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古筝曲《行者》是一部具有异域情调的古筝作品,本文分别从曲目简介、音乐特色、演奏技巧分析以及情感表达四个方面分析这首作品。其主要目的是探析作曲家在创作这首作品时所想表达的音乐情感。该乐曲目前的研究文献较少,大多文献都是从音乐以及技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笔者站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对该乐曲提出个人理解。通过分析这首作品从而达到更准确地理解作品,在演奏这首作品时更好地演奏其内部的技法,对乐曲的情感表达有更深刻地理解,为古筝演奏者提供更好的理论帮助。
关键词:古筝曲;《行者》;音乐特色
一、作曲家与曲目背景
该曲是由西安音乐学院魏军教授所创作,魏军于1947年出生,陕西西安人。1961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附属中学学习古筝。1977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导师为高自成、周延甲。1982年任职于西安音乐学院,主要教授课程为古筝演奏、音乐史学、音乐理论。他是中国著名的古筝演奏家、作曲家,陕西筝派代表人物。他从1979年开始创作古筝作品,其代表作有《行者》《竹韵》《大漠行》等。创作风格新颖,善于融入不同的音乐元素,革新了古筝的演奏技法。丰富了古筝的配器,对我国的古筝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首歌的创作中使用了西安鼓乐的元素,该音乐体裁是陕西传统音乐,又称“长安古乐”,主要流传于历史悠久的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音乐。这种类型的鼓乐在音乐结构上与唐代燕乐有许多相似之处,其音乐特点为大气、庄重,极富宫廷色彩。
本文论述的《行者》是魏军先生2015年继《大漠行》之后根据龟兹乐创作的古筝协奏曲,该曲极具异域风情,以西安鼓乐中《婆罗门引》的音乐素材进行创作。魏军先生对该曲的描述为:“踏着千年古丝绸之路,追寻沙漠中消失了千年的绿洲古国—龟兹。向往你神奇般美丽的存在,曾传播着神圣的道义与文明。一路走来,心中再现你曾有过的光明与辉煌。”
龟兹是中国古代时期的西域国家,相当于现在的新疆轮台、库车、阿克苏等地,历史悠久,该地区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文化、宗教都极为发达。当地的人能歌善舞,(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屈支国(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所以龟兹乐舞在当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大盛于朝野。龟兹乐器种类丰富,弹拨乐器有琵琶、五弦、竖箜篌、筝等;吹管乐器有筚篥、笙、箫、笛、贝等;打击乐器有毛员鼓、答腊鼓、都昙鼓、腰鼓、羯鼓、鸡娄鼓、铜钹、齐鼓、檐鼓、拍板等。乐器种类如此繁多,可见在当时的龟兹古国,音乐文化与乐器形态有着重要的价值并得到繁荣的发展。在十六国时期传入中原,成为隋唐宫廷燕乐的代表之一。《行者》正是包含了其中的素材,加之古筝的独特音色以及演奏技巧创作而成。
该乐曲的题目含义有很多,在佛教中,“行者”指赤脚乞讨的僧人或者是修行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指的是行走的人,作曲家之所以用“行者”命名该曲是因为将乐曲中所呈现出来的异域风情发扬与传承,把听者带回到千年古国之中。在来来往往的行人中,人们相互传播文化,使人们感受到音乐的信念与力量。
二、音乐特色分析
(一)曲式分析
该乐曲的曲式分析并不是按照西方的常规曲式模式所创作,该乐曲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引子、慢板、快板、尾声,而在快板中又被划分了三个部分。
引子1-15小节,E商调式,引子中运用了《婆罗门引》中的音乐素材,奠定了乐曲的整体风格。慢板16-35小节,B羽调式,该乐段主要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个乐句由三度模进构成,第二乐句风格自由,使用三度的和声,音色饱满。
快板36-161小节,这是乐曲的主要部分,笔者把快板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36-57小节,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采用了同音反复的创作手法,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化展开。第二部分由四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运用了点奏的手法,第二乐句左手比较有特点,运用的是慢板材料。第三句运用了四度音程上、下跳进的手法进行写作,最后一句是第一句的变奏。第三部分由三个乐句构成,第一句主要是抒情长音,音乐情感平稳。第二句是第一部分中的变奏形式,第三句为快板的补充,最后落在主音调上。
尾声162-177小节,是慢板的不完全再现结构。以高八度的形式出现,最后以爆发式又神秘的刮奏结束全曲。
(二)定弦
在古筝的演奏中,定弦很重要,定弦不同,曲目的演奏风格也就不相同。这首作品为现代派音乐,所以在定弦上改变了古筝传统五声音阶的定弦方式。该曲以七声音阶定弦,使用了大量的小二度、增二度等不协和音程,该定弦手法充分体现了龟兹音乐的元素特点,由低到高;大字一组的B到小字三组的E。
该调式并不是通用的,只能服务于《行者》这一首曲子,这就是古筝的魅力之处,由人工调式定弦的每首曲目都是量身定做的定弦。更能突出音乐语言的新颖性,无论是从风格到整体韵味情感都非常丰富。低音音域又深又高,在旋律过程中有时出现的区域的清晰和音效的不完美和谐,为音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动人的色彩。魏军先生创造的新的音阶安排,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调性。它改变了音域的划分、音程关系的安排,使音乐作品本身的表现空间更大这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浓郁的古龟兹音乐,渲染出戈壁海滩神秘而广阔的景色。
(三)节奏节拍
这部作品的节奏节拍充满少数民族音乐特色,在聆听时我们可以感觉到身处在一望无际的戈壁中。可以聆听到羌笛、驼铃以及手鼓的声音。给听者创造了一种行者们成群结队地行走在丝绸之路中。该乐曲除了运用常规的2/4拍、3/4拍、4/4拍以外,作曲家加入了大量的5/4拍、6/4拍等复合节拍。丰富了节奏律动,大量运用三连音、四连音等,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是西域风格中常用的节奏律动,这些节奏节拍交织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了异域风情的民族特色以及龟兹地区的民俗风貌。
例如在引子部分中,各式各样的节拍节奏组合在一起,通过左右手的相互配合,对乐句中特殊的音进行滑音、揉弦等技巧加花处理,使得乐句精彩又神秘。
慢板由左手低音连续的两小节切分,庄严的古筝主题和钢琴的清晰演奏引入和弦和左手4/4拍子的连续切分节奏,不断增加的音乐情绪层次,为这首曲子增添了生动奇异的特性。快板部分有一个充满激情的旋律,将音乐推向一个小高潮。音乐140小节采用了6/4的复合节拍模式,伴随着强烈的手指摆动旋律,在低音部分左手模仿西方风格的打击乐器连续的扫区,重低音和弦扫的结合,为音乐增添了丰富的节奏感和热情激动人心的音乐氛围。
(四)旋律动机
旋律是音乐的本体,由许多音乐的基本要素组成。同样,旋律就是我们感知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行者》在引子、慢板和快板三个部分分别展现了其独特的旋律动机。引子以减七和弦的使用开始,建立了整部作品的风格。在旋律线上,先运用核心音b-e1-b纯四跳上下,然后下行二度回到主音。看似遥远的从远到近,驼铃越来越清晰。这两个句子使用了重复和变化的技巧来构成音乐形式。第10小节使用下行级进音阶,中高音域到低音域的转换交叉的效果为进入慢板部分奠定了基础。
慢板不仅运用了三度旋律进行的技巧,而且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增四度特殊音程。这种有特色的音程使异域风情更加明显。慢板以特殊音#d结束。在这里人有一种未完的感觉要继续下去,才能更自然地引出快板。
快板第47-54小节在提高八度的基础上,采用了“同头换尾”的旋律发展技巧。原本在右手边的快板,忽然过渡到左手,从68小节开始,右手成为伴奏音乐,左手的主题旋律素材来源于慢板,并在此基础上变化发展。同样,“波浪”的旋律线在快板的第126-128小节中被强调。作曲家增强了音乐的流动性,并将其带入高潮。
《行者》这首歌展现了千年丝绸之路和中国追寻沙漠中消失了几千年的古绿洲—龟兹,因此,表演者在选择服装时可以考虑一些有光泽的表面材料,如丝、麻等。为了反映这些剧目的历史和神秘,演员可以根据暗红、深蓝色、墨色等颜色选择服装绿色等,提升舞台形象。同时,还可适当添加配饰,如头饰、腰饰等,增加整体华丽感。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人物形象的美是大众审美的风向标。
(五)旋律
旋律是音乐不可缺少的。它是古筝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格独特,旋律线条是音乐的灵魂,贯穿整个音乐作品。每一个旋律线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音乐情绪,这种旋律的情绪起伏作为一种音乐形式,使整部作品具有强大的音乐表现力。不同风格的古筝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音乐节奏。在旋律的表现上,表现出浓厚的地域民族性和独特的音乐风味。整部作品由古筝和钢琴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呼应,相互辅助。筝与琴的精确配合使旋律充满了情感色彩,形成了音乐形式与外来主题的完美融合。中西旋律线的结合为整首乐曲增添了不同风格的韵味。
快板部分从第66小节开始,在高音部分出现一组过渡音,从而连接音乐的进程。到第68小节,我们开始看到风格上的一致性和更加有个性的旋律。在第68至81小节中,右手在E和B音符中重复这组重音作为伴奏,自由流动的音符驱动着旋律。在第72小节,旋律从4/4转到3/4,然后从第73小节立即回到4/4。这个过程将原来重复的E、B重音旋律变成了B、E重音旋律。在第78和79小节中重复,这种转移将重音旋律恢复到原来的E和B重音旋律。这些作曲技巧都反映出作曲家创作技巧的高超。
三、演奏技巧分析
古筝协奏曲《行者》的整体速度较快,该乐曲的演奏非常考验演奏者的技术水平,随着音乐的发展与变化,从而进行相应的音乐处理和情感表达。快板以一个快速、有节奏的音列开始,演奏者需要单独练习每根手指的独立性,而且要对手指进行有效的训练在演奏过程中要加强手指组合训练和惯性训练,提高音符之间的连贯性和乐表性现在的完整。在演奏时确保音色干净,能够做到不吞音。在演奏技巧没有错误的情况下,演奏者也需要根据音乐的情绪对音色进行加工处理,明确左、右手的部分,突出主旋律部分,针对这首曲子来说,突出节奏特点尤为重要。
在练习演奏的过程中,笔者把该乐曲中的演奏技法分为传统演奏技法与现代演奏技法,左手通过揉弦、按音、颤音、滑音等技法作为辅助,加强了古筝的传统韵味,增强了民族特色风味,使得古筝演奏更具有感染力。乐曲中的刮奏也较多,该技法在传统演奏中非常常见,其作用为烘托气氛,刮奏音色都较为强烈,由高到低倾泻而下,例如该乐曲最后结束就是以刮奏结束。作曲家把该技巧运用到该乐曲中,其目的在于模拟沙漠中的神秘氛围,使听者深陷其中。
但在该乐曲中,现代技巧更为多见,以炫技为主,例如摇指,大拇指摇指,多用于乐曲中的抒情与叙事段落,该技法最为打动人心。其作用大多为引出主题。双指摇指为大拇指和食指同时演奏,丰富了和声效果,使得旋律更加饱满。扫摇比前两者更为激烈,常用于乐曲快板和高潮部分,达到烘托气氛的效果,推动情绪直至高潮顶点。在尾声中,大多是指摇,这部分速度恢复到原来的速度40,创造出一种神圣的气氛。在力量和速度上与快板形成对比,在尾声中着重营造结束的感觉。摇完后,左手和右手颠倒过来用力不能太弱,用指尖刮弦,最后在右手结束一个八度,左手伸出,这是最后一个动作怎么,要用手臂带动身体,形成最后的爆发,随之整首乐曲结束。
快速指序也是在现代派技法中常见的技巧,最能体现演奏者的基本功,在该乐曲中有大量的篇幅都涉及该指法,要求演奏者演奏既干净又要有颗粒性,这是快板的重要组成部分。
点奏,也称为点指或轮抹。通常要突出勾指的重音和抹指的弱奏,两者连接成一条旋律线,要求演奏者保持音的跳跃感,因此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强弱音的把控,使手臂演奏得更加灵活。
琶音是和弦的分解形式,将三个及以上的音由低到高弹奏,也可由高到低弹奏,要求演奏者保持好手型以及音的颗粒性,该乐曲中有大量的琶音,对于琶音的速度通常较快,但由于每个演奏者的演奏风格不同,所以可以根据音乐情绪自定义。
能体现演奏技巧高超的部分大多都在快板,快板的演奏速度非常快,这对于演奏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验,对这首乐曲高速度、高质量地调动起充满激情的情感一口气。在快速的基础之上,又要把该乐曲中的情感表达出来,随着音乐发展的变化,进行相应的音乐加工和情感表达。快板以一个快速、有节奏的音乐开始,确保每个音符都清晰饱满,但也需要表现出旋律的重音。上述技巧在快板中均有体现,针对不同的技法需要遵循相应的练习规则,演奏者在初学该乐曲时一定要慢练,分段练习,根据不同的技法具有针对性地练习才能达到更好的练习效果,当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之后再提升速度,力求稳中求进。在与钢琴的配合过程中,要明确谁站主体地位,旋律声部在钢琴上还是在古筝上,二者相互配合、相互衬托才能奏出更好的音色。
对于一首协奏曲来说,乐器之间的相互配合也很重要,古筝与钢琴之间需要不断地磨合,演奏者们各自熟悉各自的声部,共同制定一个准确的节拍,在66-81小节这一段快速的旋律中,对演奏者之间的考验非常高,容易出现错拍、错音的现象,古筝声部这段右手为伴奏,左手为主旋律,钢琴的作用则是为了稳定节奏,帮助古筝加强主调旋律,在这一部分中,附点、切分节奏非常多,每一小节都需要精心打磨才能达到听觉盛宴。
四、情感表达
从一开始,引子就带有强烈的西域风格,将观众带入其中在遐想中。乐曲从主和弦开始,接着是两个交替的琶音,慷慨大方激昂的旋律,展现了新疆人民美好幸福的生活,渲染新疆的壮丽景色。演奏时通过呼吸驱动,让观众可以感受到奔腾的骏马的画面,感觉自由自在,仿佛在一望无际的戈壁上,突出了新疆音乐的特色,将声音响起音乐达到了高潮,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回忆。慢板好似在戈壁中漫步,时而有驼铃声,广阔的大地尽收眼底,时而狂风暴雨、时而烈日炎炎,熙熙攘攘的人从身边路过,他们黝黑的面庞为整部乐曲增加了色彩。
快板部分是整个乐曲的主要主题,主要是炫技部分,其节奏动感极强,好似新疆人在跳舞。该乐曲的即兴部分模仿了新疆大布鼓的华丽鼓点右手“轻敲盖子”和“轻敲琴弦”,给听者带来一种全新的感觉。我们仿佛骑在骆驼的背上,伴着音乐狂欢。华彩主要利用大鼓的特点加上左手的连续性小撮,人们在草地上奔跑。笔者认为,这是这首歌最感人的部分。欢快的音乐基调已经形成,将整首歌的感情带入一个新的境界。旋律也比较高昂,听者的心情也跟着音乐走渐渐兴奋起来,好像围着火堆跳舞,加之西域音乐中特殊性的节拍,音乐为人们营造了一种开心、动感的画面。
最后尾声突然慢了下来,然后又逐渐加速,就像是最后的狂欢,又突然慢下来,像在夜幕降临的月光下。这时,忙碌的人们散了,音乐也跟着结束,伴随着驼铃声人们欢快地结束全曲。最后的大刮奏给听众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因此,要演奏好《行者》,不仅需要极其精湛演奏技巧方面,也要对这种演奏技巧有一定的掌握。最重要的是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并带着情感继续下去。只有具备以上条件,才能更好地演奏这首曲子。中国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有着独特的音乐风格。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筝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该乐曲巧妙地将古筝的声音与西域风格音乐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了一种“时空结合”和“情感结合”的审美特征。作品充分体现出我国民族乐曲的伟大之处。再加上这类音乐大多带有这是该地区非常强烈、独特、具有西域情调的色彩,所以乐曲中也不失一种庄严的感觉,整首歌规整又不失自由的感觉,抒情慢板和快板激情的有机结合使音乐更加精彩,古筝的声音宛转悠扬,加之钢琴的独特魅力,钢琴的声音配合着古筝的声音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使其听起来更加生动。也为听众创造了一个置身其中的画面感。该作品无疑为我国古筝艺术的发展增添了许多艳丽色彩。由于该曲目创作技巧高超,演奏技法新颖,音乐优美,所以成了古筝尤为喜爱的作品,无论是业余爱好者还是专业演奏者,都喜爱弹奏该乐曲,该曲目也成了许多艺考生的必弹曲目之一。
结语
本文主要从曲目简介、音乐特色以及演奏技巧三个方面对该乐曲进行详细分析。魏军先生是当代极为重要的作曲家和教育家,他在中国民族乐器演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该乐曲的分析与论述,笔者发现国内对于该作品的研究性文献相对较少,所以笔者对该曲目进行论述,我们应当给予这部作品特别的关注,通过对该曲目的研究,笔者也对《行者》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与理解,通过该作品我们深刻了解到龟兹音乐、使得中原音乐与西域音乐在旋律上发生碰撞,无论是在演奏技法还是旋律风格上都对古筝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发展筝乐的新篇章。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在不断地创新与融合,其呈现出推陈出新、取其精华的文化发展特征,民族音乐更是如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民族乐器的发展,古筝作为一个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乐器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发展,并通过不断地发展已经越来越全球化越多人喜欢它。在古筝在传承的过程中,融合了民俗、地方民腔、语言文化,政治经济、地域环境等因素,尤其是当地民间音乐的融合,将会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古筝的演奏手法和风格各有流派,各具地方特色。该乐曲就很巧妙地结合了西域音乐风格,使听众置身沙漠戈壁之中,聆听驼铃的回响,该乐曲意境极美。古筝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作曲家的创作革新,演奏者对演奏技法的创新,我国古筝的演奏艺术和文化定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盛秧.《中国古筝知识要览》[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
[2]田琛.筝曲《行者》的音乐特色分析[J].黄河之声,2020(17).
[3]张佳怡.筝曲《行者》的艺术特色及其演奏技法探析[D].上海音乐学院,2021.
[4]王颖.论筝曲《行者》的艺术特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