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是根据人才培养、专业及课程目标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环境管理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在该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不仅能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还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实现专业课程与育人有机统一。文章以环境管理学为例,说明“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这一新理念在环境管理学教学和思政元素“润物无声”融入教学全方位、全过程中的作用,为相关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目标问题导向;环境管理学;教学模式
0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实现“三全育人”[1-2]。高校应坚持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使各类课程兼具思政育人功能,形成协同效应,因此高校应针对自身情况,进行相应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3]。环境管理学是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除环保行业外,化工行业等也需要进行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学选用的教材是叶文虎、张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全书10章,课时为40学时[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环境管理实践和在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帮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5]。本课程将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专业知识讲授置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法治水平提升的时代背景中,旨在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学生的环境法治观念,提高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各领域的环境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提供必要的法治人才保障。由于这本教材涉及思政元素较多,结合生态文明、法治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热点议题,本文以环境管理学第十章“全球环境管理”为例,说明“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这一新理念在环境管理学教学和思政元素“润物无声”融入教学全过程中的作用,为相关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理念在环境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1环境管理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1.1.1教学目标等仍不够清晰明确
环境工程专业以为我国环保事业培养专业人才为原则[6],以学生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为培养目标[7-8],开设水、气、固废污染控制工程等相关课程[6,8]。一般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都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本课程大纲,但存在教学目标等具体细节上不够清晰的问题[8]。
1.1.2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效果欠佳
传统的授课方法着重课程系统性和逻辑性的知识体系讲解,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把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忽视掉。环境管理学包括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又以水、气、固废污染控制工程等相关专业课程等作为理论先导,理解掌握的难度较大,造成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较为欠缺。
1.1.3教与学脱节、缺乏创新能力培养
面对繁杂的知识点,若只是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学生就无法将所学知识点联系起来。教师普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学设计较少,导致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加之学生缺乏兴趣,使教学成效差,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8]。
1.2“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新理念
针对上述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周如金教授首次提出了“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教学模式[9],其核心要义是基于人才培养、专业和课程等目标[8]来设计基本、重点、难点、应用及拓展5类问题,以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10],如图1所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以及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8]。“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将知识以问题的方式提出,让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办法的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8],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这5类问题设置的教学设计。
2“目标问题导向式”课程思政融入
2.1课程思政点的融入
基于“目标问题导向式”的教学理念,结合毕业要求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工程与社会以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指标点的目标,全球环境管理设置了4个基本问题、1个重点问题、2个难点问题、1个实践问题以及2个拓展问题,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2],环境管理学课程思政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有德有才、专业过硬以及全面发展的环保人才[8]。根据这一目标,全球环境管理这一章节5类问题的内容及其思政属性类别如表1所示。
2.2教学设计
该课程采用“目标问题导向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其教学设计如图3所示。课前通过学习通等平台下发预学任务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浏览精品课程网站以及完成基础习题进行基本问题的学习;课中教师根据预学反馈,针对性答疑解惑,并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相关话题;课后学生通过学习平台完成习题测试、课后重点问题复习、相关材料阅读完成拓展问题,达到提升课程学习质量的目的。该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将生态文明建设、爱国情怀、环境法治等融入环境管理教学全过程,全面推进“三全育人”[11-12]。
2.3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成效主要通过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进行评价[2],如表2所示。
3结语
本文以环境管理学第十章全球环境管理为例,针对环境管理学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以“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为教学方式,基于5类问题将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地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当中,并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法治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相关政策[8],并使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国际视野,为我国的环保事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游子娟,康新平,金烈,等.分析化学实验混合式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讨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2,49(12):235-236,234.
[3]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号[A].北京:中共教育部党组,2017.
[4]叶文虎,张勇.环境管理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5]王峰,郭正恩,黄卢记.问卷调查法在环境管理学中的教学实践效果与研究[J].河南化工,2000,33(2):62-63.
[6]刘忻,袁怡,钱飞跃,等.成果导向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9(3):46-49.
[7]刘忻,钱飞跃,袁怡,等.成果导向理念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高教学刊,2021,5(2):63-66,70.
[8]游子娟,陈汉林.基于“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为例[J].广东化工,2022,49(2):154-156.
[9]周如金.一篇读懂什么是“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EB/OL].(2020-04-26).
[10]易均辉,陈青青,孟秀红,等.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下“化工原理”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以流体流动为例[J].化工设计通讯,2023,49(1):115-117.
[11]杜诚,张冬梅,陈梅芹,等.基于翻转课堂的《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18(9):78-81.
[12]杨艳艳,朱新萍.“环境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16):89-9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