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民族声乐的广袤星空中,昆曲与京剧犹如双星互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陶冶着万千观众的情操。昆曲,那如水墨画卷般细腻动人的唱腔,如诗如梦,将听者引入千回百转的故事情境之中;京剧,则以其鲜明的节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气派与风范。二者虽各有千秋,却同样承载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昆曲与京剧风格的声乐作品中,演唱者不仅要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更要巧妙地运用音色、语气、情感等,将作品的精髓完美呈现。这不仅需要演唱者具有高超的声乐技巧,更需要其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舞台表现力。
一、戏曲风格的声乐作品以及分类
在我国的声乐界,民族声乐的画卷曾经只是简单的素描,人们以为仅凭一副好嗓子就能传递旋律。然而,这样的声音缺乏层次,缺少了色彩的丰富变幻。那个时代的歌声,大多停留在民歌的简单表达,形式上略显单调。但是随着时代的演进,《我的祖国》《乡恋》《辣妹子》等歌曲的出现,我国的民族声乐逐渐汲取西方美声的技巧,作曲家们也开始探索将中国传统戏曲元素融入声乐创作之中。歌唱者在演绎这些作品时,不仅要注意对作品风格的理解,还要展现个性化。
因此,科学发声技巧还需巧妙地融入戏曲元素,如昆曲、京剧的旋律,恰到好处地与科学发声体系相融。这便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精准的指导。对戏曲风格声乐作品,大致可以划分为京剧风格与昆曲风格两类。
(一)具有京剧唱腔的声乐作品
民族声乐作品展现了多种风格,包括古典与民族特色,而融入了京剧唱腔的作品,无疑为观众带来了新的听觉享受,那独特的京腔京韵,更是激起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情感。例如《梅兰芳》《前门情思大碗茶》《贵妃醉酒》《卜算子·咏梅》《故乡是北京》等,都是京剧风格的代表作品。在演绎这些声乐作品时,必须注重字正腔圆、韵味十足,以及舞台表现力,这些都需要表演者刻苦练习,演员之间默契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让这古老的艺术之花在舞台上绽放。
(二)具有昆曲风格的声乐作品
在民族声乐的广袤领域中,除了京剧,昆曲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如同时间的信使,将我们引领回那个时代。今日,笔者愿与大家分享的是昆曲风格声乐作品之美。首先,推荐的是栾凯的新作—融合了古典气息与现代元素的《牡丹亭》。这首歌曲巧妙地将昆腔与流行音乐相融,展现了传统与创新的和谐。
在演绎昆曲风格声乐作品时,我们必须关注其独特的润腔技巧,包括精准的咬字等特殊表演方式。昆曲,这一被称为“一代腔皇”的声腔剧种,是中国民族声乐的巅峰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在现存的唐宋诗词中,除了少数保持原貌的作品,其余的均受到昆曲风格的影响。江浙地区的民间小调与曲艺,也吸收了昆曲的声乐技巧。昆曲声乐作品不仅留下了丰富的乐谱,更有大量的音响资料和重要文献,为我们的民族声乐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在《曲律》《度曲须知》《闲情偶寄》《乐府传声》等古典论述中,昆曲的发声技巧、发音吐字、收声归韵、词意曲情等多方面都被深入探讨,也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财富。
二、京剧唱腔《卜算子·咏梅》演唱浅析
京剧声乐作品如繁星点缀夜空,常见的风格,亦是作曲家们创作的主流。我国的戏曲声乐,富含京腔京韵,如《前门情思大碗茶》《故乡是北京》《梅兰芳》《卜算子·咏梅》等,每曲都流露着京味儿。以下以《卜算子·咏梅》的演唱艺术为例。
(一)《卜算子·咏梅》的创作背景
此曲词出自毛泽东之手,曲由孙玄龄谱就,是一首融合了京剧唱腔的民族声乐作品。诗词内容如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以诗寓志,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坚韧与奉献,孙玄龄以曲传情,将诗词化作声乐,彰显其深厚的音乐造诣。
(二)《卜算子·咏梅》的演唱特点
民族声乐讲究声、情、字、味、表、养、象的七字真言。“声”指科学的发声与声乐技巧。此曲在科学基础上融入京剧元素,彰显风格,对演唱者的音色要求极高,如“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的“冰”,需以气托声,韵味十足。“情”是指声乐中的情感表达,《卜算子·咏梅》的节奏多变,快慢交错,演绎梅的品格,情感需恰到好处,刚柔并济。“味”是声乐作品的韵味,京剧风格作品之难,在于韵味的掌握,建议学唱者多听多观多揣摩,以形成个人风格。对“丛中笑”的“丛中”,需做到气息与韵味的完美结合,演唱者需经严格训练。对“表”与“养”,前者为声乐表演肢体语言,如手势、亮相、眼神等,后者为演唱者的内在修养,两者结合,方能让作品更加完美地呈现。
三、昆腔《牡丹亭》的演唱浅析
《牡丹亭》是一首极具戏曲风格的代表性作品,它在昆剧中展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凄美爱情。由现代青年作曲家栾凯创作,将古典与流行元素巧妙融合,成为一首新民歌。
(一)艺术歌曲《牡丹亭》的创作背景
《牡丹亭》这首艺术歌曲是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栾凯教授创作的。为何称之为新艺术歌曲,主要体现在创作手法上。栾凯老师巧妙地将昆曲与流行元素融合,形成了一种时尚的音乐风格。这首歌曲由著名歌唱家王喆首次演唱,其演绎出美轮美奂的效果。因此,这也是笔者非常喜欢的一首充满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
(二)《牡丹亭》的演唱技巧
由于《牡丹亭》结合了昆曲元素和流行元素,演唱时需要特别关注音色和发音。例如,歌曲的前半部分属于流行元素,演唱时应尽量保持通俗性,带有些许叹息的唱法。在演唱“寂寞牡丹,盛开一抹嫣然,孤独的人,怎令芳心震颤”“谁把长亭外的邂逅,当成毕生缠绵,谁将凄美的传说,错乱半世姻缘”等时,要注意偏向通俗的表现方式,要幽雅,语气要贴近生活,可以多用叹气的方式演唱。而对后半段,在“啊”这个过渡音之后,“牡丹亭,伤感弥漫,且让有情人,爱恨纠缠;牡丹亭,光阴寸断,都说是痴情难,一去不复返”就要用昆曲特有的唱法,运用一些昆山腔的技巧,让声音圆润、明亮、优美,像水磨一样明亮透明,同时又能够保持气息的流动性,将声音集中在头腔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演绎出昆曲特色。在演唱过程中,还需加入适当的眼神、身体动作等。眼睛应该注视着手的上方,眼神与手的运动同步。身体动作不可过于夸张,幅度不要过大,要将昆曲所具有的唯美、动人、含蓄、委婉的特色表现出来。因此,只有在动作和唱法上都呈现出细腻、含蓄的风格,才能演绎好这段爱情故事。
(三)京剧唱腔与昆曲唱腔的演唱异同
昆腔唱法与京剧唱腔的区别在于京剧唱腔要稍微刚烈一些,如在演绎《梅兰芳》《卜算子·咏梅》等时,要比较刚烈;而昆曲唱腔则要求明亮、优美、含蓄、委婉一些,身段表现也要求自然大方、含蓄。两者在歌曲演唱情感表现上又有相同之处:昆曲与京剧都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舞台表演上也有一些相似,如眼神、动作等。还有更深一层的就是文化内涵,需要表演者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将作品演绎得更加完美。
四、戏曲风格声乐作品的艺术传承
戏曲风格声乐作品除了演唱,还需要在艺术实践中突出对歌曲的风格性的把握和传承。
《卜算子·咏梅》这首歌曲富有京剧风格,表现出梅花也能在冬天傲然开放的坚韧不拔的品质和气概。在演绎歌曲时,首先就要对歌曲的背景有一定了解,演唱者的情绪以及情感要与作者的情绪靠近,与作者的情感吻合。例如,对歌曲第一句“风雨送春归”中的“风雨”,演唱者要想象冰天雪地的景象,然后再带着语气进行演唱。在演唱“风雨”时不能唱得很重,这样会破坏歌曲的意境,应该在气息沉稳保持住的同时用轻声的语气演唱,奠定一种充满宁静意境的演唱基调。对“归”字,需要进行润腔处理,模仿京剧的腔调,做一个倚音装饰音。而对“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中的“冰”字,需要唱出下滑音并完全唱出京剧的味道,这样才能符合歌曲的京腔京韵。这种细节的传承,是艺术家与作者之间的艺术传承,需要在实践中细心体会。
总之,戏曲风格的声乐作品是中国民族声乐创作的一座里程碑,它不仅要求演唱者有一定的演唱功底和舞台表现力,还强调多体现作品的风格,突出每一首声乐作品演唱的不同之处,进一步促进民族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
五、结语
通过对京剧与昆曲风格声乐作品的演唱艺术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民族声乐领域,戏曲风格的声乐作品已成为必唱曲目,标志着中国声乐作品正逐渐追求民族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这也为民族声乐教学带来了挑战。在演唱这些作品时,演唱者需要注重发音、吐字、型腔、用气、韵味以及情感表现等方面的训练。同时,京剧与昆曲唱腔在演唱风格上也有一些异同之处,需要演唱者通过对不同唱腔风格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演绎作品。此外,艺术传承也是关键,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了解和细致的艺术表达,才能将戏曲风格的声乐作品完美地呈现给观众,以及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水平。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