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长相思》是由音乐人刘卓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他将李白的诗句与现代作曲技法巧妙结合,使这首作品成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一次创新尝试。本文将对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创作背景、唱词解析、曲式结构、旋律特点、伴奏织体等方面的特点,以及演唱技巧的运用,以展现其独特的“声腔之美”和“民族之韵”。

  关键词:《长相思》;创作特征;演唱技巧

  一、概述

  (一)创作背景


  “长相思”最初是一个教坊曲名,见于唐代,后用作词牌名,盛行一时,成为文人墨客用于情感表达的一种工具,经久流传,并逐渐形成了一种艺术形式。“长相思”又有“双红豆”和“忆多娇”等多种叫法,在不同的时代,都有特定的时代特征,因蕴含着深情厚意和悠远韵味而得到一众文人的青睐,先有梁陈乐府《长相思》,用于描写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后有李煜、李白、欧阳修、晏几道、纳兰性德等人为之填词,展现了他们高超的艺术才华和独特审美。李白作为唐代杰出的诗人,他的《长相思三首》在文坛中占有重要位置,为首的《长相思》则充分地展现了李白对于朝廷腐朽、同僚污蔑的愤懑,以及对于自由和理想的执着追求。“赐金归山”这一事件,对李白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长相思》这首古诗便创作于这一时期。在玉真公主的极力推荐下,时年42岁的李白来到长安并准备一展抱负,唐玄宗欣赏其才华并命他去翰林院任职,但仅仅三年的长安生活便让李白看透了朝廷的腐朽,看似繁华的国家实则内忧外患,而他放浪形骸的做派使他成为同僚中的异类,甚至遭人污蔑。李白感慨万分并作诗一首以示归山,唐玄宗的“赐金归还”也不过是给李白留足了颜面后的放逐行为。

  古诗词《长相思》意境深远,情真意切,流传至今,已然成为经典。为实现传承与发展,当代人提出了以“歌声演绎经典”的想法并付诸实践。在中央电视台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推出了一档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并由刘卓出任艺术总监,成功改编了多首古诗词艺术歌曲,《长相思》便是其中之一。他将民族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作曲技法巧妙结合,创新地加入了唐朝时期盛行的编钟、二胡、箜篌等传统乐器,真正将听众带回那个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在林志炫的完美演绎下,古诗词艺术歌曲《长相思》被广为流传,此后又被吴梦雪选为第十二届金钟奖的表演曲目,大获成功。自此,这首歌曲也成了国内高校声乐歌唱教学中的案例,迈出了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步。

  (二)唱词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长相思》的唱词是七言乐府诗的经典之作。首先,开头的“长相思,在长安”一句简明而直接,点出了自己所思之人所在地,确定了主题以及情感基调,虽然长安作为都城象征着繁华与权力,但却在李白心中成为思念的寄托。接下来,李白使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意在描绘一个秋日的夜晚并营造一个寂静的氛围,无论是纺织机器的吱呀声,还是屋外飞虫的哀鸣声,都显得原本寂静的秋夜更加寒气逼人,也正是因为生动而逼真的景物描写,无形中烘托了诗人相思之情的浓烈。歌曲在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意象,诗人希望通过对孤灯的描写,进一步表达内心的孤寂,这是因为微弱的灯光可以为黑夜带来更多光明,在悲凉的秋夜也只有一盏孤灯陪伴着诗人,诗人便将感受到的孤寂投射在孤灯之上,“思欲绝”这种在动词后加用虚词的做法实际上是李白惯用的写作手法,用于肯定也用于强调,既增强了诗歌本身节奏感、韵律美,又将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眼前的明月显得氛围更加凄美,作者的相思之情愈演愈烈,不禁感慨“美人如花隔云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力感油然而生。最后,诗人以“摧心肝”一句收尾,直抒胸臆的同时实现了对前文相思之情的总结和升华,给人以更强的情感冲击力,仿佛是来自诗人内心深处的呐喊声,痛苦而绝望。

  可见原诗作虽然篇幅短小,但精炼的内容蕴含了深远的情感。李白通过灵活运用借景抒情等手法,渲染了孤寂的氛围,这与相思之情相适应,层层推进,小到一个词,大到一个情境,都可以看出李白的所思所想,表达了一种超脱于男女之情的情感,是远离京都但心系国家的大爱,也是他因无法实现理想与抱负的苦闷。为此,通过对唱词的分析也可以看出李白壮志难酬的遗憾,尤其是下半阕。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长相思》的创作特征

  (一)曲式结构


  创作者以现代流行音乐创作技法为基础,尽可能地融入传统音乐元素,包括但不限于曲式结构。正因如此,古诗词艺术歌曲《长相思》才能兼具通俗性及民族性的特点。分析该作品的曲式结构时,可见传统的五声调式的应用痕迹及优势,5次转调(C羽-F羽-D-F羽-b B羽-D羽)的设计使得音乐层次更加丰富,同时还在伴奏编曲中加入了多种中国传统乐器以增强韵味。该作品的具体结构如下表:
 

 
  此曲为单二部曲式,共71个小节,篇幅适中。开头的第1-9小节为引子,建立在c羽六声加变宫调式之上,而第10-13小节仅为连接句,亦有调性变化,作者希望以f羽加变宫、清角和变徵的方式为A乐段的到来做好准备,结构分为紧密。

  A乐段从第14小节起,至第25小节,属于方整性结构(4+4+4),其特点在于旋律的流畅度和稳定性。其中的a乐句(第14-17小节)与a'乐句(第18-21小节)存在相互呼应的关系,强调的是内在逻辑,段尾出现的还原D和还原E为进入B乐段做好了准备,这是因为二者分属d羽调式的主音与变宫。

  B乐段为第26-38小节,开头的F宫音与前一段自然衔接,构成了VI-VII-I的西洋和弦,在4+4+5这一非方整结构中出现了下行音阶级进和调式转换等手法,第38、39小节中的bD宫调式—f羽调式使得音乐层次更加丰富、色彩更加绚烂,情感表达也更加深刻,紧接着的间奏部分虽短,但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旋律特点

  引子部分的旋律以mi-sol-la-si为主音,呈现了音阶级进的特点,符合四声音阶发展旋律,作者使用了经典旋法,如mi-sol-la,又如si-sol-la,在点明主题的同时增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此外,作者通过加入do音和re音构成了下行音阶(mi-re-do-xi)级进,使得旋律层次更加丰富,同时也为主题乐段和演唱部分的进入做好了准备。从时值来看,每个字都使用了四分音符以上的长音,保证了乐曲的连贯程度,营造了悠扬而又深沉的意境,与歌曲本身的相思主题相得益彰。

  A乐段为三句体(a+a'+b),用以奠定基调,其独特的旋律设计,可表达情感内核。a句的亮点在于五度音的跳进,跨度极大,但旋律本身始终与“络纬”寒”等歌词内容高度贴合,给人以一种凄苦和悲凉之感。a句则为a句的变化重复,通过加入变徵音re构成五声雅乐走向向上,,这一变化音的出现使得旋律更加动人、情感更加深刻,尤其是后半句的旋律,以大三度(re—bsi)配合下行的旋律走向,将思念欲绝之感充分地表现了出来。b句音级是逐渐递增的,走向是向上的,升高了Ⅴ、Ⅵ级音,为调性的转变(f羽雅乐—d羽清乐)做好了准备。

  B乐段同为三句体结构(c+d+e)。c句旋律经连续下行后,突然出现了一次五度音跳进,旋律本身与歌词中的“上”和“下”高度契合,这也使得这一乐段的音乐表现力大幅提升。d句中的“远”“苦”以及“难”这三个字均对应着长音时值,作者希望通过拉长音符时值,为旋律上行提供一个足够强的推动力,层层递进地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思念,甚至最后已经达到了绝望的程度。e句旋律相对平和,即使有上下浮动,亦不超过三度,平缓的旋律对应平缓的情绪,这与此前两句的强烈情绪形成鲜明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情感表达的升华。

  A'段、B'段是对A段、B段的变化重复,但变化仅出现在连接部分和结尾部分。其中,连接部分的旋律线条在波浪式的起伏中不断前行,呈现出级进的特点,且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说,悲伤痛苦之情更甚,与歌词内容相得益彰,尤其是结尾的“摧心肝”三个字对应长音延长处理,为听众创设了一个更宽广的想象空间。

  (三)伴奏织体

  1.三级和弦与离调和弦


  三级和弦从色彩上来说非常暗淡,常给人以忧郁之感。这一作品在钢琴伴奏方面极大程度上保留了和弦的特征,就第15小节而言,作者使用了f小调三级三和弦的第二转位,创设了一个凄凉的音乐氛围,恰好与歌词内容“微霜凄凄簟色寒”相呼应。离调和弦在这一作品中的应用则更加巧妙,多次出现的临时变化音和弦都是为了给人以出其不意之感。事实证明,强烈的调性色彩变化给观众以不和谐的影响效果,这一点在第19、20小节中便有体现,具体做法为引入了临时变化音还原re,引入的结果为调性短暂的变化(原调—bE大调—原调),牵动了听众的心绪,而这种新颖的和声编写方式却在不经意间给人以和谐之感。

  2.变化的节奏音型

  受传统艺术审美倾向的影响,传统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伴奏设计都非常规整,作者在极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节奏规律,主要体现在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之上,最可贵的是,通过灵活应用这些节奏音型,为整个作品增添了更多现代气息,同时也赋予了歌曲演唱者以更多的发挥空间。就附点节奏而言,可以第25小节为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结合前八后十六节奏,在保证流畅度的同时增添了律动感,可视作小高潮到来的铺垫内容;就切分节奏而言,可以第57小节为例,通过将附点节奏和小切分节奏相结合,实现了情感的深刻表达,甚至达到了爆发的程度,对于演唱者的演绎效果而言,则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现代流行音乐特点更显。

  3.声部之间的反向进行

  作为一种常用的音乐进行状态,反向进行意味着双手之间的声部运动方向相反。从表达效果来看,这种设计可以使音乐形象的塑造更为丰满,有效增强音乐的层次感,并增加情感表达的深度。以第30-32小节为例,左手低音声部的旋律呈下行趋势,主要以分解和弦为主,而右手声部则以柱式和弦为主且旋律上行,双手之间构成了反向进行的状态,这使得音乐的张力得以突显,演唱者的情绪状态是先累积、后爆发的,反向进行这一设计恰好为情感的爆发提供了足够强大的推动力。此外,第55小节也出现了反向进行,且从第三拍起双手的行进方向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有利于更好地表达思想内涵,也有利于情感抒发。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长相思》的演唱技巧分析

  (一)咬字吐字


  要想清楚地表达作品内容及其背后的情感,演唱者就一定要确保每个字发音清晰,尤其是对应长音的字的字头,先确定并咬住这个字的声母,再适当地放松舌根与嘴唇,慢慢地完成吐字全过程,这一点在第一句“长相思,在长安”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于第二句中的一些特定字词,如“秋”“金”“井”“凄”等,演唱者应在咬字时将重点放在牙齿上,即通过上列牙齿与下列牙齿之间的合拢打开字头,进而有力地、准确地发音。就第三句而言,“孤”“灯”“空”三个字的演唱使用到了“喉音”的发音方式,对气息支撑方面的要求更加明确,且字头咬字重点应当在后咽壁之上,而这个字的字腹及字尾演唱时需要闭紧嘴唇以阻隔空气,确保发出来的声音更为饱满且更加深沉,且通过适当地放松嘴唇并迅速地吐出气息,可以得到更为清亮的吐字效果。由于“美人如花隔云端”一句几乎都对应着长拍,为此要求演唱者一定要咬准所有字头,再以足够的气息去支撑。

  B段结束部分的演唱应更加重视,尤其是字头及发音技巧,只有做到精准演唱,才能实现情感的深刻表达,优化听众的听觉体验,为此,在演唱时一定要重视“上”“之”“水”“长”“山”等字的处理方式。为保证吐字清晰,在咬字头时应当将舌头卷起并以之抵住上颚,而在演唱到“青”“天”“下”“渌”“澜”“催”“心”等字时,演唱者可以尝试将发力点放在牙齿和上颚上,以此得到更有力、更清楚的发音,提高歌曲演绎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同理,在A'段、B'段中遇到相同的字时,也应当做如上处理。由此可见,字头的处理尤为重要,演唱者需要处理好咬字吐字,准确地把握并使用字头的演唱技巧和发音方法,才能清楚地传达歌词本身及其蕴含的情感,这也是从听众的听觉体验出发提出的要求。
 

 
  (二)气息的运用

  演唱时如使用气息也讲究技巧,或使用轻巧气息,或使用深气息,都需要充分考虑作品的风格以及乐句的长短等多种因素。就轻巧气息而言,通常应用于倚音演唱以及颤音演唱之时,演唱的特点在于吸气程度较浅、气息应用时灵活度更高,速度较快、弹性较好,以第一句“长相思,在长安”的演唱为例,为了更好地塑造歌曲意境、表达情感,演唱者一定要提前吸气并将气息保持在均匀使用的状态,以此得到更为平衡的声音,确保长音的演唱更加顺利,需要注意的是,吸气后要将气息落在肚脐眼以下三指位置,演唱时稍微搭上气息即可,而有关长音的演唱,一定要控制好气息并保证均匀地送出来,而非一次性地吐尽气息。若说前半段的演唱较为平稳,那么后半段的演唱则出现了更多的高音音程以及跨度较大的音程,此时需要以深气息为支撑,以高音a2的演唱为例,为了避免声音过重或过于刺耳,也是为保证音准,一定要以气息为支撑,这意味着演唱者应当快速吸气并将气息尽可能地下沉,充分利用并协调横膈膜和后腰肌肉的力量,多次尝试直至找到一种“坐在气息上”歌唱的感觉,与此同时,演唱者也应当将腔体打开,适当放松下巴,结合此前讨论过的咬字及吐字技巧,将字送到硬腭上。此外,演唱者应当将从b1到f2的上行增五度音程视作一个技术难点,为了更好地表达曲中情感,演唱者应当使用深气息技巧以应对高音演唱及大跨度音程演唱,快且深的吸气是演唱的关键,也是确保演唱时气息更稳的前提,演唱者可以找寻一种憋气的感觉,促使横膈膜向下运动并发力,通过与其他核心肌肉群相互协调,以得到更理想的共鸣效果,尤其是头腔共鸣,此后的呼吸过程应以均匀和平稳为基本要求,确保能够发出更为明亮的声音并得到更为连贯的效果,且经过对气息的有效控制,可以通过声音的起伏和变化来传达曲中的情感波动,哪怕是一次细微的变化,可见,演唱者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呼吸和发声状态,以此更好的诠释。

  (三)行腔润腔的处理

  中国传统音乐演唱讲究“行腔润腔”,这与自古形成的审美习惯以及地方歌唱语言特点等因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能够唱出古诗词艺术歌曲独特韵味的关键所在。演唱者应当深入理解民族声乐演唱的根本要求,尽力做到“以字润歌”“以声润歌”以及“以情润歌”。所谓以字润歌,就是指演唱者准确掌握每个字的发音,注意咬字,通过抑扬顿挫,凸显民族音乐韵味;所谓以声润歌,就是指借鉴民族唱法的特点,以此得到明亮、清脆、结实的声音;所谓以情润歌,就是指演唱者在深入理解歌曲情感内涵的基础上完成演唱,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为更好地表达古诗词艺术歌曲《长相思》的核心情感,演唱者除了要注重音色,还要灵活运用颤音、倚音等装饰音,选择最为合适的演唱技法,如先气后声,又如声断气不断等。以开头一句为例,演唱者可采取“高音轻唱”的方法,以吟唱的方式点明思念之人,且在演唱“思”字时,可加入由慢渐快的颤音,以此体现作者内心的苦涩和挣扎,而在演唱“在”字时,可采取“先气后声”的方式。又以“安”字的演唱为例,可作轻声渐远的处理,又以“寒”字的演唱为例,可运用润腔中的“倚音”,以此表达作者内心的凄苦,而最后一句中的“催心肝”演唱,可运用润腔中的“哭腔”唱法,以此将情绪推向高潮。如此处理,演唱者可以唱尽曲中无尽的相思之情,以及更深层次的无法实现理想与抱负的苦闷与悲伤,可以展现演唱者的演唱功底及艺术造诣,也可以给予听众以难忘的艺术体验。

  结语

  在《长相思》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作曲家巧妙地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创作手法相结合,实现了音乐创作的多方面创新。这不仅保证了音乐的专业性,还赋予了作品时代气息,实现了音乐美与诗词美的完美统一。这种创新让原本只存在于口头流传和书本记载中的诗词,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新的生命力,为古诗词歌曲的形态和内容带来了新的变革。通过多元化的创作手法和广泛的传播途径,这首歌曲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为师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诗词经典的方式。这种创作方式的碰撞,让古今文化得到了完美的交融,也让我们在欣赏和演唱这些作品时,更好地理解了诗歌本身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涛.中国诗词歌曲演唱研究[M].东方出版中心,2011.

  [2]王倩.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22.

  [3]毛桂.古诗词艺术歌曲《长相思》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探究[D].广西艺术学院,2021.

  [4]冯倩倩.古诗词艺术歌曲《长相思》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23.

  [5]刘景丹.流行音乐元素在中国古诗词歌曲中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2023.

  [6]陈晓灵.古诗词艺术歌曲《长相思》演唱艺术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