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文章以河西学院全日制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了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院前急救能力现状,并针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知晓率、参与急救技能培训需求、救护技能掌握情况、参与救护意愿的调查结果,提出了培养对策,包括针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需求,建设完善的院前应急救护培训课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院前急救能力培养效果;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升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院前急救能力培养质量;等等。

  关键词:院前急救能力;急救知识;非医学专业大学生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不断提高,危害程度也逐渐加深,对社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这些突发事件中,急救行动的时间非常关键,几分钟内的施救情况能够决定伤员的生存率[1]。因此,全民普及急救知识变得尤为重要。而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群体数量庞大,他们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很可能遭遇生命危机,而其掌握急救知识的程度可以反映公共急救水平。基于此,应促进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院前急救技能的提升,将他们打造成大众化的现场急救员,使其成为公众急救体系的核心力量[2]。平时储备急救知识,在突发事件中能够有效应对,可以大大提高伤员的生存概率。但是,目前在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中普及和推广院前急救知识的工作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3]。因此,本文旨在针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院前急救能力现状,探索提升其急救技能水平的对策,从而提高社会整体急救能力,缓解医疗机构的急救压力。

  一、调查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以河西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全日制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时间为2018年9月—2019年1月。调查组自制调查问卷,随机发放问卷共计500份,回收问卷486份,剔除无效问卷8份,有效问卷为478份,有效回收率为95.6%。其中,男生283人(59.2%),女生195人(40.8%);年龄为18—24岁,平均年龄为22.1±2.8岁;大一学生178人(37.2%),大二学生114人(23.8%),大三学生186(38.9%)人。纳入标准:在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本调查知情且自愿参与。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的方式,根据中国红十字总会急救指南并结合研究内容,对我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4]。调查内容包括急救知识知晓率(知晓:对急救知识有较为全面和准确的理解,能够正确回答大多数常见急救问题,并能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部分知晓:对急救知识有一定了解,能够回答一些常见急救问题,可能需要参考或寻求帮助才能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不清楚:对急救知识了解甚少或不了解,无法回答或提供正确的急救知识,无法采取有效的急救行动,需要他人指导或专业急救人员的帮助)、急救技能培训需求、救护技能掌握情况及参与救护意愿四个方面。

  (三)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当P<0.05时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调查结果

  (一)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知晓率


  对非医学专业478名大学生进行急救知识知晓率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学生对较为专业的急救知识,如肢体大出血止血方法(77.2%)、判断患者有无脊柱外伤及搬运方法(69.2%)、心肺复苏胸外按压(69.0%)表示不清楚,对非专业的常用急救知识,如拨打急救电话要点(95.6%)、骨折简单的包扎方法(82.9%)、一氧化碳中毒现场处理(89.9%)知识知晓或部分知晓。

  (二)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参与急救技能培训需求

  如表2所示,不同培训内容的需求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所有的P值均小于0.001,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心肺复苏和伤口止血、包扎的需求最高,非常需要占比分别为82.6%和74.7%,而清创和常见紧急情况处理的需求则相对较低,非常需要占比分别为56.4%和51.5%。同时,骨折固定和伤员搬运的需求是中等水平,非常需要占比分别为70.8%和63.1%。
 

 
  (三)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救护技能掌握情况

  如表3所示,大一至大三学生中,救护技能掌握情况较好的比例随年级增长而递增,如清创技能掌握较好比例分别为34.0%、47.5%和82.5%,止血技能掌握较好比例分别为19.6%、58.6%、80.7%,等等,其他技能掌握情况皆是如此。
 

 
  (四)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参与救护意愿

  如表4所示,大一学生培训前参与救护意愿为28.0%,培训后上升到62.0%;大二学生和大三学生也呈现相似的趋势,培训前的参与救护意愿分别为56.0%和62.0%,培训后分别上升到78.0%和89.0%。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参与救护的意愿随年级增长而上升,表明他们对积极参与社会救援活动的态度和意识在逐渐增强。
 

 
  三、建议

  (一)针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需求,建设完善的院前应急救护培训课程


  1.建设定制化课程内容,贴合大学生实际需求。针对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专业特点,建设定制化的课程内容。可以通过大学生需求调查和反馈意见的收集来获取相关信息,了解大学生最需要掌握的常见疾病发作、外伤处理、心肺复苏等方面的急救知识,并将其纳入培训内容[5]。例如,调查数据显示,有81.7%的大学生想学习常见紧急情况处理方面的急救知识,83.4%的大学生提出想要学习骨折固定方面的急救知识,94.1%的大学生提出要学习心肺复苏方面的急救知识,也有很多大学生希望学习其他方面的急救知识,教师就可以据此建设定制化课程内容。

  2.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院前应急救护培训课程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时,需要兼顾大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引导大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技能。在教学目标方面,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设置目标,比如,对于大一知识掌握水平较差的学生,可以设立较为初级的目标,如让他们掌握基本的止血、伤员搬运技能;对于大三知识掌握水平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设置更高水平的目标,如让他们掌握紧急现场救援等高难度技能。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急救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这是他们参与急救行动的基础。在教学大纲方面,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目标进行设定,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在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各项急救技能的同时,注重团队合作和专业素养能力培养,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知识技能的内化和外化[6]。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急救培训的实践性与趣味性。在进行院前应急救护课程教学时,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和授课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利用视频播放、仿真虚拟教学系统等,为大学生模拟现场情形,让其真实感受紧急救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实践操作课程中,教师可结合大学生学习特点与实际情况等,设计开展综合急救练习活动,亦可对课程模式进行合理的调整[7]。培训结束后,还可以举办各类急救知识竞赛活动或情景剧表演等,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大学生正确进行危重症的现场应急救护,预防突发事件,提升实践操作水平。

  4.实施多种考核方式。针对大学生院前急救能力培养课程,可以设计如下考核评价体系:能力测试,主要以实操为主,通过实地模拟急救场景,考核大学生的急救技能和应变能力;知识测试,旨在检查大学生在理论方面的掌握情况,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急救知识和常见病症的识别等方面;个人报告,要求每个大学生根据所学课程内容和自身经历,撰写一篇关于急救知识的个人报告,以此评估其对于急救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团队项目,以分组形式,设计一项关于急救知识的项目或活动,以此考核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该考核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检查大学生课程学习期间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评价和反馈,激发其学习动力,促进其在急救领域的全面发展。

  (二)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院前急救能力培养效果

  1.强化硬件设施支持,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培训效果。根据院前急救能力培训的实际需求,加强对硬件设施的配置和更新。具体而言,可引进高科技的仿真人,利用高仿真综合模拟人,让大学生在类似真人的模拟器上进行实习操作,以更加接近真实环境。同时,配备多功能抢救床、急诊箱,以及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脏除颤器、简易呼吸器、心脏按压泵、负压骨折固定装置、氧气瓶等设备,以便打造实景体验项目,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更具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学习体验,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操控技能[8]。

  2.借助教学软件和虚拟技术,加强大学生院前急救能力。为提高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院前急救能力,对于知识当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使用学习通平台或其他在线教育软件,将其电子化,建立成知识库,并提供在线查阅和查询的功能,从而方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在急救场景模拟方面,可以运用VR教育或Virti等虚拟现实软件,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模拟急救场景,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应变能力[9]。同时,利用在线模拟器软件SIMTICS等,让大学生通过演练操作熟悉急救技能,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其掌握急救技能,还减少了人员的实际风险,提高了安全性。此外,为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可运用互联网建立交流互动平台,如微信群、QQ群、易课堂、蓝墨云等,方便师生实时在线讨论,以此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和分享经验,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升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院前急救能力培养质量

  1.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院前急救能力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对于引进急救专业医护人员作为培训教师,需要特别注重他们对大学生院前急救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一方面,需要考虑教师的培训背景,如可以选择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医学或相关专业背景且具备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急救培训教师,以保证他们具备较丰富的急救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注重教师实践经验,尤其是要有在急救现场的救治实践经验,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理解急救操作的实际应用。此外,还应注重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是否符合要求,可以根据教育背景和实践经验等因素对其进行能力评价,以此保障教师队伍的质量。

  2.加强教师阶段性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急救技能和救援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加强校内教师培训时,应将大学生院前急救能力培养纳入其中。具体来说,可以在教师培训计划中安排专门的课程和培训活动,邀请急救专家、临床医生等专业人士为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演练,使教师掌握最新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熟练地运用于实践[10]。同时,还应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评估体系,对教师进行评估和监测,据此不断改进和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3.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通过评选优秀教师等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工作,并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培训资源和支持,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此外,在建立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标准时,也应考虑到教师在大学生院前急救能力培养方面的表现。例如,可以将大学生院前急救能力指导和培养作为教师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这样既可以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大学生院前急救能力培养,又可以更好地保障大学生的健康和安全。

  (四)深化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院前急救能力培训内涵,将学生培养成校园安全和急救的“引领者”

  1.加强院前急救技能培训宣传工作。加强宣传工作是提高大学生院前急救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宣传院前急救技能培训的内容和重要性。例如,在校园内分发海报、宣传册等宣传材料,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关注;举办宣传演讲、现场应急救护表演等活动,引导大学生了解院前急救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相关信息,宣传院前急救技能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等,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培训的具体信息,从而增强培训效果。

  2.针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强化个性化培育。针对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大学生,制定科学的课程体系,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手段,增强通识教育的发展性。比如,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培训课程,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课程模式和培训计划,提高其学习效果。此外,通过发布调查问卷了解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院前急救能力,分批次组织他们去相关单位进行实地急救锻炼,借此,让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都更好地理解院前急救知识,掌握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相关技能,提高他们的急救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打造学生急救员队伍,提升现场应急救护能力。根据院前急救技能培训的学习内容和能力要求,制定急救员的标准,让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应急救护能力。从参加院前急救技能培训的大学生中,选拔应急救护知识掌握较好和技能较为优秀的学生,成立急救员队伍,成为班级的“急救员”或“安全员”。同时,根据急救员的标准和需求,为急救员队伍配置专业的急救箱,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现场应急救护[11]。这样可以为校园内的突发事件及时提供有效的急救服务,同时也能增强大学生参与校园安全保障的意识。

  4.引导学生传播急救知识,推广校园安全文化。发挥大学生的引领作用,让其参与到校园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置中,成为校园内急救和安全文化的代表和推广者。学校可通过开展安全周、讲座等形式,让大学生了解和认识校园安全知识,提高校园文化与安全保障的水平,以此推广校园安全文化。同时,可通过建立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开展各种形式的急救知识普及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急救技能,将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培养为校园安全和急救的“引领者”。

  四、结语

  对非医学类大学生开展院前急救技能培训,应针对当前的课程模式与体系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合理地将理论知识与急救实景相融合,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资源,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视频讲解,并结合仿真模拟实训室等技术手段,让大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实践操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掌握急救基本技能。在实际急救技能培训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专业特点,针对非医学类大学生创建更为合理的现场应急救护能力培养模式,从而拓宽其知识面,提升其自我保护及现场紧急救护意识和专业救护能力,增强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大学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群体,有着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高校应该立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优势,扎实地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工作,促使大学生掌握院前急救技能及急救知识,提升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进而为社会急救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钟荣明,唐丽娥,梁琼文,等.南宁市大学生对急救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7):139-140.

  [2]蒲淼,冯铁男,李瑶,等.上海某高校大学生心脏骤停急救能力及施救意愿调查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1(1):117-122.

  [3]王丽,李玲,曾坚.大学生应急防护能力提升的研究及实践[J].灾害学,2018(2):172-176.

  [4]陈永强.《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解读[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2):253-256.

  [5]董建新,董朝霞,卢东民,等.大学生现场应急救护能力提升路径及对策研究: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8(3):279-282.

  [6]刘青春.大中专在校学生应急救护培训的教学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8(21):131-132.

  [7]曾姗姗,占玮,颜文贞.大学生院前急救培训方式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8(10):36-39.

  [8]吴淑菁,张宇皓,张艳,等.赣州市章贡区居民急救知识与技能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20,40(5):523-526.

  [9]江申,卫哲,马东池.大学生急救知识知晓现状、态度与需求调查研究[J].高教学刊,2019(12):200-202.

  [10]吴建勋,纪弘军,张劲,等.青岛市高校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和应急技能水平调查研究[J].中国校医,2019,23(8):1674-1676.

  [11]李妍,梁燕,谢若愚,等.深圳市某高校学生应急心肺复苏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0,22(10):101-104.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