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项目化学习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式学习。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提高课堂有效性,运用项目化学习,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与实际的联系,建立项目体系,基于项目设计开展学习活动,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实践项目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小学美术;主题单元设计
项目化学习是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情境化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学生在问题的导向下,为了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项目化学习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式学习。对于项目化学习下的小学美术主题单元设计是依据学生的学情来安排教学的,按照学生实际生活体验,以美术教学为媒介,以学生为载体,确定以学生切身的问题为导向,深入剖析教材与实际生活的关联,体现美术核心素养,归纳提炼单元的主题,围绕主题进行资源的整合,建立单元学习计划,在单元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好教学的自评与互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践行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有更多的突破与创新,从而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加关注到学生的主体参与体验,组织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理解美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能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现象,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一、基于教学目标与内容选择项目
传统化的美术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按照固有的教学流程上课,每课之间看似相对孤立,实则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有些课程是衔接紧密的,层层递进的关系。项目主题的确定还是取决于课程形成一定法系统性,明确一个主题,首先得具备美术单元的主题,以核心素养为前提,学生在自身生活体验中能切实感受的生活化素材为导向。美术单元设计的主题以教材内容为主,与学生的校园和生活息息相关,把美术课学习到的知识直接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中去,更注重美术教学中的实用性,给学生带来启发性。小学美术单元化教学,可以结合自身学校中特殊的地域、风土人情、学情、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符合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体系,从而形成一个项目。
1.研读教学内容,确立单元主题
在项目化实施的前期,我们需要对书本知识精心梳理,整合归类,建构起相对统一的主题,进行单元化的系统学习。如:三年级美术上册的“动物”主题的确定,经历了以下流程。首先,通过分析美术教材中“动物明星”“水墨画动物”“动物装饰画”“我的动物朋友”“亲昵”这些课共同的特征都是与动物相关的系列课程,其实可以作为“动物”主题的单元教学课程,进行项目化的学习。从认识动物,观察动物到用不同的技法来表现动物的造型,而后表现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创作出亲昵的场景。动物装饰画可以按照自己的认识程度来夸张、变化动物的特点,尽量保持动物原本的特征,让其具有辨识的能力,用点线面来装饰动物的形象,了解装饰的方法:疏密、大小、虚实、粗细……最终在层层推进的教学环节中,升华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和谐共处在大自然中,由此确定了关于“动物”主题系列的项目化学习。
2.关注生活体验,制定单元目标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提炼教学内容,建立驱动型问题,使学生拥有更加积极、自信的状态,在知识与生活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感知力、观察力、想象力、创新力。对于学生的学情分析,也确定了关于这个项目化学习的可行性。结合新课标、单元内容,分别制定具体的目标。[1]
如:课本五年级上册《船》这一课,分为两课时来开展教学,与后面的《梦中的远航》,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系,都是与船主题有关系的课程,我们就可以将这三课的内容作为单元化课程来开展教学,建构以“船”为主题的项目开展系列活动。对于舟船的认知,学生仅仅了解基础船的造型,以及一些功能等表层的认识,缺乏对船造型美的感知。根据学生现状,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舟船的历史,进一步整理舟船的造型的美学,激发学生想象,创新性的设计出了符合美学的舟船造型,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情感方面感知舟船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去感受舟船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激发学生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二、基于项目设计开展学习活动
项目化学习需要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真实遇到过的问题予以解决。项目化学习方式,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我们对教材和课堂时间进行模块化的处理,综合性的整合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单元教学的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开展项目化的学习,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化被动为主动的形式自主研究相关课题内容,发现问题、合作探索寻找答案,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的疑难杂症,呈现出更加高效的课堂,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自在。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教学方式,它可以通过各学科的整合,融合相关的知识,架构起知识体系,拓展了知识面,让学生多维度地去收集资料,在课堂上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丰富了作品的形式和内容。[2]如:以船主题的系列课程,我们做了以下活动的探究。
活动一:范作欣赏
学生展开资料收集的活动,借助书本杂志、媒体、调研船的历史,船的造型以及功能,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课堂上,教师对与船相关的名画欣赏与解析。舟船是历代名家名画作品中常见的题材,或用于交通,或用于游玩,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展子虔《游春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李思训《江帆楼阁图》等均有体现。其中《洛神赋图》中里出现的船叫“画舫”,这是一艘双层画舫,是古代生活中特有的一种交通工具,典型的舫是两船并列、连成一体,不仅增加载客量,而且抗风浪,在水面上比较平稳,造型上因为有华丽的装饰,遂称“画舫”。这张作品中楼上两个女子在侍奉主人,下层两个舟子卖力撑船,整个画面彰显着贵族的生活情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汴河作为北宋时期重要的交通要道,商船云集,画面中有一艘平底木帆船,精巧漂亮,桅杆能自由起落,以便从桥下通过。船的形式更加的多样化,展示出古代工匠的智慧,造船技术高超的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经济的繁荣,人们生活富足。
活动二:问题探究
学习起源于日常的思考,思考来源于对学习的提出问题,学生只有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不断地引发新的思考过程,解决存在的问题。因此,项目化学习要从真实生活中的驱动性问题开展项目活动,而驱动性问题也往往存在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对于驱动性问题的探究要以教学内容出发点,如“舟船”如何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可以结合科学学科,创设科技节的航模设计大赛的情境,来设计“如何运用美术知识来设计并制造一艘船?”这一驱动性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去了解舟船结构、功能种类,航海的历史等相关知识。船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交通运输工具,按照不同的种类及功能,设计相应的造型,现代船只材料更加的多元,让学生搜集资料与材料,自主探究制作的过程,从而去发现材料上的不同,对于造型和功能上的变化。利用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小组合作分工更明确,多种材料的探索,将会最优化的选择更为合适的方案,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作品设计
在作品设计的过程中,作业设计的要求要符合学生的学情,要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还要设计分层教学,引导学生建立不同的学习任务。例如,在“舟船”主题单元中,任务是“如何运用美术知识来设计并制造一艘船”,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建立这个项目知识体系的架构,设计“用绘画的方式来设计一艘船”“用手工制作的形式来做一艘船”“运用航海故事来表现梦中远航的奇幻景象”等单元学习任务,展开自主探究学习,分组合作完成项目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阶段性的目标:①认识了解舟船的造型特征与美学特征,对船模型进行写生;②了解人类航海的历史,从审美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船型的艺术性,用废旧材料来制作船;③在写生和手工制作船的造型后,进行幻想、想象的主题性创作,创作出远航的故事,绘制出梦中远航的画面;通过梳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结构,让学生了解整个项目的阶段目标,更有指向性地去收集航海、舟船相关资料。
活动四:动手制作
项目在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第一课时通过观察、分析、记录、整理、草图练习、创作,实现美术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技法学习、主题创作。第二课时,对船模型进行写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练习,找到最为合适的角度创作出二维或三维的船体。第三课时,设计出自己喜欢的船,从功能上或造型上去想象设计。第四课时,可以选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船,可以制作工艺品,也可运用更为轻便可航行的材料来制作。第五课时,结合设计的船,联想与之相关的奇幻故事,创作出梦中的远航故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以故事连环画的形式形成完整的故事,也可以单独创作故事中最为精彩的瞬间。
活动五:展示交流
展示与交流在整个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这是项目化成果的体现。如“舟船”系列项目,整个项目制作完成后,可以布置成以“航行”为主题的跨学科的融合展示,按照不同小组的项目任务去做分别的展示,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合作,船的设计稿与匹配的手工船模结合展出;梦中远航的作品与奇幻的文学作品结合,作为画面作品的解读;结合科学的航模材料,制作的船可以在水里做一个航行的过程展示。“船”涵盖了美好寓意和象征,如:象征一帆风顺、无所畏惧、乘风破浪等。多引导学生多维度、跨学科的思考与交流,联系美术学科的一些设计理念,平衡性,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原则,教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可以谈谈这个项目在实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可以说说完成后的收获和体会,还可以对他人的作品作简单的分析和点评,通过相互的评价,交流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总结项目的得与失,并且对日后提出改进的措施,调整相关问题。项目总结的评价是一种有效地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梳理,让学生从中学会自我反思。从而由衷地表达对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的高度敬仰之情。
三、基于项目学习的指导与评价
项目化的评价是对美术主题单元学习成效的检验与促进,基于项目化学习的美术主题单元评价要注重构建多元、多维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项目组学习过程中,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地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进行资源整合,解决驱动性问题的,去设计、制作、反思,再改进,直到达到自己满意的成果。这样的项目化学习更多的是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将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融到自己的主题创作中去,在创作的过程之中,激发学生的参与能力、创意设计、实践操作、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的行为,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与核心素养。[3]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更多聚焦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突出学生的参与率,运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可以优化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关项目的知识。学生通过主题的确定,设计问题驱动,让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利用课后时间自主阅读书本上的相关的资料、网络上的信息,或者访问式的调查研究等方式,拓宽了思考问题的角度,获取了更多相关的知识,创作的方向更加的多元化了。学生在查找资料过程中,丰富了视觉语言,学生会从材质、造型、功能等方面去分析作品,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去研究表明的方法,并且在创作中能够综合把握这些要素,创作出独具创意的作品。展评过程也是对于整个项目学习过程的总结和回顾,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反思的习惯,同时使他们更加对身边的事物加以关注,学生在单元教学“船”的学习过程中,将对船有更深刻的认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整个教与学的过程,更是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做计划、收集资料、调查问卷、做记录、绘制草稿、手工、合作探究、创作作品、展示评价、谈感受。
综上所述,项目化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证明:项目化学习既是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情境体验的过程,还是培养小组合作的过程。项目化学习方式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得到充分运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将在课堂上百花齐放,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能力得到了锻炼,知识面也越来越广,他们将稳步前行。项目化学习的本质是“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让身体和大脑建立了联系,迅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在推进项目化学习中改进方法,让学生的学习落地生根,自由生长,优化了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余瑶.项目学习的特征及教学价值[J].教师教育论坛,2017,30(10):55-58.
[2]尹少淳.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3]李文清.尝试项目学习让课堂“好玩”[J].教育家,2018,(03):64-65.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