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的意义,然后论述了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现状,最后提出了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对策,包括制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项目;联合行业专家开发实用性项目化教材;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等。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高职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国家愈发重视老年康养产业的发展[1-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商务部、全国妇联于2020年10月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通知》,要求坚持培训先行、人人持证,大规模、高质量开展康养服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从2020年至2022年,培养培训各类康养服务人员500万人次以上,并在全国建成10个以上国家级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于2021年6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强康复医疗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力争到2025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8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2人。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我国当前从业的康复治疗师中,大专生占总数近一半[3],因此高职院校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方面肩负着重担。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行为导向的教学法,它以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索性、主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4]。在教学过程中,以岗位中常见的工作项目为主线,设置真实任务情景,让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完成预习,课中通过合作讨论分析问题,最后在实践中完成任务项目。项目化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指导者,要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教训。目前,高职院校广泛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应用少有相关研究,现针对项目化教学模式在高职康复专业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的意义

  康复治疗师在医疗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负责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由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因此为了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康复治疗师,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实施项目化教学迫在眉睫,其具体意义有以下四点。

  (一)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

  康复治疗师的岗位职责要求从事该职业的人员能够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开展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康复宣教等康复诊疗工作。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本位,强调实践技能的重要性。而项目化教学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还有助于培养其康复实践操作能力,深化其对岗位的专业认知。因此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和有效的康复服务。

  (二)有利于将知识进行跨学科整合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医学、治疗学、教育学、社会科学、心理学和人文科学等[5]。通过项目化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将这些多学科知识进行优化整合,帮助学生建立起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为日后整合多种康复技术实施康复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三)有利于提升职业素养

  在高职康复教育中,除了专业技能与知识的传授,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也至关重要。通过项目化教学,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秉持优良的职业道德,塑造规范的职业行为。这种职业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未来投身康复治疗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四)有利于强化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推动康复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项目化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尝试,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教师不断尝试新的康复技术和方法,为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康复治疗师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推动康复行业的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现状

  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康复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目前,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主要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将康复治疗师工作岗位任务设置为教学项目,通过临床康复案例导入任务项目,让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学习。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制约着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的改革步伐,具体如下。

  (一)项目化教材不完善,教学内容整合不到位

  首先,当前大多数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仍在按照传统学科章节知识体系编制教材,导致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实际康复治疗工作流程脱节。由于教材内容本身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未能真正将课程内容项目化,缺乏真实性和实用性,以致难以适应现代康复教育课程改革需求。其次,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实现知识的最优整合,很多知识点呈现零散状态,甚至重复多次出现,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也影响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最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多数以纸质教材为主要载体,导致知识存在滞后性,且学习方式比较单一,未能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带来的便利和优势。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6]。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主要采用传统的“PPT课件+讲授”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由于缺乏有效的互动,教师难以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无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学生在这种单向传授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激发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在实训课程中,传统的教学流程通常包括讲解操作、播放视频、现场示范、分组练习和教师点评等环节,但由于缺少目标导向,易导致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较低。此外,由于传统教学方法具有单一性,很难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开展。

  (三)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指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要求,凸显了师资队伍的重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主动探索、实践和创新,而教师的角色则转变为引导者和指导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能够灵活应对学生的各种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7]。师资队伍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当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师资队伍薄弱,难以指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

  (四)考核方式落后,无法反映学生实际水平

  目前,以知识记忆和理解为主导的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这种考核方式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全面考查,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引入更加综合、开放的考核方式[8]。在新的考核方式中,不仅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评价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的具体表现。比如,项目完成情况、团队协作能力、医患沟通水平、应变能力等多个方面,这些能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为其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三、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对策

  (一)制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项目


  项目选择与设计是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基石。通过对学生就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剖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和设计项目,同时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流程,可以全面提升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9]。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使学习目标更加符合岗位能力要求,教师应当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精心选择与课程联系紧密的项目。此外,为了确保项目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教师要深入康复治疗师一线实际岗位进行调研,在了解实际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把教学内容优化整合为多个项目,并进行科学合理的项目设计。为了使任务项目顺利推进,设计项目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既要符合其当前已有的知识基础,又要适当增加一些难度,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合行业专家开发实用性项目化教材

  教学实施离不开合适的教材。为了实现与工作岗位职责的有效对接,教师需要结合当前康复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编写符合项目化教学要求的教材。对此,专任教师和行业专家可以共同开发教材,保障教材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实用性。在联合编写教材时,双方应从教学实际、社会需求、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等方面协同考虑。教材内容要紧跟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知识的更新迭代,从而适应行业新的变化。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应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但传统教学方法过于侧重理论知识教授,忽略了实践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项目化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常见疾病康复”这门课为例,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实际需要,依据专业性强、实用性高的原则,可将课程内容整合成“神经系统疾病康复”“骨骼肌肉疾病康复”“心肺与代谢系统疾病康复”“外科相关疾病康复”“儿童疾病康复”“恶性肿瘤康复”六个学习情景,在每个情景中可根据具体疾病设置多个教学项目或任务。比如,在“脑卒中康复”的情景中,可设置3个一级教学项目,分别为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和康复宣教。在不同的项目任务下,还可设计二级项目任务,以充实教学内容。
 

 
  2.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倡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保证。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临床情景案例,并结合案例提出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康复问题或功能障碍)、制定任务目标(康复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康复方案),锻炼临床康复思维能力。课中,教师可以实施讨论式教学,剖析任务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10]。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引导,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作出点评,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完成项目任务,检验其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途径。教师可以应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信息技术,搭建高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能力。利用网络或多媒体技术,一方面,可以新颖、有趣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增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感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打破了传统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途径,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求。此外,教师在讲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时,也应当勇于直面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转变传统育人观念,与时俱进,运用短视频等自媒体形式开展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从而提高康复教育的实效性。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项目化教学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是影响专业项目课程研发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也是帮助学生提升专业能力的关键所在。

  1.引进与培养一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业教师。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需求,学校应引进一批长期工作在临床康复岗位一线的优秀医务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他们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可以在课堂上面对面指导学生学习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实操方法,提高学生对岗位的认知水平和适用能力。同时,要鼓励刚入职青年教师到临床或企业、行业一线进行临床康复实践或康复实习带教,熟练掌握岗位工作流程,丰富康复临床工作经验,关注行业最新动态。另外,要将教师实践经历纳入人事考核或职称晋升评价指标体系,提高教师个人和团队的专业水平。

  2.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和教学研讨。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比较充足,但临床康复实操能力薄弱;而外聘兼职教师往往工作经验丰富,但缺乏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此,应鼓励专任兼职教师考取执业(或教师)资格证书,提升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院系可在寒暑假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实践能操作能力。在平时,要求教师按照项目导向方式进行授课,并组织专家团队进行常态化听课和教学研讨,通过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此外,应加强教师团队信息化教学培训。从而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实现课程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五)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融合康复技能竞赛项目,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原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以职业技能竞赛和项目为载体,优化实训基地环境与设备,改革实践教学方法,规范实践考评指标,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一方面,教师可通过搭建临床工作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和实践专业知识,提高其应对临床问题的能力;通过使用标准化病人模拟患者,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的方法,增强其临床技能;通过整理典型康复案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康复治疗的过程和效果,深化其对康复医学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素质等的培养。在技能竞赛项目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各项任务,从而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竞赛过程中的挑战和压力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应对复杂情境时能更加从容镇定。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训,可切实提升学生康复实践技能水平,促进其职业素养的形成。

  2.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教融合一体化校外实训基地。联合企业、医院积极建立高水平产教融合校外实训基地,搭建校外实践育人平台,开发项目化实践教学资源,使教学项目与临床康复工作任务及过程更加贴近。在校外实践基地中,学生可结合临床工作任务中的真实难题,与双方教师进行研讨,切实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校企双方可协同开展项目化实践活动,如提供“康复技术入社区”“康复义诊”等服务,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学习机会,还可以助力青年教师积累临床康复经验。此举既能彰显项目化教学成果,又能加深师生对企业和医疗机构实际工作的认识。

  (六)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已无法满足项目化教学的需求,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项目化教学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对此,采用多元化、过程化和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可以规范考核过程,确保教学质量。第一,建立多元化的考评团队。在项目化教学中,考评团队不应仅限于专任教师,而应拓展至企业行业专家、服务对象等,实现多方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全面、客观的评价意见,这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从而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强调项目化教学评价的全过程性。终结性评价和成果评价可以检验学生对项目目标的达成度,而过程性评价则关注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如日常出勤、作业完成情况、项目参与程度及贡献等。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第三,多样化考核内容。项目化教学考核应从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11]。一方面,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掌握程度,以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充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此反映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创新精神。

  总之,目前我国康复医学受到国家、社会的高度重视,而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应该融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与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强化学生职业素养,从而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文.2020年卫生健康人力资源重点热点时间表[J].中国卫生人才,2020(12):12-17.

  [2]励建安.珍惜机遇,不负未来[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2,37(1):1-4.

  [3]周谋望,杨延砚.强化康复医学教育,促进康复医学发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3,38(3):289-290.

  [4]曹阳,温宏愿,王刚.融合SPOC的组态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9):172-175.

  [5]秦合伟,王梦楠.MDT教学模式在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价值[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5):8-10.

  [6]江鼎.大思政教育背景下高职思政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3(6):165-168.

  [7]廖长艳.“项目化教学法”在《康复治疗评定》教学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12):87-88.

  [8]张泽武,鲍杰华,吴超,等.“新工科”背景下“复合材料性能学”项目化教学课程构建及实践[J].化工时刊,2023,37(6):78-81.

  [9]李燕京,马新红,李晓莉.“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以护理专业项目化教学研究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21(10):59-60.

  [10]朱小棠,蔡红波.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运动治疗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3,13(3):53-59.

  [11]罗希榕,邱宁宏,覃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辣椒栽培”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52):120-12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