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新时代发展下,为适应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外国音乐简史与欣赏》这门课程应对应新课标,放眼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综合素养,转化知识价值为育人价值,探索多元文化中的美育价值:将课程融合中小学音乐教材进行一体化教学,以审美素养提升为核心,形成专业主线与美育主线双线并行教学,对于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增强学生音乐创造力与艺术鉴赏力以及学生教育素养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艺术课程标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外国音乐简史与欣赏;美育元素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为适应新时代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变化的时代特点,人才培养从“能上学”变成“上好学”,要求新时代的教师有较高的审美素养,将育人精神融到课程教学中。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主阵地,课堂是最直接的培养阵地,结合习总书记的要求,将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融入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中,拓宽音乐视野,正确吸收多元文化,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专业知识与思政融入两手抓,形成双线并行教育,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有好老师。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外国音乐简史与欣赏》课堂现状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外国音乐简史与欣赏》课堂教学内容现状


  《外国音乐简史与欣赏》是支撑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在原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中《外国音乐史》(主要是西方欧美国家)和《音乐欣赏》两门课程有机整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具有更宽的适应性。利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课堂实践等方式了解通用的上课模式:以时间线为主线,讲授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学生主要掌握的是教材中编写的显性知识,完成知识积累,知识点较为碎片化,掌握程度较浅,发散思维、深挖知识内容能力不足,对接小学音乐课堂的音乐活动,知识运用能力较差,转换成教师教学能力较弱,具有高分低能的显著特点。

  以笔者所在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为例,60%学生在入学前未曾学习音乐,音乐理论基础薄弱,音乐技术能力水平较低,对于外国音乐史的知识更无了解,在学习了前沿课程《中国音乐简史与欣赏》后,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知识记忆与掌握良好。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外国音乐简史与欣赏》课堂教学方法现状

  1、讲授法,是最基本、贯穿在理论课堂的教学方法,几乎是教师在讲台上结合PPT教学进行“单口相声”式的课堂教学,教师结合已学专业知识,进行课本知识整合与提炼,学生通过认真听讲和记录笔记、获取教师PPT直接获得知识,短时间内掌握课本知识,便于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形成理论基础框架。

  2、案例教学法,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某一单元某一知识点作为典型案例,分小组合作进行案例模拟教学。小组合作在课后进行资料收集、资源整合、知识提炼,对单元知识点内容做出分析、审理与讨论,在课前进行模拟讲授中检验知识点讲授逻辑通顺性、教师语言流畅性、调整教师教态等步骤,课前课后知识深度预习。在课堂上对其他学生进行已学知识分享,教师基于小组表现进行评价与打分,引导学生反思教学,完成案例教学,部分小组会出现分工不均,参与程度不一的现象。

  3、课堂讨论法,教师在课前基于学生的学情与知识掌握难易程度预判教学难点,设立问题引导学生对有进行分组讨论,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小组或集体的教学活动中,强调了集体任务,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思维表达能力,能在讨论、合作中提升对知识的认识,深化知识记忆、提升学生集体意识与合作能力。

  (三)现状教学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基于三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的效果研究不足,缺乏对教学方法多元化的探索与研究,仍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堂教学,践行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学生被动“填鸭式”吸取知识,学生主体的课堂意识缺失。

  2、教育教学观念落后。部分高校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扎实,学习方法有效地进行自我提升。在课堂上只关注课堂知识传授,注重学生知识吸收,忽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不注重课堂与工作能力导向的关联性。

  3、教学内容固化,忽略美育教育渗透教学。外国音乐史不能像传统历史学科一样仅传授课本知识,专业基础课应当是学生能够掌握工作与生活能力的辅助课程,在课程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仅仅让学生学会课本显性知识,更要学生在课堂的审美体验活动中,学会挖掘隐性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领会知识带来的生活力量,能够转换到生活与工作当中,并能不断自我更新,终身学习。

  二、《外国音乐简史与欣赏》美育元素价值探索

  在教育领域,美育是被定义为通过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其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以达到让学生掌握未来生活、工作能力的目标,在教学教育活动中结合教材、学情、教育的三维时代特点,深入挖掘美育元素,围绕着学生生活、工作能力展开导向美育元素浸润教学。

  美育融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堂教学,对于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首先,美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音乐感受力与创造力。在艺术实践中获得知识的满足感与充沛的情感体验。其次美育教育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发展学生的育人意识,树立教师职业认同感,提升教师职业使命感。最后,美育教育促进高校师生对于课程知识深化巩固,对教法、学法进行反思与创新,提升师范生教育,促进专业知识转换成未来生活、工作能力,促进师生岗位能力提升。
 

 
  音乐是全人类文明精神凝练的产物,了解外国音乐发展,促进不同文化交流,探究文化共通性,使学生在学习中融入多元文化观,在审美感受与体验中扩大音乐视野,提升音乐素养,激发学生创造力。将《外国音乐简史与欣赏》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音乐鉴赏内容,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所提出的服务民族地区,有机地将本土少数民族音乐与外国音乐对比学习,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为适合时代特点、有民族意识、与时俱进、具有终身学习意识的中小学教师,使学生拥有胜任小学音乐教师岗位必备教学能力,能在教学中与其他姊妹艺术课程形成联通,掌握小学音乐教材中外国音乐相关专业知识,并能有意识地挖掘多元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发散育人思维,融入自身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育人活动。

  三、“新课标”背景下《外国音乐简史与欣赏》美育元素教学实践

  基于新时代学生知识来源广,碎片化知识吸收较多,能够适应数字化、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将课程融合中小学音乐教材进行一体化教学,以审美素养提升为核心,进行知识点整合块状+知识点发展线状展开双线专业知识教学,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会合作探究、提升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实现课程育人。

  (一)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打造协同育人的合作教学

  1、校内课程的合作教学


  高职学生三年的培养学制,第三学期开设的《外国音乐简史与欣赏》上承《中国音乐简史与欣赏》课程,下接《西方音乐名作与赏析课程》,同期进行授课的小学音乐教学法。在教学研讨中,达成各课程的目标整合,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已有知识掌握程度,修改教学大纲,优化知识学习顺序,形成课程共通知识联动,深化知识联系与运用,打造协同育人的培育模式,集中学生学习时间与精力,提高学习效率与知识掌握程度。

  2、校外课程的合作教学

  基于本专业学生在第二学期至第四学期均进行为期一周的岗位见习,深入本地中小学进行观摩与学习。在指导学生见习过程中与校外指导教师达成协同育人共识,在校外见习期间,发布课堂课外实践作业,了解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如何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运用外国音乐史知识,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何转化理论知识为具体的工作实践能力,优化自己的学法,有意识地将学法转换成教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3、课外音乐活动实践教学

  通过古典作品音乐会、相关音乐讲座、音乐沙龙、多媒体视听展示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分享线上优秀的展演,留意相关的外国作品现场演出,鼓励与引导学生现场欣赏典型外国优秀音乐,扩大学生审美体验的途径,将理论教学转化为听觉体验,形成音乐联觉,拉近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音乐、体验音乐、热爱音乐,增强音乐体验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拓展教学思路,打造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1、课前深度自习,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1)加强网络平台的深度运用

  在全民网络化、信息化普及面广,学生信息来源广等特点,在课前利用云班课、智慧职教、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等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深度学习显性知识,形成已有知识,并采用线上问题引导教学与线下小组研讨等多种合作探究模式,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与问题探索能力。

  (2)提升知识提炼能力

  创设音乐常识小课堂,将传统的音乐史名词解释的考题策略转变为音乐常识小课堂,结合小学音乐教材中涉及的音乐常识,趣味性地进行提炼总结,积累与扩大学生音乐知识的广度。

  2、多元教学方法,重视美育浸润

  教师是具有育人精神是实现课程育人的前提,发挥教师模范作用,在课堂中让学生从教中学、学中教,丰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相长的双赢效果。

  (1)技术赋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在中小学艺术课程中要重视艺术体验,因此,在专业基础课中有意识地增加学生的艺术体验,让理论知识活起来、动起来。围绕技术赋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角色扮演”设定主题让学生沉浸式体验扮演角色,增强人物理解,深化人物理解。例如,在认识著名音乐家时,将贝多芬与车尔尼、车尔尼与李斯特的师生关系与李斯特与瓦格纳的姻亲关系创作成音乐故事,让学生进行角色分配演绎音乐家的事迹,既将名词化的音乐家联系起来,又能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又富有趣味,提升学生表演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

  (2)话题式教学法

  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6-8个小组,围绕本节课教学重点发布话题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艺术与自然、生活、科学、科技等关联进行讨论,组长进行信息汇总反馈,教师进行多元评价。例如在中世纪教堂音乐中的管风琴这一话题,在学生对乐器的认识与外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知识梳理与串联,形成结论。这一方法重视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比较教学法

  对于同一时期存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并行或部分时间重合的音乐风格,活用比较教学法使学生提升辨别能力,提升发散、批判思维,使学生明朗地掌握相关知识。适用于古希腊与古罗马的音乐发展比较,中世纪以后世俗音乐与教会音乐的发展比较,浪漫主义音乐与现实主义音乐比较等课程内容。平行时空外国音乐与中国音乐发展状况对比,使学生在横向、纵向知识交叉的过程中,多元地理解西方音乐发展与中国音乐发展,形成系统、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三)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传承育人精神

  1、强化知识联动,浸润美育教育


  将教学内容重新梳理,与小学音乐教材内容有更深的联系性,使学生主动关注与联系小学音乐教学,在讲好外国音乐发展的知识的过程中回忆中国音乐发展内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形成点线面的贯穿式教学,活用知识,熟练地进行发散思维思考,提取知识记忆,传递正确的文化艺术信息。
 

 
  2、多学科联系交融,提升知识运用能力

  利用音乐姊妹艺术与非艺术学科融合,打破传统授课模式的边界,打造融合性、跨学科各学科、各领域协同育人的综合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再进行学习,进行知识串联、整合、内化、巩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结合历史学科,进行语词-逻辑记忆,了解时代背景是学习时段音乐总体特点的必要途径,介绍西方音乐发展背景需要和中国音乐史的时间线充分联系,让学生更有代入感,提升学习的亲近感。如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音乐时期,与商朝、周朝同处一个时期,形成知识联通,让学生了解,音乐并非起源于西方,构建音乐发展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音乐发展的多元认识;结合美术学科绘画的具体体现,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风格特点,风格表述的具象化,增强形象记忆。在西方艺术发展史中,艺术的发展特点是相通的,西方音乐史中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浪漫主义风格、古典主义风格、印象主义风格等音乐的发展。印象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强调光影与时间的印象感与朦胧美感,在这一时期的音乐受到“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风格的影响,带有完全抽象、超越现实的色彩,在课堂上运用对比、辨别、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风格与音乐特点,并且能够运用多种手段解释知识点运用到自己的学法和教法中。结合建筑学科所涉及的人文艺术的一面,了解建筑风格特点,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体裁、题材的变化,音乐元素的运用逐渐发展。如巴洛克风格富丽堂皇的装饰美感、洛可可风格精致繁杂的装饰风格,同样体现在巴洛克时期音乐的装饰音的大量使用,表现了强烈的宫廷优雅风格。

  基于以上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帮助学生构建外国音乐发展的脉络和知识整合,形成网状式的知识记忆,扩大学生知识面。

  结语

  美育是新时代大学生培养的关键环节,音乐是美育教育不可或缺的养分,结合新课标要求下的小学音乐教师将审美体验融入教学的重点,在《外国音乐简史与欣赏》课堂不仅要做到知识的正确传递,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传递与思维启迪,将如何培养具有育人精神、具有较高的审美善于挖掘教学和生活中美育元素的学生变为重要的任务,既要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又要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将学法转换成教法,有意识地提升教师能力。

  总之,坚持以美育人,在《外国音乐简史与欣赏》课堂中加强思政融入,贯彻美育教育,促进教师与学生挖掘美育元素的能力提升,同时达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审美素养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殷英.新时代高校美育建设的探索[J].人民论坛,2021,(24):92-94.

  [2]杨清莹.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美育课程育人路径探究[J].西昌学院学报,2022,(09):105-109.

  [3]韩忠岭.走向“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国民音乐教育:从改革开放以来基础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嬗变看“核心素养”[J].中国音乐教育,2021,(01):39-43.

  [4]李贵中.谈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J].民族音乐,2017,(04):82-85.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