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诗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众多作曲家深耕中国传统诗词这片深厚的文化沃土,他们积极投身于古诗词的现代化作曲工作,力求将传统诗词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优秀的古诗词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赋予了古典诗词以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选取王龙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歌词及音乐风格进行了全面概述,随后分析其对音乐本体的曲式结构。最后结合笔者个人演唱实践,从声乐演唱技巧层面入手,对气息运用、咬字发音、音色处理、情感把握等要点进行详细分析。本文旨在为广大声乐演唱者及学习爱好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以期为其今后的舞台表演或教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古诗词艺术歌曲;音乐结构;演唱处理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发展过程历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形式的演变,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首古诗词均饱含着作者对生活、情感以及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充分展现了创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凸显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文化修养。
艺术歌曲与西方传统歌剧和中国传统民歌相比,更倾向于采用更加高雅的音乐表达方式,将诗词融入其中作为歌词,并展现作品的深层内涵。艺术歌曲与诗词相融合,为音乐创作的发展带来了无尽的可能性。王龙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便是其中佳作,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结构和演唱处理而著称。通过对该作品的音乐结构和演唱处理进行深入探析,可以更好地领略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魅力所在,也为今后在舞台表演或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演绎这类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作品概述
古诗词艺术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基于南唐后主李煜的著名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进行创作,通过音乐的形式,将词中的悲伤情感与无尽哀愁展现得淋漓尽致。
李煜在写完这首词后便被宋太宗赐下毒酒,因此该作品堪称一首生命的挽歌。在作品中,他运用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无常做出鲜明对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展开艺术构思。整首诗词设计精巧,细腻入微。该作品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原因在于李煜并未直接阐述忧愁之源,也未刻意对比往昔欢愉与当下愁苦。相反,他通过刻画环境氛围与自身心境的转变,含蓄而深沉地抒发内心的情感。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容易地融入诗词所描绘的情境中,进而对诗词的意境产生更为深刻的感悟。
而艺术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又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的创新。在王龙的创作下,该作品不仅保留了原词的精髓,更在旋律上进行了别出心裁的设计,使得整首歌曲既充满传统诗词的韵味,又不失现代音乐的生命力。歌曲通过起伏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将词中的情感层次展现得尤为鲜明,在聆听中引发人们对于生命转瞬、时间变迁的深刻思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该作品分为降A调的原版与降调后的F调两个版本,在2022年7月一经发布便凭借其朦胧而引人入胜的意象和独特的诗词魅力而深受大众喜爱。作品的旋律悠扬悦耳,深入人心,伴奏的编排层次丰富,令人沉浸。旋律与伴奏完美交融,成功地将南唐后主李煜从君王到阶下囚的情感转变展现得栩栩如生。
二、作品分析
(一)歌词分析
《春花秋月何时了》全曲共四句歌词,每一句都凝聚着深沉的情感,充分展现了词人李煜对于过往的追忆、对于现实的无奈以及对于未来的迷茫。
第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以春花秋月为引,道出作者对于往事的追忆。春花秋月本是自然界的美景,然而作者却借此反衬内心的痛苦无奈,感叹时光易逝,往事不再,对于过去的辉煌,如今只能化作一声长叹。
第二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作者通过描绘东风拂过小楼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的深深思念,在月光的衬托下,回想起昔日的南唐王朝,不禁感慨感叹国家已经覆灭,自身也沦为阶下囚。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作者的悲伤更深一个层次。
第三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作者通过对比精美的栏杆和玉石台阶与人的容颜的改变,表达了对于物是人非的感慨。他意识到家国虽在,但已改朝换代,一切都已经回不到过去。这种惆怅,令人深感岁月无情与人事无常。
第四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作者内心的愁苦比作一江春水向东流去,形象地表达了愁绪的无尽绵延。此比喻生动贴切,使人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同时,这两句词也以其平仄相间的声调和流畅的行文,使得整个词作更加和谐统一。
(二)曲式结构分析
《春花秋月何时了》全曲共53小节,采用并列单二部曲式写作而成,两个乐段使用的材料无明显重复,调性建立在降A大调上,全曲无转调,由前奏、间奏、尾声和A、B两个乐段多个部分组成。前四小节是作品的前奏,前两小节以缓慢的八分音符连接长音形式表现,第三小节由双手八度的环绕式十六分音符开始,过渡到五连音,结束于六连音,整体呈加速态势。第四小节突然减速,由二分音符的琶音结束,并引出歌唱旋律。作品前奏层次分明,生动体现了作者李煜对于故国不再、时光易逝的感慨,同时也为乐曲铺垫了悲伤的情感基调。
A乐段(5-12小节)由a、b两个对比乐句构成,结构为4+4的方整性乐段。a乐句整体旋律较为平缓,以音阶级进为主,加入少量跳音,结束于属音,钢琴伴奏声部采用全音符琶音的形式。b乐句旋律的节奏稍紧凑,但仍以级进式音阶进行为主,整体呈拱形结构,伴奏声部则是运用琶音衔接分解和弦来表现。
A1乐段(13-20小节)变化再现了前一乐段,包括a1、b1两个乐句。a1乐句旋律变化不大,仅在跳进部分将音程距离拉大,而伴奏织体部分相较前句更为丰富。整段结束于主音降A,属于收拢性乐段。
B乐段(21-28小节)是乐曲的高潮部分,整体处于中高音区,由c、c1两个平行乐句构成,结构为4+4的方整性乐段。c乐句开头运用辅助音形式发展旋律,最后落于主音,整体仍以级进为主。c1乐句运用前一句材料发展,节奏更加紧凑,并且出现全曲最高音降A,最后收拢结束于主音。
间奏部分(29-32小节)承接高潮情绪,右手以前八后十六连接四十六的节奏型表现,左手则配以分解和弦作为衬托,末小结以琶音作结束,并引出下一段旋律。
再现A1乐段(33-40小节)旋律完全再现前段,但伴奏声部层次更加丰满。a1乐句以分解和弦加柱式和弦的形式呈现,而b1乐句则综合运用了分解和弦、柱式和弦、八分附点、琶音、双手八度等形式,音响效果极具层次感。再现B乐段(41-48小节)同样在原有旋律的基础上,将织体节奏编配得更加密集。最后5小节为作品尾声部分,再次重复c1乐句,整体速度放慢,最后结束于主和弦,形成完满终止。
(三)艺术风格分析
艺术风格并非空中楼阁般的抽象概念,而是切实地展现在歌曲的每处细节中。一部作品艺术风格的形成基于作者的世界观、生活经历及音乐才能等诸多要素。通常而言,不同时代歌曲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风尚及大众审美趋势。当前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之瑰宝,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众多诗词被作曲家改编成声乐作品,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生机。究其原因,在于其中蕴含深厚的民族化艺术风格。
古诗词艺术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艺术风格带有婉约抒情的特点,传达了对于故国的怀念。在创作过程中,作曲家深入考虑作品的精髓,运用传统的五声调式进行写作,配合柔美细腻的旋律,与词的意境相得益彰,使该作品呈现出浓郁的古典文化韵味。而在风格表达方面,作品以抒情作为主要手段,通过旋律的起伏来配合歌词进行表达。例如“春花秋月”一词描绘了时光流逝的场景,伴奏声部配合运用快速流动的琶音,以此来表现时光如水般不停流逝的特点。二者的紧密结合,使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得以完美呈现。
三、演唱处理分析
(一)气息的控制
呼吸是声乐演唱的基础,在歌唱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中便有“气动则发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论述在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中,对于声音的产生与气息的调控有着深入的探讨。其中,“气动则发声”强调了气息是声音产生的根本动力,而“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则进一步强调了气息调控在歌唱中的重要性。精准阐释了歌唱中呼吸的重要性,及其作为歌唱发声原动力的本质。因此,掌握正确的呼吸规律与方法,对于提升歌唱技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演唱状态的寻找及吸气方式的把握。艺术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开头部分节奏较为舒缓,当钢琴伴奏者弹奏起引子时,演唱者需准备进入歌唱状态,并维持横膈膜的持续收缩下降状态,以确保呼吸的平稳。当引子即将结束时,演唱者应运用胸腹联合呼吸法进行吸气,使腹部明显鼓起,同时确保胸廓有显著的扩张感,将气息吸扎实,气沉丹田,为接下来的歌唱提供充足的气息支持。
而在演唱古诗词作品时,特别注重“声断气不断”的处理方式,这要求演唱者在歌唱过程中始终保持气息的连贯与稳定。作品开始演唱时,第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中“春花秋月”四字的音域处于中高音区,要求演唱者具备深厚的气息控制力,同时灵活运用共鸣腔体,确保声音饱满而富有层次感。在演唱“何”字时,应适当拉长其发音时间,并强调字头的力度,使气息能够深入腰腹,从而避免声音显得单薄无力。
在演唱时,演唱者还必须确保气息均匀分布于每个音符与字头,即使在两字间的连接处,亦需维持气息的连贯性,以保障歌唱的线条性、连贯性及完整性。在副歌部分,针对“雕、在、改”等字词的演唱,歌者应特别注重喉咙的开放与喉位的稳定,并密切关注声音与气息的反向运动。具体而言,声音应向上提升,而气息则需向下沉稳,以确保声音稳固地扎根于气息之上,并通过气息的顺畅流动将声音聚焦于面罩部位,从而深刻领悟歌曲情感与气息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实现这一目标,演唱者可以在日常练习中,通过自由控制呼气与吸气的比例,以及在吐气时保持均匀的呼气节奏,来培养自己的呼吸控制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作曲家在创作时所注入的情感,使古诗词作品焕发出崭新的艺术魅力。
(二)咬字吐字
在歌唱艺术中,“咬字”指的是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运用声母,也就是辅音的发音技巧,确保每一个字都能清晰准确地发出。而“吐字”则指的是对字腹,也就是韵母的处理,演唱者需根据口型的变化,对韵母进行恰当的拉伸,以达成准确的发音效果。而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来说,语言是其核心要素,发音的准确性则是其含义及风格得以呈现的基础条件。演唱者若想更精准地表达情感,必须注重咬字发音的清晰度,若忽视了对此方面的处理,则可能导致演唱效果与歌词所要传达的内容相去甚远。
《春花秋月何时了》的音律优美和谐,为了充分展现其歌曲内涵,演唱者必须特别注意发音咬字的准确性,并通过控制口腔的开合度,来确保每个字的发音都饱满,做到字腹圆润、韵母自然,使歌曲的演唱更加悦耳动听。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句为例,作为歌曲的开篇部分,演唱者在进行咬字处理时应结合语感,以清晰自然的歌唱方式呈现,从而在起始处吸引观众注意,为后续演唱奠定良好基调。根据音乐节拍的强弱规律来看,该句中的“何”字处于强拍位置,演唱时需迅速而准确地发出字头的开口音h,并通过行腔逐步过渡到e,确保发音清晰流畅;演唱“时”字时,需要迅速归韵,同时借助气息的支撑,使发音更加饱满,也让听众听起来更加舒适。因为演唱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如果“时”字的归韵稍慢,就会影响到后面“了”字的发音,导致后续演唱模糊不清,从而影响整体听觉感受。至于“多”字,因其同样位于弱拍位置,演唱时需注意字头归韵由“u”音迅速而准确地过渡到“o”音,整个归韵过程一气呵成。由此看来,在本曲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应加强对“a”母音歌唱状态的练习。
在演唱古诗词声乐作品时,演唱者务必确保每个字的发音准确无误,字正腔圆,使每一个字眼都能够在字里行间清晰呈现。特别是字头的发音,必须清晰且明确。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演唱者应当从朗诵练习入手,通过不断地朗诵练习,进一步精炼自身的发音技巧,确保其更为清晰。唯有通过这种方式,演唱者才能更好地展现古诗词歌曲的艺术魅力,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艺术享受。
(三)音色的处理
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音色的处理对于营造歌曲的氛围和传达诗歌的意境至关重要。古诗词通常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合适的音色处理,可以更好地表现出古诗词的韵味和特色。
《春花秋月何时了》是李煜在汴京囚禁岁月中谱写的一首生命挽歌,充满了哀愁与感慨。尽管他已沦为阶下囚,国破家亡,但这位昔日君王的形象依旧气势磅礴,既保持着君王特有的威严庄重,又彰显出文人的风雅气度。因此在演唱这首歌曲时,音色应显得沉稳而有力,能够充分展现李煜骨子里那种坚韧不拔的豪气与超脱世俗的洒脱。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演唱者应采用后通道发音,结合靠前演唱位置的中统音色进行演唱,使声音既显得深厚有力,又不失细腻。
此外,音色的处理还可以帮助演唱者更准确地表达古诗词的情感内涵,不同的音色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色彩,因此在演唱时应根据歌曲情绪来进行音色选择。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一句,歌词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留恋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在演唱“春花秋月”时,演唱者应该采用柔和而富有感情的音色,传达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而在演唱“何时了”时,可以运用稍微带些沧桑感的音色,表现出时光流逝的无奈,将春花秋月的美丽与时光的无情通过音色的对比展现出来。再来看歌词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这一句,描绘了作者独自在小楼中感受春风拂面的情景。在演唱这一句时,演唱者可以采用明亮而轻盈的音色,以表现出春风的柔和与温暖。同时,还可以在音色中适当增加一些气声或加大共鸣,以增强声音的穿透力。而作品的高潮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通过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尽愁绪,因此演唱者在演唱时应采用深沉有力的音色,将内心的愁苦通过音色的强烈对比展现出来,并且可以在音色中加入一些颤音等装饰技巧,以增强情感的表达力度。
(四)情感的把握
情感表达不仅是声乐演唱的灵魂,也是连接演唱者与听众之间的桥梁。声乐演唱不仅是对音符的准确演唱,更重要的是通过声音传达出歌曲所蕴含的情感。若想做到这一点,演唱者需要深入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并将个人情感与歌曲的情感融为一体,通过声音的变化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只有这样的演唱才能打动人心,引起听众的共鸣。
在进行《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演唱时,演唱者应遵循情感表达的“适度”原则。李煜此时已沦为阶下囚,内心充满了绝望与愁思,情感深沉而复杂。但正如历代文人墨客所共有的风骨气节一样,他在困厄之中依然保持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因此,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要精准把握悲哀之情与风骨之气二者情感相融的适度性,既不过于悲戚,以免破坏歌曲的整体氛围;又不失风骨之韵,从而更好地还原李煜的内心世界和人物形象。
作品第一句的演唱尤为关键。当听到引子旋律响起时,演唱者就需要逐渐调整自己的状态,为接下来的歌唱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演唱“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一句时,主要应当以娓娓道来的形式呈现,同时可以适当融入一些抒情的元素,使得演唱更加富有情感色彩,触动听众的心弦。而在演唱“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一句时,演唱力度需要有所增强。演唱者可以运用中弱的力度,使声音在气息的支撑下自然流畅地演唱出来。同时,通过扩大共鸣腔体,让声音更加饱满,以传达出李煜沦为阶下囚的愁苦与无奈。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能使演唱更具感染力,也能更好地展现出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深度。
进入B乐段的高潮部分,音区显著提升,在演唱“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一句时,演唱者在尊重乐谱规定和强弱规律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加“只是”二字的力度,以强化情感表达。
在演唱“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一句时,演唱者可以适当提升“只是”二字的演唱力度,以此深化情感传达,使歌曲更具感染力。而在演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问答式的乐句时,“问君能有几多愁”可通过渐强方式来处理,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则可以采用渐慢和渐弱的处理方式,形成与前句情感的对比,生动展现李煜在面对国破家亡的无奈与叹息。
结语
《春花秋月何时了》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该作品的深入分析,笔者深刻认识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并将不断提升自己的演唱水平,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袁浩鑫,郭琼梅.古诗词艺术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作品解读与演唱分析[J].黄河之声,2024,(04):142-145.
[2]李浚圻.浅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J].当代音乐,2024,(01):65-67.
[3]王琪.古诗词艺术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审美特点与演绎探究[J].明日风尚,2023,(19):16-18.
[4]杨智涵.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解读及演唱分析[J].艺术评鉴,2023,(09):65-68.
[5]邸婧璇.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吟诵特征探究[D].江南大学,2021.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