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7—9月该院216名护理人员进行横断面研究,收集其临床资料,评估并比较不同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评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的影响因素。结果: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评分为(66.23±6.15)分;不同性别、年龄、职称、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平均收入、受聘方式的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年限<5年、职业防护培训<2次/年、夜班数>5次/月、自我效能评分≤9分、护士职业生活质量量表(QNWLS)评分≤168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14分的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评分均低于其他类型护理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5年、职业防护培训<2次/年、夜班数>5次/月、自我效能评分≤9分、QNWLS评分≤168分、HAMA评分≥14分均为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工作年限<5年、职业防护培训<2次/年、夜班数>5次/月、自我效能评分≤9分、QNWLS评分≤168分、HAMA评分≥14分均为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职业防护培训;自我效能;影响因素
针刺伤是指因医疗锐器如手术器械、注射针头、穿刺针等造成的一种意外伤害,属于严重的职业暴露[1],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职业幸福感与身心健康[2-3]。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中接触医疗锐器的机会较多,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因此,了解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的影响因素,并采取防范措施,对降低针刺伤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的影响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7—9月本院216名护理人员进行横断面研究。纳入标准: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在职;从事护理工作≥1年;意识清晰,认知功能正常;工作中需接触锐器。排除标准:合并精神异常或心理障碍;从事护理管理工作;实习、进修、轮转护理人员;妊娠或哺乳期。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3-416-01)。其中男23名,女193名;年龄20~55岁,平均(37.58±8.14)岁;工作年限1~25年,平均(14.81±5.16)年。
1.2方法
1.2.1临床资料收集
采用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35岁、≥35岁)、婚姻状况(已婚、未婚、离异/丧偶)、职称(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及以上)、工作年限(<5年、5~10年、>10年)、文化程度(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职业防护培训(<2次/年、≥2次/年)、月平均收入(<5000元、5000~8000元、>8000元)、受聘方式(合同制、正式在编、人事代理)、夜班数(<3次/月、3~5次/月、>5次/月)。
1.2.2针刺伤防护评估
采用聂圣肖等[4]编订的针刺伤防护调查表评估,共16个条目,除条目6、7、10、11为反向计分外,余12个条目均为正向计分,“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分别赋值1~5分,总分16~80分,评分越低表明针刺伤防护越差。
1.2.3自我效能评估
采用Chen等[5]编制的自我效能量表评估,共3个条目,采用1~5分的5级评分法,总分3~15分,评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越好。1.2.4护士职业生命质量评估采用护士职业生活质量量表(QNWLS)评估,包括工作量、工作环境、工作家庭平衡、社会需求4个维度,共42个条目,每个条目1~6分,总分42~252分,评分越高表明护理人员职业生命质量越高。
1.2.5焦虑评估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共14个条目,每个条目0~4分,总分0~56分,评分越高表明焦虑越严重。
1.3观察指标
(1)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评分。(2)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的单因素分析。(3)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评分
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评分为(66.23±6.15)分。
2.2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年龄、职称、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平均收入、受聘方式的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年限<5年、职业防护培训<2次/年、夜班数>5次/月、自我效能评分≤9分、QNWLS评分≤168分、HAMA评分≥14分的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评分均低于其他类型护理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5年、职业防护培训<2次/年、夜班数>5次/月、自我效能评分≤9分、QNWLS评分≤168分、HAMA评分≥14分均为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3讨论
针刺伤已成为护理人员关注的重大安全问题[6],不仅给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还会对医疗系统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7-8]。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评分(66.23±6.15)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提示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水平仍需提升。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工作年限<5年、职业防护培训<2次/年、夜班数>5次/月、自我效能评分≤9分、QNWLS评分≤168分、HAMA评分≥14分的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评分均低于其他类型护理人员;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5年、职业防护培训<2次/年、夜班数>5次/月、自我效能评分≤9分、QNWLS评分≤168分、HAMA评分≥14分均为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的危险因素。分析原因:(1)工作年限<5年。工龄较短的护理人员工作经验相对不足,参加针刺伤防护培训的机会较少,因而针刺伤防护相对较差。(2)职业防护培训<2次/年。职业防护培训频率较低的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相关知识较为欠缺,防护意识较弱[9]。(3)夜班数>5次/月。夜班轮值次数越多,护理人员生活节律的紊乱程度越严重,睡眠质量降低,疲劳程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其防护意识[10]。(4)自我效能评分≤9分。自我效能评分低的护理人员,对自身职业技能不自信,针刺伤防护较差[11]。(5)QNWLS评分≤168分。QNWLS评分越低,表明护理人员的职业生命质量越差,由此可能对工作产生消极情绪,进而降低对针刺伤防护的积极性。(6)HAMA评分≥14分。HAMA评分越高表明护理人员焦虑情绪越严重,心理负担较重,会影响针刺伤防护。
对此建议:(1)重视并落实职业防护培训,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规范护理操作。(2)提升护理人员生命质量。制订人性化的弹性排班制度,优化护理人力资源,必要时增加护理人员数量。(3)关注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对心理压力较大者进行科学干预。
综上所述,工作年限<5年、职业防护培训<2次/年、夜班数>5次/月、自我效能评分≤9分、QNWLS评分≤168分、HAMA评分≥14分均为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Sepandi M,Alimohamadi Y,Afrashteh S,et al.Occupational needle stick injuries and related factors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 in military hospitals in Tehran[J].Nurs Open,2023,10(8):5193-5201.
[2]Mengistu DA,Tolera ST.Prevalence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needle-stick injury and associated factors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systematic review[J].J Occup Health,2020,62(1):12179.
[3]Saadeh R,Khairallah K,Abozeid H,et al.Needle stick and sharp injuries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a retrospective six-year study[J].Sultan Qaboos Univ Med J,2020,20(1):54-62.
[4]聂圣肖,孙红,王蕾,等.护士针刺伤防护行为与风险感知、医院安全氛围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7):972-974.
[5]Chen FL,Chen PY,Wu JC,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hysicians’behaviours to prevent needlestick and sharp injuries[J].PLoS One,2020,15(3):229853.
[6]高慧敏,田凌云,粟亚男,等.临床护士针刺伤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研究,2023,37(3):443-448.
[7]张改萍,高怡,王男男,等.职业防护教育对预防护士针刺伤的Meta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23):3926-3928.
[8]关坤,孙立庚,任迎娣,等.2017-2018年北京市某区1993名医务人员针刺伤及抑郁状况分析[J].职业与健康,2020,36(13):1732-1735.
[9]高梦,杨迪,刁正敏,等.虚拟仿真安全注射培训对医务人员针刺伤发生率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2,32(24):3793-3797.
[10]孙晓丽,张明慧,韩中彦.消化内科护士知觉压力现状及与休闲满意度、睡眠状况的关系[J].职业与健康,2022,38(8):1087-1091.
[11]王惠如,高学琴,保金涛,等.临床护士针刺伤防护行为相关因素中的调节作用分析[J].职业与健康,2022,38(1):36-40.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