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为了培养学生正确三观,文章首先阐述了课程思政的概念,然后论述了高校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最后以材料失效分析课程为例,从思政元素的挖掘、教学设计、教学效果跟踪反馈三个方面提出了高校课程思政开展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材料失效分析课程;高校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让各类学科和课程同德育课有机结合”[1]。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2]。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使命,决定了其作为意识形态领域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地位,而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高校育人环节中的重中之重。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
从2015年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到目前的全面铺开,一些相关的概念和关系首先要厘清。
(一)思政/课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事实上,古代先贤就已经认识到思政与课程的内在关系。其中“传道”就是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授业”就是要授予学生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用以实现“道”的支撑。“解惑”即实现“道”和“业”的手段。只有先“传道”才能再“授业”。学生只有先明确“为了谁”“怎么做”,在获取专业知识时才能有动力,有目标。今天所提出的“课程思政”较“传道授业”则是加深了一个层次,就是要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成因和价值范式,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二)课程思政/思政课程
思政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唯一渠道,是引导大学生深化“四个正确认识”的主要场域[3-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5]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任务和目标、方向和功能上是相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涉及理论、思想特别是政治的课程,需要有自然学科的支持,而课程思政就是思政课程开展的论据,是开展思政课程的主要抓手。两者间的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
二、高校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结合课程思政的调研结果及工作开展情况,课程思政的铺开过程尚有以下问题需要关注。
(一)目前课程思政在高校的要求是课程全覆盖、章节内容全覆盖
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授课对象,不同的授课教师,不同的授课阶段,课程思政的开展就要因课因人制宜。对于一般高校而言,大一、大二以基础大课为主,在基础学科中可能会用一个周或半个月的时间完成一个知识点的讲授和应用练习。每节课程都要挖掘思政元素,属于一种对课程思政的过于简单化处理。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烈,受实用主义影响较深,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厌烦和抵触。如果不是水到渠成,只是简单地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生硬捆绑,极易引起学生反感。目前一般的建议是将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就像盐溶于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认知内化为思政品格[7-8]。对于一个初登讲台的年轻教师而言,在对课程内容、课程体系、课堂气氛的把握尚不够游刃有余的情况下强行在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其效果会不尽如人意,甚至会起反作用。
(二)不能简单地将课程思政等同于增强爱国情怀
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同时也要是一个心智健全、品德高尚且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还要是一个会用正确观点分析问题,会用正确方法处理问题,能够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的人。课程思政的目的就是要加强人才培养,与此目的相关的意识形态元素均可作为思政元素。授课教师在融入这些思政元素时,要注意将教学与国家大事相结合、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相结合,要善于为学生“解惑”,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观塑造的有效统一。
(三)课程思政不仅要体现在意识形态上,更重要的是落地生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当今大学生成为使用手机的主力群体,有超过八成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良莠不齐的网络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过度使用手机,弱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利于我国“强基计划”的实施。强制限制学生使用手机,并非良计。教师可结合课程特点,迎合课程内容,通过设计升级游戏,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价值观。
三、高校课程思政开展策略
课程思政的开展一般包括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政、思政点的挖掘和融入、教学设计、跟踪反馈等环节[9-10]。其中,思政点的挖掘很重要,而思政点的融入最难,学生学习效果跟踪反馈易被忽略。因此本文就这三点在材料失效分析课程中的情况进行说明。
(一)思政元素的挖掘
李峰建议在“共情”理念下深入挖掘、提炼、梳理思政元素[11]。笔者认为,思政元素的挖掘必须基于深入的学情分析和课程内容分析,仅靠共情意识是不够的。思政元素的挖掘程度与水平是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关键点,事关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1.学情分析。材料失效分析属于材料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面对的是大类招生培养前提下的大学三年级学生,他们通过大一、大二的课程学习,已初步掌握了材料组织与结构、性能与评价相关的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对构件性能退化所导致的事故抱有极大的好奇。构件失效属于一个时间作用过程,涉及众多因素的影响,构件的失效形成过程与人的成长过程类似,每一个可能的因素都会对最终的结果产生或轻或重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讲,对构件开展的失效原因探索和预防措施建立属于“反思+改进”行为。因此良好有效的课程内容设计,对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材料失效分析课程与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现代研究方法、金属腐蚀学等多门课程相关联,具有内容繁杂,结构体系复杂的特点。本文拟通过对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金属材料机械零件失效的外在宏观表现形式和过程规律,以及金属零件失效的内在本质、必然性和规律性,由此判定失效模式和失效机制。课程结合失效分析的实例分析和讲解,通过对各学科知识的回顾和应用,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通过对工程构件失效分析的执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其将来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思政元素的提炼。思政元素提炼的基本原则是基于学情分析,结合课程内容,形成共情意识。材料失效分析课程部分内容提炼的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通过播放不同国家飞机失事纪录片,可以在论证失效分析工作研究意义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某空难为例讲述失效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能够无形地增强学生勇做大国工匠的信心。除家国情怀外,还可以将辩证唯物主义与授课内容无缝衔接。应力腐蚀的产生条件与“墨菲定理”相通,疲劳失效中的早期微裂纹可以折射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人生哲理。合理、准确地对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对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要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这一串问题,即基于学习目标,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借助何种教学途径来优化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三观,是教学设计中课程思政的核心所在。
思政元素的融入要依据显隐结合、潜移默化、立体多元的原则进行。各教学环节中课程思政融入的整体设计如图1所示。通过在“为什么学”环节中融入时代背景,在“学什么”环节中融入思政点元素,在“怎么学”环节中融入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在“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这三个环节中,存在联系紧密的思政元素,要合理融入,反对硬套思政。如在课程绪论中,通过回顾失效分析的发展历史、讲述中国故事和失效分析的未来发展方向,很容易使学生带入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而在课程章节“学什么”部分,通过对具体知识点的讲述,完成思政元素的输出,既可以是思政点元素的单个输出,也可以是思政元素的逐层递推。针对“失效分析思路与方法”章节中的“失效分析原则”知识点开展的课堂教学设计如表2所示。爱岗敬业、严谨认真的职业素养通过案例讲述达到无形输出;而对于党的二十大精神,则通过多点联合、逐层推进的方式完成。在讲述整体观念原则时,通过对墨菲定律和“子不教父之过”“屋漏偏逢连夜雨”等俗语表述之间的对比,阐明“理论创新”的重要性;通过对储气库失效案例的讲述,使学生真正理解“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讲述动态原则和纵横交汇原则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才会避免对环境带来严重影响的失效事件的发生,最终达到“思政”落地的目的。在“如何学”环节,则通过“知识延伸练习”和“作业”模块,完成唯物辩证科学思维的掌握和应用。
在课程思政设计环节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每章设计思政重点,每节融入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教学+理想信念教育同步化;课程教学+辩证思维培养同步化;课程教学+职业道德养成同步化。②教师要有意识地导入先修课程、后续课程等相关知识,在构建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具体的融入方式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也可参考网上现有的方式进行,如画龙点睛、案例穿插、讨论辨析、时事讨论等。
(三)教学效果跟踪反馈
教学效果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进行评价。教师层面,主要考核课程思政过程是否符合教学工作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学生层面,主要包括对课堂教学育人功能的动态性评价,对立德树人目标、内容、方法、过程与结果的整体性评价,以及课堂教学育人成效的发展增值性评价。
在材料失效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跟踪反馈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①通过课堂互动、日常交流、行为分析等,完成教学育人功能的整体性评价。②通过测试、作业、课下交流,完成以内容板块为单位的过程性评价。③通过学科竞赛、横向课题,完成对育人效果的发展增值性评价。此外,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增加了“回头望”检测环节。如课程内容中失效分析原则和方法与典型案例的“回头望”;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践的“回头望”;典型案例分析中结果和起因的“回头望”。通过“回头望”检测环节,在摸清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程度的同时,也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当中思政元素的理解程度。经实践证明,“回头望”检测环节对于提高教师的思政授课质量具有非常直接的效果。
四、结语
针对全国高校目前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基于课程与思政间的密切联系,笔者提出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需要关注三个问题:第一,课程思政的展开要结合课程内容、学生实际及授课教师情况因地制宜,不能简单粗暴一刀切;第二,思政元素的挖掘不能简单局限在家国情怀上,为培养中国特色人才而基于专业课程内容展开的思想意识教育均属课程思政;第三,课程思政的开展不能局限在意识形态上,更重要的是落地生根。笔者以材料失效分析课程为例,分析了思政元素的提炼、融入和跟踪反馈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1994-09-09(3).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4-02-22].
[3]陈锡喜.论在“课程思政”探索中坚持思政课程核心地位的必要性[J].理论与评论,2019(2):5-13.
[4]陈锡喜,张濠.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要义和路径[J].学科与课程建设,2019(11):65-71.
[5]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04-10-15)[2024-02-22].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24-02-22].
[7]彭刚.思政课程要如盐在水[N].中国青年报,2020-06-08(5).
[8]陈沁,谢海波,黄彩娟.关于新时代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必要性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31):115-117.
[9]王琼.提质培优背景下数据分析基础课程思政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21(22):150-153.
[10]许世建,董振华,黄辉.坚持德技并修优化类型定位全面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3):5-9.
[11]李峰.高校专业课程建设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2):169-171.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