-
[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CH)治疗中选择常规开颅手术与微创钻孔引流术的价值。方法选取汶上县人民医院于2021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82例HICH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手术、预后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指标和预后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4.15%)低于对照组(5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4,P<0.05)。结论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提供微创钻孔引流术可减轻神经损伤程度,亦可缩短治疗及康复时间,提升整体疗效。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常规开颅手术;微创钻孔引流术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CH)为临床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发病迅速、残疾率高、病死率高等特征[1]。临床在确诊后多实施手术治疗,旨在快速清除血肿,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常规开颅手术虽可快速、完全消除血细胞损伤,但在手术过程中因为暴露的脑组织较多,因此极易出现感染的情况。且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年龄多在60岁以上,其机体耐受能力不足,因此需要结合患者身体情况、病情选择一种相对合理的治疗方案。受当前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微创方案具有创伤小、效果好、安全性高等优点且获得医务人员及患者认可。为此,本文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汶上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微创钻孔引流术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82例HICH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中女19例,男22例;年龄55~82岁,平均(68.11±4.24)岁。观察组中女21例,男20例;年龄56~83岁,平均(68.24±4.1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存在可比性。本研究已获汶上县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20201210),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结合颅脑CT、MRI等资料,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疗指南》中相关标准;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接受手术治疗;入院时间在5 h内;临床资料齐全;血压、心率等平稳。
排除标准: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异常者;合并恶性肿瘤者;研究所需资料丢失者;严重脏器组织损伤者;沟通障碍者;信息缺失者;不配合本研究者。
1.3方法
对照组选择常规开颅手术治疗:气管插管全麻后,依据颅脑CT扫描结果,行不同体位摆放,如平卧位、侧卧位、侧俯卧位等,以血肿为中心进行体表标记,作弧形或直切口,使切口长度完全覆盖血肿位置,随后切开并分离头皮及皮下组织,暴露颅骨,电钻、铣刀开颅,悬吊切开硬膜后,显微镜下清除血肿,止血关颅。
观察组选择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麻醉、体位同对照组,以血肿为中心进行体表标记,作长约4 cm直切口,分离头皮及皮下组织,使用电钻钻骨孔,十字切开硬膜,引流管沿标记方向穿刺血肿,缓慢抽吸出部分血肿,皮下潜行后引出,接引流瓶持续引流,术后连续3 d向血肿腔注射尿激酶,血肿完全排出后,引流管被移除。
两组患者均接受抗炎、脱水、血压降低等治疗,术后给予神经营养治疗。
1.4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
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NIHSS评分范围为0~42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受损越严重;ADL满分100分,分数越高即自我照顾能力越强;GOS满分15分,分数越低即预后越差。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颅内感染、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
1.5统计方法
选择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并发症发生率)以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手术情况、预后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
观察组NIHSS得分、ADL得分、GOS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HICH为常见危重症之一,是由情绪激动、运动剧烈等引起的脑血管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言语障碍等,严重者可出现偏瘫、意识障碍、生命体征不稳等情况。在出血瞬间,可产生冲击性的破坏力及血肿形成后的占位效应,此时颅内血管及其附近神经组织受到血肿压迫,若未及时进行处理,随着占位效应的持续存在及后续水肿的加剧,可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的损伤,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4]。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手术情况、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P均<0.05),并发症发生率(34.15%)低于对照组(58.54%)(P<0.05),可见微创钻孔引流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可行性较高,该结果与吴旺春等[5]研究中“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4.6%”接近,究其原因在于既往针对高血压脑出血多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虽然该方案在直视下清除血肿及坏死脑组织,迅速解除占位效应,降低颅内压,血肿清除较彻底,减压充分且止血可靠,但该方式手术时间长,感染风险增加,对患者造成了严重损害。此外,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年龄较大,耐受性和免疫能力较差,开颅清除血肿不是最佳的治疗方式[5-7]。随着微创概念和技术的发展,钻孔引流手术因其微创特性而在临床上应用,这种手术方法对脑组织的创伤很小,其特点是无盲点、闭合性良好,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降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8-10]。但为了确保治疗的整体有效性,微创钻孔引流手术的治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求术者有比较丰富的手术经验来准确定位血肿位置及穿刺方向,或借助神经导航、立体定向仪等仪器来辅助血肿定位;②首次抽吸血肿不宜过多、过快,尤其在出血点尚不稳定时,抽吸时要保持匀速,术后可分次向血肿腔注射尿激酶促进血肿引流,注意无菌操作预防颅内感染;③术中及术后严格控制患者血压水平,避免其波动较大影响治疗及预后效果[11-14]。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应用微创钻孔引流术,创伤小,并发症较少,可缩短治疗及住院时间,改善整体预后。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