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等化学动力学课程的思政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项创新尝试,旨在培养具备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及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文章通过提出“123456”教学设计模型,突出思维培养与科学素养的核心地位,实现了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创新。课程强化实验技能训练、鼓励参与科研项目,加强跨学科知识融合,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国际视野培育、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以及职业发展与规划教育,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就业竞争力。该课程不仅涵盖化学动力学的发展历程和科学成就,也包括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的应用及科技前沿探索,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这种全面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展现了教育服务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化学动力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1高等化学动力学课程思政建设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在当今知识迅速更新、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亟需创新和改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化学动力学课程作为化学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高等教育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政建设,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价值引导和能力培养,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3]。高等化学动力学课程不仅需要教授学生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本质和规律,更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科学研究的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从而培养出既有深厚专业知识又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相关通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被进一步强调,这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高等化学动力学课程的思政建设应当深刻理解并落实这一指导思想,通过整合课程内容与国家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元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4-6]。同时,课程还应重视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化学动力学深厚理论基础的同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然而,高等化学动力学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缺乏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难以满足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另一方面,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7-9]。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学团队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比如通过“123456”教学设计模型[10],即一条主线、两个核心要素、三大案例库、四个中国系列模块、五条思政之路和六个教学实施环节(在第2节有详细的介绍),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入更多与实际应用和科技前沿相关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高等化学动力学课程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这不仅需要教师团队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上进行创新和优化,还要求学校和社会提供更多支持和资源。通过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培养出既具有坚实的化学动力学专业知识,又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在这一过程中,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具体体现,其意义和价值不容忽视。
2高等化学动力学课程思政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思路
在当前高等教育领域,课程思政建设和人才培养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高等化学动力学课程作为化学及相关专业的关键课程,承担着传授深厚专业知识以及通过融合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双重责任。本课程的思政建设及人才培养策略致力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注入探究活动,形成了独特的“123456”教学设计模型,旨在通过一系列创新教学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课程通过开辟“用科学探索激发创新,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这一主线,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创新的追求,引导学生理解和参与到国家发展战略中。同时,设置两个核心要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结合,不仅让学生学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辩证思维,同时激发对知识的尊重、对创新的热爱以及对人才和科学的敬重之情。
课程通过构建三大案例库和四个中国系列模块,深化学生对爱国精神、科研创新精神、学术道德和学者精神的理解和实践。对案例库中的每一个案例都精心挑选,旨在通过实际例证,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四个中国系列模块则是从不同维度展示中国故事,弘扬科研工作者的职责精神,强调自主创新和民族创新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此外,课程设计还包括了五条思政之路和六个教学实施环节,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五条思政之路通过讲述诺贝尔奖得主的故事、探索经典实验、学习唯物辩证法等方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六个教学实施环节则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引导和网络资源支持,确保教育过程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全面覆盖和深入理解。
总之,高等化学动力学课程的思政建设及人才培养策略,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动力学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这种教育模式的成功实践,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展现了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深远意义。
3高等化学动力学课程思政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内容
高等化学动力学课程作为化学领域的高级课程,不仅承载着传授专业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融合思政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爱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该课程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致力于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全面整合思政元素,从多个维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内容的设计遵循了深度挖掘科学历史,塑造正确价值观念,加深对诺贝尔奖项理解以培养科研思维,凸显中国的科技成就以激发国家荣誉感,增强专业素养与科学知识传播,通过实际案例教学丰富知识结构,以及利用时事话题激发正能量等多方面的目标,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平台。
首先,课程通过“源远流长—历史智慧的深度挖掘”环节,带领学生回顾化学动力学领域的重大成就,如化学反应本质的揭示、大气臭氧层破坏机理的阐释等,这不仅让学生了解到化学动力学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更通过讲述科学家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科研工作的热情。
在“诺奖荣耀—科学成就的最高奖赏”环节中,通过深入探讨化学动力学与诺贝尔奖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的最高荣誉所代表的不仅是个人的成就,更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从而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科研精神。
通过“民族光荣—中国贡献的辉煌篇章”和“学术实践—日常生活的知识融合”两个环节,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责任感,同时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将化学动力学知识与日常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解析相关的实际案例,如光催化、电催化技术的发展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化学动力学的知识和应用。
最后,在“科学探索—前沿领域的持续创新”与“时事评论—时代话题的多元分析”两部分,引导学生围绕化学动力学理论的进展进行学习和探索,鼓励跨学科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讨论化学动力学在处理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应用,如福岛核电站事故后的辐射处理,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力。
通过这样全面而深入的课程设计,高等化学动力学课程不仅传授了深厚的专业知识,更通过思政教育的融入,培养出了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爱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这种教育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为高等化学动力学课程树立了新的教学标杆,也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4高等化学动力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高等化学动力学课程作为化学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在人才培养和课程思政建设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程团队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实施路径,旨在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科研精神和爱国情怀。
首先,课程团队明确设定了六大研究目标,包括深化学生对化学动力学知识的理解、提升科研素养、强化社会责任感、促进爱国情怀、激发创新思维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实现这些目标,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整理,将思政教育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教学相融合,更新了教学大纲,确保课程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同时富有时代感和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课程团队创建了一个涵盖多个领域的思政教学案例数据库,不仅涉及化学动力学的学科发展历史和诺贝尔奖的光辉事迹,还包括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创新成就、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融合以及对当前科技前沿和时事热点的评析。这些案例的设计旨在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国家发展、科技进步与社会责任的理解和认识。
其次,课程团队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将这些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学的具体方法。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实验操作、问卷调查和网络学习六种策略的实施,使学生能够在多种教学环境中主动学习和思考,从而达到知识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机结合。此外,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反馈,课程团队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活动能够真正触及学生心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
最后,课程团队建立了一个全面的教学实施框架,包括课前准备、课中互动、课后总结和独立探究等多个环节,并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实施细致的评价和反馈机制,课程团队不仅能够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还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
高等化学动力学课程的这一系列创新实施路径充分体现了课程思政建设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结语
高等化学动力学课程的思政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旨在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通过“123456”特色教学设计,深化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融合。该课程不仅强调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培养,还注重国际视野的拓展、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激发以及职业发展与规划教育的加强。通过实验技能训练、课题研究项目、跨学科内容融合、国际交流、创新创业实践和职业技能培训等举措,课程旨在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社会和行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展现了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此外,通过案例库构建、教学途径探索和教学实施环节优化,本课程的思政建设为其他学科课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推动了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与优化,展现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多维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李树全,夏咸松,高慧,等.卓越教学理念下药学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实践研究[J].高教学刊,2024,10(2):173-176.
[2]赵超超,黄贵平,刘大海,等.药学物理化学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融合探索研究[J].才智,2023(27):21-24.
[3]李恺,何占航,李中军,等.以“聚集诱导发光(AIE)”理论为载体开展化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化学,2021,36(3):257-261.
[4]候雨佳,王秀英,贾能勤.蕴含课程思政理念的物理化学教学设计与混合式教学实践:以“化学动力学基础: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为例[J].大学化学,2023,38(8):44-48.
[5]吴秋婵.五年制高职应用化工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的设计与探索:以物理化学为例[J].化工设计通讯,2022,48(10):133-136.
[6]赵杰.《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广州化工,2022,50(11):222-223,226.
[7]裴素朋,孙迎新,周义锋.应用型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J].黑龙江科学,2022,13(9):98-100.
[8]解仁国,许海,张颖,等.重温化学史,深入挖掘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J].广东化工,2022,49(6):221-224,212.
[9]周建国,张磊,朱志臣.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1(8):79-81,109.
[10]林佳,王莉,贺宝玲,等.生物化学“六目标-六模块-六途径”课程思政模型的建设与探索[J].高教学刊,2022,8(23):54-57.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