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古筝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云裳诉》是陕西筝派的代表曲目,是周煜国先生于2002年在《乡韵》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加以钢琴伴奏,成为著名的古筝协奏曲。本文通过对该作品的曲式结构、演奏技法、情感处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为更好地把握、演奏该作品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云裳诉;曲式结构;演奏技法;情感表达
引言
古筝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被奉为“群声之主,众乐之师”,极具民族特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由各地不同的文化、语言等因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后与西方音乐相结合,我们的演奏技法、演奏形式、作曲技法等都得以创新。
当代陕西筝曲在题材、作曲技法、演奏技法及形式上都有了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云裳诉》是当代陕西筝曲的代表作品之一,他的旋律与音调扎根于陕西地方音乐,运用了陕西地方戏曲“秦腔”的音乐风格,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旋律上将传统古筝的简约与现代古筝的创新相结合,在文化底蕴和旋律上都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在情感上富有戏剧性,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情感共鸣。本人希望通过此次对该作品的研究,结合自身的演奏体会,以陕西民间音乐为切入点,逐步探索其传统演奏技法与现代演奏技法,对情感的处理有了更深的见解,因此,分析该作品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云裳诉》的作品介绍
(一)创作背景
《云裳诉》是现代著名音乐作家周煜国的一首作品。周煜国,国内知名作曲家、指挥家,西安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副教授,作曲与指挥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特聘专家。他一生从事民族音乐的创作与实践,曾在全国、全省作曲比赛中获得殊荣,并在国外广为传播,为我国的民族音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代表创作有:《滇乡风俗画四帧》,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弦乐组曲;《山韵》,中阮协奏曲;《云裳诉》《秋夜思》等筝曲。
2002年,周煜国先生在他早期创作的一首古筝曲《乡韵》的基础上,根据主调和旋律进行了扩充,形成了一首古筝协奏曲《云裳诉》。在结构、篇幅、声部织体、音色和技巧上较《乡韵》有了新的突破。“云裳”一词源于李白的《清平调词》“云想衣裳花想容”这一诗句,意含唐大曲《霓裳羽衣曲》,后经诗人的艺术加工,在结尾处写下了“仙境有缘”“天上人间会相见”,在民间形成了一段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流传许久。整首曲子由“歌颂爱情”“兵乱事发”“魂断马嵬坡”“刻骨思念”四个部分组成,生动地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安史之乱马嵬坡下的爱恨情仇,再加上钢琴伴奏,中西结合,另有一番深远的寓意。
(二)曲式分析
乐曲是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由A、B、A1三大部分带有引子、华彩和结尾组成的协奏曲。从这首乐曲的钢伴、再现部分的华彩中可以看出,这首乐曲极具协奏曲的结构特点。《云裳诉》的音乐主体部分是慢板、快板及再现,三大段落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乐曲为G徵调式,表现手法朴实明了。音乐中运用到了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的特性音调,作品素材多采用秦腔“苦音”音调,迂回百转,细腻绵长,极具地方特色。整首乐曲时而清幽哀转,似是轻泣低诉一般;时而急速有力,似是张扬呼喊。道是“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琴音袅袅间表达出了作曲家心底的一腔情思,淋漓酣畅,回味无穷。
引子部分以古筝刮奏技法开始,由14个小节组成,最后两小节由钢琴过渡,为慢板的开始做了铺垫。
A段是深情的慢板,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主题有四个乐句,其中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是在不同音区的变化重复,并加以扩展,四个乐句层层递进,似是从唐玄宗追求杨贵妃到二人两情相悦的过程细细道来。慢板结尾以铿锵有力的长劈摇接快板进入。
B段是激动的快板,快板分为三个乐段,其旋律、节奏与织体各具特色。a乐段的以十六分音符的音阶织体为主,有很强的流动性;b乐段主要是长音型节奏,例如四分音符、二分音符以及连音线的使用,歌唱性较强,此乐段的钢琴伴奏以连续的八分音符织体进行,给人一种紧拉慢唱的感觉;c乐段与a乐段的织体相呼应。
华彩部分相对整首乐曲来说节奏自由,可以根据不同情感而处理弹奏的速度,是整首乐曲的点睛之处,此段是整首乐曲中唯一一段无钢琴配合的solo段落。
A1段是慢板的再现段,由钢琴过渡进入a与b两乐句;尾声部分以古筝与钢琴强有力的弹奏连续上行音列而结束。
二、《云裳诉》的演奏技法分析
(一)传统演奏技法分析
1.左手作韵
《云裳诉》作为陕西筝派的代表曲目,运用了陕西地方戏曲“秦腔”的音乐风格,在技法上有两个特殊之处—欢音和苦音,在这首乐曲中“苦音”占有重要地位。苦音体现为微升F和微降B,与左手作韵相配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陕西地方音乐风格特点。在该乐曲中,作韵则主要体现在颤音、滑音与微升F与微降B的按音中。
(1)颤音
颤音是古筝演奏中的传统技法,“以韵补声”,极具特色。颤音是右手弹音,左手的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并拢成为一条直线,在同一根弦的琴码左侧,做出轻微的、均匀连续的上下波动动作,颤弦时整个动作要有弹性,要控制好手腕的力度,在乐曲中起到润饰乐音、改变乐音本身音色的作用。
颤音在运用过程中,要根据乐曲的音乐表现力来区分,颤音在《云裳诉》中主要分为重颤和轻颤。重颤主要用在变音上,我们在弹奏微升F与微降B时要注意音准,左手以重颤音相互配合,重颤音的颤动幅度较大,手腕比较用力,酝酿出悲苦的情绪,大大增加了乐曲的张力,重颤常出现在此乐曲的高潮部分,例如乐曲第59-60小节中连续的微降B,充分体现出了秦腔中的“苦音腔”,推动了音乐中婉转哀怨、慷慨激昂的情绪,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抒发出来;而轻颤则是细腻的,常用于该曲的慢板部分,颤动幅度小,手腕用力轻,使音乐听起来更加委婉细腻。
(2)滑音
滑音是右手先进行拨弦,然后左手在该琴弦的琴码左侧按弦,从而使此音发出的音响发生变化。滑音分为上滑音和下滑音。
上滑音是先弹后按,右手拨弦后左手在该琴弦的琴码左侧向下按弦,左手的食指、中指及无名指并拢,半掌半握,力量位于指尖,将音按到五声音阶的上方音高或特定的音高,使音发出由低到高的音响效果,上滑音占该音符的一半时值。并且注意上滑音之后不要立刻松开琴弦,需等余音消失或下一个音出现的时候再松开。
下滑音则与上滑音相反,先按后弹。左手的食指、中指及无名指并拢放在琴码左侧,先将弦向下按到五声音阶的上方音高或特定的音高,右手弹完以后,左手将弦松开放至该弦的本身音高,使音发出音高下滑的音响效果,下滑音占该音符的一半时值。
在这首乐曲中,为了体现出陕西地方音乐风格特点,我们在弹奏时普遍上滑音快,下滑音慢,极具哀怨婉转、惆怅悲痛的情绪,想要更加准确地把握这首乐曲的情感,在上滑音和下滑音方面需要注意。
(3)按音
“二变之音”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变化的音—F与B,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F与B。在该乐曲中,运用了陕西地方音乐特色“秦腔”,秦腔中的F是还原F音稍高但是不到升F的位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微升F;B是还原B音稍低但是不到降B的位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微降B。但是在秦腔中的欢音与苦音中,F和B的处理也是不同的。欢音的曲调明朗欢快,苦音的曲调悲凉惆怅,所以欢音中使用的F和B都是还原的音,而苦音中使用的则是微升F与微降B。在这首乐曲中,苦音的特性音微升F与微降B是用来表现全曲基调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在弹奏时要注意微升F与微降B的音准问题。
除此之外,“二变之音”在弹奏时具有难度,尤其是出现连接很近的两个音时,为了保证乐曲的连贯性,我们按音就不仅要用到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也需要用到大指。大指按音时,需要提前在该琴弦放置,最大的难点就是与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在作韵时力度的转换。例如乐曲第61-70小节,F与A的上滑音就要用到左手大指来满足作韵。
2.快速托劈
大指快速托劈是陕西筝派的乐曲中常用的演奏技法之一,在学习托劈时,我们要无名指扎桩,大指掌关节撑开,虎口撑圆,发力点在大关节与指尖,大关节借助托指的运动惯性,快速向反方向均匀发力,发力果断,托劈力度要保持一致与臂力也要保持一致,是具有爆发力的一种演奏技法。
在《云裳诉》中,快速托劈常出现在快板部分,不仅用到了大指的托劈作用于一根弦的演奏方法,还用到了大指同时托或劈两根琴弦的双托、双劈,大指弹出的音音色亮且力度强,适用于旋律中的重音或者高潮部分。在快板中,双托、双劈与大指托劈相互配合,例如乐曲中第57-60小节,两个小节的双托和双劈,两个小节的大指托劈,完美将旋律凸显出来,跌宕起伏,加上左手的滑音与颤音,使快板的主题升华,充满了戏剧化色彩。
(二)现代演奏技法分析
1.摇指
摇指是常用的古筝演奏技法之一,在乐曲《云裳诉》中贯穿全曲,占有重要地位。摇指在演奏时不仅要求音的“质量”,对音的“数量”也有一定要求。摇指的“质量”旨在每一根弦触弦的音质和音量,摇指是通过古筝指甲正反两面来回拨动,将点连成线,不同的触弦方向与入弦角度会使每一个音的“质量”都不同;“数量”是在“质量”的基础上,我们通过身体、手臂、手腕、手掌、手指的相互配合,提升持久力,增强了连贯性。在《云裳诉》中我们主要运用了长摇与短摇。其中,长摇占的篇幅较大。
长摇是多个小节连续摇指,不仅考验我们摇指的持久力,还有每个小节换音的过渡。慢板部分的摇指与快板部分的摇指听起来效果不同,慢板的摇指是温柔细腻的,例如乐曲第23小节中的G与微降B的摇指,在演奏这段摇指时要控制好手腕与手掌,动作幅度要小,力度要弱,慢慢渐强再弱下来,音色也要随即改变,由暗到明,运用游摇这一技法,从琴码的左侧向右摇,并要做出渐强。快板部分的摇指极具歌唱性,例如乐曲第100-131小节,根据这段快板的音乐情绪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对摇指的密度、力度以及连贯性的要求更高,这段以悬腕摇为主,摇指的强弱外加左手的滑音,体现出旋律的歌唱性,此情景的悲凉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马嵬坡下魂断红颜的场景。
短摇是速度快且短促的摇指,相比较于长摇,短摇的节奏感更强。短摇在这首乐曲中运用于华彩部分,短促的摇指加以左手扫弦的配合,将情绪推向高潮,给我们一种震撼的感受。
2.快速指序
快速指序是现代演奏技法,相较于传统的演奏技法难度更大。这一技法不仅会用到勾、抹、托三个指法,也将我们不常用的打与小指都用进来,增加了手指的灵活度。我们在弹奏乐曲时可根据旋律中音列的排位顺序来确定指法顺序,从而使我们弹奏更加方便。在弹奏快速指序时身体和手指都要放松,要在快速弹奏时保证每个音的节奏均匀、音色饱满以及连贯性与颗粒性,手部动作要小。在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肩膀、手臂部位的放松,学会放松可以增加指尖的力量从而增强每个音的颗粒感;其次,要注意手型,在弹完一组指序要快速并且保持好手型放置下一组音的指序上;最后,我们在弹奏一段旋律前要先贴弦慢练,这样在我们速度加快的时候不会影响到音色以及颗粒感。
在《云裳诉》中,秦腔音乐“热耳酸心”这一特点,通过快板中的快速指序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第78-81小节,这四小节运用的是伸展指序,并在快板中多次出现,将乐曲的快板逐渐推向高潮。
三、《云裳诉》的情感处理
(一)激越的引子
引子的开头由右手三个连续的刮奏和两个长劈摇,与左手和弦配合,像极了呐喊的声音,开始为我们讲述这段悲凉凄美的盛世大唐爱情故事。钢琴旋律从第三小节开始进入,一连串极协和的纯八度音程与和弦,将悲苦的音乐情绪定格。随后这句由慢渐快最后渐慢,随着渐快我们的力度也渐强、渐慢力度也渐弱,这句旋律是下行,似在哭泣诉苦,奠定了全曲悲情的基调。这时伴随着花指出现了“二变之音”——“变宫”,微降B的出现突出了该乐曲的秦腔音乐风格,微降B的连续使用支撑起了乐节,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与音乐的情感表达。最后左手琶音的出现,情绪归于平静,为慢板的出现做了铺垫。
(二)深情的慢板
慢板为我们展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美好爱情画面,旋律婉转哀怨、细腻绵长。整段慢板可分为四个乐句,从中低音区的低声自言自语到高音区深情的宣泄情感,以起、承、转、合四个乐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逻辑合理,使情感层层递进,将美好的爱情回忆与悲伤痛苦的基调相融合。
第一乐句在中低音区演奏,如15小节中,前两个音我使用的不是单音而是大撮,弹奏时要慢触弦,由弱渐强,这句出现了微降B的摇指,在长摇微降B时要从琴码的左侧随着渐强向右摇,左手加颤音配合,随着力度的加强加重颤音的力度,钢琴以琶音伴奏,似在哭泣,又似聆听,表达了作者所要抒发的哀怨的情绪。
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在高音区的变化重复,并加以扩展。主题出现了两次,情绪随着音区的变动也更加悲凉,第二句的结尾我左手加了刮奏来连接第三句,第三句的摇指富有歌唱性,根据附点节奏变化强弱,连绵的摇指仿佛在诉说着对爱人的思念。在弹奏这一句时,强弱的变化以及节奏的准确决定了这句的感情能否抒发出来,非常重要。弹奏时弱要极弱,并且多次增加左手颤音的配合,将对爱人的思念,与爱人生离死别的悲伤痛苦发挥到极致。第四乐句的出现承接了慢板部分的整体情感,乐曲的旋律主要在钢琴上体现出来,古筝为钢琴伴奏,两者相结合,似在对话一样,对比前面三个乐句,这一乐句的速度与力度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乐句最后的旋律紧张激昂,将前面美好爱情的画面打破,预示了即将发生的灾难。
(三)激动的快板
快板部分是全曲的发展与转折,将著名历史事件“安史之乱”进行了叙述,情绪也由慢板的深情哀怨变为激动,突如其来的变故和人们在兵乱事发时的慌张逃难形成了整段的基调。本段加入了许多现代演奏技法,例如大指快速托劈、双托双劈、快速指序等,弹奏时音色明亮,速度快、颗粒感强。钢琴伴奏也由弹奏主题旋律过渡到附点音型的节奏,体现了陕西地方音乐“秦腔”的特点。微升F与微降B在这段中出现次数依然很多,将不同的节奏型、速度以及力度的变化相配合,使乐曲的情感环环相扣,逐步进入高潮。
快板可以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乐段的节奏型密集且快速,技法主要运用了快速托劈及快速指序,每个乐句基本会反复出现两次,紧接着快速指序连续弹奏十六分音符,使旋律的节奏感、层次感更强,描述了“安史之乱”时兵乱事发、人们从皇城紧急逃离的场景。第二乐段主要运用了长摇,加上左手作韵,将旋律线条拉长,对比于慢板的摇指,这段的摇指歌唱性更强。旋律的素材依然采用了慢板主题,使音乐形象与情感更加丰富,体现了在危难情况下两人愈发缠绵悱恻的爱情。第三乐段与第一乐段的音乐动机相似,乐句也会反复出现两次,运用了大量的扫摇和快速指序,密集的节奏型和强有力的扫摇使情绪更加激动。此段旋律重音很多,速度快、力度强,描述出了“安史之乱”唐玄宗兵败落荒而逃,与杨贵妃的爱情走向结束的画面,节奏紧凑,将这首乐曲的情绪推向顶峰,悲剧画面,令人唏嘘。
(四)自由的华彩
华彩是周煜国先生在《乡韵》的基础上增加的新段落,是整首乐曲的点睛之处,钢琴在这段戛然而止。此乐段节奏不同于快板的节奏工整,是自由变化的,前面音响效果丰富,后面安静平和,似是世间的一切战乱都结束,唐玄宗失去杨贵妃,苦不堪言。这一段的演奏将音乐感染力与音乐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这段在整首乐曲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这一乐段不同于快板的激动喧嚣,但是演奏效果更加令人震撼。这段的摇指不同于慢板与快板的长摇,而是使用了短摇这一演奏技法,与前面摇指的力度和音色做对比,使乐段的爆发力更强。由极弱开始,突强再到突弱,一层一层地反复向前推进,表现出了唐玄宗内心的挣扎与痛苦。这段的扫弦声像重锤一样打在心上,扫弦时要将身体的力量与手臂手掌协调配合,将扫弦的爆发力体现出来;而在弹奏这段的时候,要注意音区变化时摇指的连贯性。此乐段在弹奏时节奏自由,让我们在演奏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凝心静气,仔细感受忽强忽弱的音乐氛围,既要做出矛盾冲突时该有的爆发力,也要做出“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宁静。最后以强有力的长摇配合左手的刮奏,钢琴开始进入,将全曲的情绪推向最高点。
(五)再现及尾声
乐曲从跌宕起伏的情绪中回到了慢板的再现,该段落与慢板相比更加简短,但是音乐思想却更加丰富,与钢琴配合,使乐曲情绪更加饱满,此刻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得到升华。此段与华彩完美衔接,旋律是深情舒缓的,逐渐回归平静,引人深思。表达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完美形容这段的心境,向我们展现了二人天宫相见互诉衷肠的美好场景。
尾声处以古筝由慢渐快、由弱渐强的摇指加以左手刮奏,与钢琴强有力的和弦合奏结尾,给这个故事画了个句号。
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对《云裳诉》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技法和情感处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了解了乐曲的创作背景与结构,其次将乐曲中所用到的传统演奏技法与现代演奏技法分类进行论述,最后将乐曲主题依次进行情感处理,使我们对这首乐曲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了更深地理解,在演奏这首作品时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诠释。
参考文献
[1]张曦月.论古筝演奏中的“韵”[D].西北师范大学,2016.
[2]闫群群.古筝协奏曲《云裳诉》的作品分析与演奏处理[D].聊城大学,2018.
[3]王幼静.琴筝相谐[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刘娅.古筝协奏曲《云裳诉》(钢琴版)的合作艺术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9.
[5]袁姗姗.筝曲《云裳诉》《望秦川》中地方戏曲元素的运用与演奏探析[D].武汉音乐学院,2014.
[6]常悦.《云裳诉》对陕西筝乐的继承与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