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胃息肉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20例胃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观察组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内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中胃黏膜血流量(GMBF)、胃黏膜血速(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GMBF、V、RI、P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观察组GMBF、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I、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胃息肉能显著增加患者的胃黏膜血流量和胃黏膜血速,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因此,高频电凝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胃息肉的方法。
【关键词】高频电凝切除术胃息肉血流动力学影响
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病变,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炎症、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该疾病不仅可引发患者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还易诱发胃肠道出血、梗阻等并发症,需尽早治疗[1]。内镜手术、高频电凝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胃息肉的主要方法之一,两种术式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然而,有研究指出,常规内镜手术治疗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大,关于高频电凝切除术对胃息肉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研究[2]。本研究旨在探讨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胃息肉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现将探究过程及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20例胃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观察组男女患者比例为32∶28,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1.09±2.14)岁;病程5个月~20年,平均病程(10.27±1.15)年。对照组男女患者比例为34∶26;年龄分布:31~74岁,平均年龄(51.12±2.13)岁;病程6个月~20年,平均病程(10.29±1.14)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病理类型为增生性息肉或腺瘤性息肉,(2)签署内镜手术或高频电凝切除术知情同意书且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2)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和凝血功能障碍,(3)对本次研究使用麻醉药物过敏,(4)存在精神障碍疾病或无法配合康复训练。
1.3方法
观察组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患者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插入胃镜。通过胃镜确定息肉位置后,切换至高频电凝切除器。根据息肉大小、部位及患者体质,选择适当的高频电凝功率。将高频电凝器紧贴息肉表面,逐渐加压,直至息肉凝固、变硬、脱落。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等,确保手术安全。术后将切除的息肉送病理检查,评估息肉性质。对照组采用常规内镜手术治疗,患者术前准备及麻醉方式同观察组,术中使用普通圈套器切除息肉,术后给予抗感染、止血等对症治疗。
1.4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中的胃黏膜血流量(GMBF)、胃黏膜血速(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采用血流动力学监测仪测定。(3)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感染、出血、胃肠道梗阻。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术前及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观察组患者GMBF、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I、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过度生长形成的息肉状物。根据发病原因和病理类型,胃息肉可分为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胃息肉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尤其是在5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更为明显。据统计,我国胃息肉的发病率为10%~20%[3]。胃息肉不仅会引发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还易诱发其发生胃肠道出血、梗阻等并发症,需尽早治疗[4]。常规内镜手术与高频电凝切除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胃息肉的常用手术,其中,常规内镜手术主要是通过胃镜进入胃腔,利用胃镜上的器械对胃息肉进行切除[5]。胃镜手术过程中,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息肉的位置、大小和形态,从而选择合适的切除方法。高频电凝切除术是利用高频电流通过电极产生热效应,使组织内水分蒸发,从而使组织凝固、炭化,达到切除病变组织的目的[6]。在治疗胃息肉过程中,高频电凝切除术通过特制的电凝钳或电凝刀头将高频电流导入胃息肉组织,使息肉组织迅速凝固、炭化,从而起到治疗效果[7]。
本次研究中,对两组胃息肉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内镜手术治疗及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这是因为内镜手术是一种通过内窥镜进行微创治疗的手术方法,具体来说,内镜手术主要是利用光学内窥镜进入人体腔道(如胃、肠道、鼻腔等),清晰地观察病变部位,并进行相应的治疗,这种手术方法具有视野清晰、创伤小、恢复快、副作用少等优点,用于胃息肉治疗能有效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和减少其术中出血量[8]。而高频电凝切除术是一种先进的内镜治疗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手术过程已经相对成熟,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已得到有效控制,因此,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相对较低,但是与常规内镜手术治疗差异不大[9-10]。
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术中,观察组GMBF、V高于对照组,两组RI、PI差异不明显。导致上述结果出现的原因有:(1)治疗方法差异,高频电凝切除术与常规内镜手术在治疗原理和操作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使得高频电凝切除术在保护胃黏膜方面更具优势。高频电凝切除术能有效减轻胃黏膜损伤,从而增加GMBF、V[11]。(2)术者技术水平差异,术者的技术水平在提高手术过程中对血流动力学指标具有较大影响,术者技术水平越高,手术过程中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负面影响越小。高频电凝切除术要求术者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能够精确控制切割和凝血的深度,降低出血风险,因此,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组的GMBF和V水平较高[12]。(3)血管舒缩功能,高频电凝切除术可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使血管舒缩功能得到改善,这会导致血管阻力降低,从而使得RI、PI等指标差异不明显[13]。
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导致上述结果出现的原因有:(1)手术创伤程度差异,常规内镜手术属于微创治疗术式,但是,高频电凝切除术在通过内镜进行微创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高频电凝处理,相对于常规内镜手术,创伤更小,减小手术创伤有助于降低术后出血、感染、胃肠道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2)精确度差异,常规内镜手术是通过口腔或鼻腔插入内镜,在内镜指引下进行病变组织的切除、止血等治疗操作,可以准确切除病变组织,避免正常组织的损伤,从而能保证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是,其术中的止血效果不佳。高频电凝切除术在常规内镜指引的基础上增加了高频电凝切除器,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可以精确控制切割和凝血的深度,减少出血风险,这有助于降低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14]。(3)术者经验差异,常规内镜手术对术者的专业知识、技能及经验要求相对较低,而高频电凝切除术的术者经过专业培训和大量的实践经验,操作技巧更加熟练。经验丰富的术者在手术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不仅能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治疗成功率,还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术后康复速度差异,常规内镜手术虽属于微创治疗术式,但是与常规内镜手术相比,高频电凝切除术后的康复时间较短,患者在术后可以更快地恢复日常生活。术后的疼痛程度较轻,患者在术后短期内可正常进食和生活,减少了因长时间卧床等原因导致的并发症。另外,高频电凝切除术的术后活动限制较小,患者可早期进行适当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其身体康复,同时还能降低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
综上所述,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胃息肉能显著增加患者的胃黏膜血流量和胃黏膜血速,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因此,高频电凝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胃息肉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竹生,张伟,周进,等.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与EMR术治疗老年胃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西部医学,2023,35(11):1642-1646.
[2]林琪山.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胃息肉患者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3,21(24):54-58.
[3]包永茂.无痛胃镜电凝切除术治疗增生性胃息肉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23,36(11):58-61.
[4]于娟.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胃息肉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J].名医,2022,(4):54-56.
[5]鲁艳红.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研究[J].临床研究,2022,30(2):95-98.
[6]HU H,LI R,SHAO L,et al.Gastric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metaplastic atrophic gastritis:a retrospective study in a single center[J].Scand J Gastroenterol,2022,57(11):1296-1303.
[7]刘建萍.胃镜下息肉电凝切除术后静脉滴注兰索拉唑的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19):3129-3131.
[8]张明忠,李克勤.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联合替普瑞酮治疗胃息肉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21,34(14):77-78.
[9]陈彬.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效果分析[J].智慧健康,2021,7(14):80-82.
[10]鲁蓉.分析对比无痛胃镜电凝切除术与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增生性胃息肉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2):231-232.
[11]谢红伟.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在胃息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35):6568-6569.
[12]袁晓庆.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对上消化道息肉的治疗作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33):45-47.
[13]KÖVÁRI B,ELNAILI R,PEREIRA D V,et al.Fundic gland polyps related to diverse aetiologies show subtle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a multicentre retrospective study[J].Histopathology,2022,80(5):827-835.
[14]WANG K K,KIM K,BANCILA L,et al.Novel endoscopic polypectomy surveillance technique for fundic gland polyps in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can improve early detection of dysplasia and gastric cancer[J].Am J Gastroenterol,2022(8):117.
[15]周遵兰.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2):37-3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