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财会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如何从财会监督视角解读高校内部控制的问题,推动财会监督与内部控制的深度融合,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文章立足于财会监督视角,揭示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现状,深入探讨财会监督对内部控制建设的新要求,并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对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提出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路径,以期为高校防范财务风险、提升财务管理效能提供助力。
[关键词]财会监督;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0引言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能为国家全面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1]。高校是重要的教育和科研基地,高校经济活动的安全性对国家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财会监督作为高校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有效防范财务风险,还能增强财务管理的规范性,确保高校内部控制体系高效运行,保障高校经济活动良好开展。
1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大多是从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才开始根据其中具体的业务控制指引开展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工作[2]。大部分高校从2017年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才开始有意识地根据内部控制报告制订学校的内部控制实施方案。在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指导下,各高校开始成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梳理学校的各项业务流程,逐步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编写内部控制管理手册,开展内部控制评价,不断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在相关政策的要求下,高校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高校教职工人数众多、教职工财务意识较为淡薄等,高校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还有待加强。
2财会监督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新要求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被定义为“财会监督顶层设计”,是新时代财会监督工作高质量开展的重要保障。《意见》指出,要想更好地落实财会监督,需要进一步健全“五位一体”财会监督体系(见图1),而其中单位内部监督提到“结合自身实际建立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内部财会监督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内部监督的主体、范围、程序、权责等,落实单位内部财会监督主体责任”。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将过程管控的措施嵌入日常的业务管理,以确保执行效果,财会监督则是内部控制中过程管控的有效监督[3]。显然,财会监督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单位内部控制重点业务的全过程监督,为内部控制过程管控的有效性提供保障。高校应紧密结合财会监督新形势、新要求,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规范权力运行,实现内部控制与财会监督融会贯通,切实提升财会监督效能,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3新形势下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面临的困境
3.1单位层面
(1)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度不够,单位层面重视度不足。一是高校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偏差,通常更注重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来实现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却忽略了内部控制对防范风险的重要作用。内部控制应该是全员、全面、全程的控制,需要高校从普通教职工到校领导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二是虽然高校成立了由校领导牵头的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和相关职能部门构成的内部控制建设办公室,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大部分教职工对内部控制甚少关注,甚至单纯地认为内部控制只是财务处的事,与自己无关,导致内部控制浮于表面,难以深入开展。全校教职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度不高,导致高校在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2)风险意识不强,缺乏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财会监督下,高校应对各经济业务活动开展风险管理。高校的主要经济业务活动除了日常教学,还涉及招标采购、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基础建设、科研项目等各类业务,也就意味着会面临采购风险、资产风险、合同风险、建设项目风险、收支风险等。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高校如果未在重要业务活动开始前开展风险评估,便很难防范潜在风险。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教职工由于对内部控制不够了解,对业务风险不够重视,未形成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4],也没有真正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更没有形成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使得高校的内部控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3.2业务层面
(1)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不完善,系统开发规划不清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的大部分业务工作由线下转为线上。但是,由于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系统大多仅用于部门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互困难,甚至还停留在人工对接的阶段,未建立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势必会影响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此外,高校虽然设有信息中心,但各部门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和维护主要依靠外部软件公司,加之软件公司开发的系统缺乏针对性,不能完全契合高校实际的业务需求,导致高校内部控制工作效率受到较大影响,甚至会给后续工作带来风险和隐患。
(2)财会监督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不到位。内部监督作为内部控制五要素的最后一个要素,是增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保障。虽然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财会监督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意义,但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对财会监督存在重视度不足的问题[5],导致财会监督工作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监督机制。此外,部分高校的监督成果没有得到有效的评价和应用,致使内部控制评价机制流于形式。财会监督应涵盖高校的各类经济业务,如果监督机制不健全、范围不全面,就容易导致一些重要的风险点被忽视,给高校高质量发展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
4财会监督视角下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
4.1结合《意见》相关要求,加强内部控制顶层设计
《意见》强调“一盘棋”“一张网”与内部控制建设的理念不谋而合,二者都需要坚持全局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因此,高校要加强内部控制顶层设计。一是高校应根据《意见》相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并在制度体系中明确财会监督的要求和工作人员的财会监督职责。高校的内部控制一般由财务处牵头,但受到部门能力范围的影响,可获得的内部控制成效有限[6]。高校应该由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牵头,提高内部控制在学校重点工作任务中的地位,构建自上而下、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体系。二是高校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培训机制,定期邀请内部控制专家对全校相关业务部门的教职工进行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工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增强教职工的内部控制意识,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7]。
4.2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高校应积极制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全过程管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高校要在开展各项业务前预估出潜在的风险点,根据自身工作实际制定“经济活动重要风险提示清单”,逐一对照排查,规范管理,控制风险[8]。其次,高校应开展由纪委牵头的廉政风险点排查工作,充分利用“纪巡财审”联动机制,开展突出重要事项、重要岗位的廉政风险排查,并要求各部门制定风险防控措施,进一步开展风险排查和风险评估的自查工作,逐步建立涵盖学校内部控制组织架构、内部控制工作机制、关键岗位轮岗和具体业务管理等领域的重要风险数据库。最后,高校应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通过开展风险管理的培训和宣传来增强每位教职工的风险意识,提高全校各部门的风险预警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
4.3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内部控制信息化水平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应作为高校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9]。一是优化财务信息系统功能,增强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利用信息技术为学校每年大量的财务数据统计工作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数据采集标准,减小目前主要依赖财务人员主观判断导致的误差。这样有利于建立从预算管理到收支管理再到稽核管理的综合财务管理平台,实现学校财务数据的全过程管控,提高财务数据采集的准确性,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二是充分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整合学校各部门的数据。高校应注重提高内部控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利用技术手段实现业财数据汇聚融合和共享共用,切实提升财会监督效能和内部控制质量[10]。通过将财务系统与学校相关部门的业务系统进行对接,推动学校财务系统与采购管理、教务管理、合同管理和资产管理等系统的集成对接,逐步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财会监督与业务流程的有机结合,将抽象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审批设置、制度规范和业务流转等步骤具体化,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
4.4深入推进业财融合,加强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
一是加强内部控制的过程管控,树立业财融合的理念[11]。高校应从梳理各部门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着手,将学校的业务流程和财务流程进行整合,将财会监督嵌入业务活动流程中,进而实现对业务活动的全过程监督,从而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二是重视内部控制监督工作,健全内部控制评价机制。高校应加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有效预防和控制风险。健全财会监督机制,将财会监督与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结合。同时,高校应重视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并积极拓展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应用领域,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为优化内部控制工作提供依据,从而增强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
5结束语
在深入剖析财会监督与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后,可以看出,财会监督不仅可以为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还是推动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手段。在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财会监督对高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财会监督被纳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新时期,高校应基于财会监督的视角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在具体工作中,高校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强内部控制顶层设计,确保内部控制工作有效开展;构建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风险防范及时、有效;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提升内部控制信息化水平;加强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尽早整改,确保内部控制体系有效实施。通过这些措施,高校不仅可以增强经济活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还能为高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曾春丽,熊娜.高校财会监督效能提升路径研究[J].会计之友,2024(7):8-14.
[2]李静.财会监督视角下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增刊2):195-197.
[3]涂馨.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内部财会监督体系建设研究[J].商业会计,2023(22):102-105.
[4]白茜.浅谈财会监督视角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策略[J].中国农业会计,2024(1):80-82.
[5]芮莹心.财会监督背景下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J].会计师,2023(17):80-82.
[6]乔春华,范晨诚.数字时代背景下高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研究[J].会计之友,2024(10):125-132.
[7]宋美彦.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建设的实例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4(2):32-34.
[8]张继周.风险管控对高校内部控制实施的影响[J].黑河学院学报,2023(12):70-72.
[9]张春楼,毕建宇.基于单位层面的高校内部控制优化研究[J].辽宁开放大学学报,2023(4):86-89.
[10]黄奕菲.基于智慧财务的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构建与优化[J].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4(1):63-69.
[11]王晴.业财融合背景下高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研究[J].会计师,2021(1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