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瘫伴吞咽障碍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06例脑瘫伴吞咽障碍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吞咽功能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干预前后吞咽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34%(50/53),高于对照组的75.47%(4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吞咽功能分级和吞咽功能评分均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9%(1/53),低于对照组的13.21%(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瘫伴吞咽障碍患儿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吞咽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
【关键词】吞咽功能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脑瘫;吞咽障碍;并发症
脑瘫为儿科常见的不可逆的神经发育性疾病,可引起肌肉控制/协调障碍,约70%的脑瘫患儿伴有吞咽障碍,可导致营养不良、窒息和肺炎的风险,严重影响机体营养摄入[1-2]。临床多予以口腔肌肉训练、吞咽姿势调整、改变饮食质地及吞咽训练等辅助治疗,但对患儿吞咽功能的改善效果不佳[3]。吞咽训练是一种针对吞咽困难或吞咽功能障碍的训练,可改善吞咽能力,以便安全、有效地摄入食物和液体。神经肌肉电刺激为物理治疗方法,可达到促进肌肉收缩、增强肌肉控制和改善神经功能的目的[4]。本文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瘫伴吞咽障碍患儿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06例脑瘫伴吞咽障碍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中脑瘫的诊断标准[5];伴有吞咽障碍;临床资料完整;可配合完成训练。排除标准:合并精神分裂症;合并认知及沟通障碍;合并雷特综合征;视力障碍;孤独症;选择性缄默症;主要照顾者具有听力、智力等问题;癫痫;近期接受过其他康复训练;合并严重脏器疾病。患儿家长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0【187】)。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男27例,女26例;年龄2~8岁,平均(5.38±0.89)岁。研究组:男26例,女27例;年龄2~7岁,平均(5.35±1.1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吞咽训练治疗。(1)感官刺激:用棉签/手指蘸冰水、不同味道的液体对患儿舌根、咽后壁、前后腭弓、软腭弓和腭下进行触觉、咽部冷及味觉等刺激。(2)口唇训练:协助患儿用冰块、指尖对其唇周进行叩打、按摩,并指导患儿利用镜子进行咂唇、咧嘴、噘嘴和鼓腮等口唇紧闭练习,随后将压舌板置于患儿双唇间,并指导其用双唇将压舌板紧紧夹住,10 min/次。(3)下颌训练:指导患儿进行时长为10 min的口部移动(前后左右)及张开、闭合训练。(4)舌功能训练:协助患儿使用特定的舌头锻炼器材进行舌肌肌力的锻炼;指导患儿进行舔唇、舌面运动、舌尖绕动等一系列舌头运动,5 min/次。(5)吞咽训练:指导患儿进行深呼吸和屏气训练,并向前挤压杓状软骨伴吞咽、咳嗽训练,随后指导患儿前伸舌头、鼓腮或后缩舌根后吞咽,10~15次/组。(6)颈部肌群训练:以手部辅助,进行头部缓慢后仰、低头、左右屈和左右旋等训练,10~15次/组。(7)摄食训练:协助患儿取仰卧位,倾斜角度为30°,后指导患儿保持头部向前屈伸,由易到难依次予以患儿糊状流食、稀流质、半固体和固体食物摄入训练,并指导患儿进行点头吞咽或侧屈吞咽,20 min/次。1次/d,5次/周,连续训练8周。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采用吞咽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苏州好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72090252,DK-802C),常规消毒患儿颈部皮肤后,分别于患儿舌骨上方及甲状软骨上切迹上方放置第1、2电极,后在第1、2电极的下方等距离放置第3、4电极,且1、3电极位置上下相对,2、4电极位置上下相对,设置仪器参数:双向方波,小电极,连续性收缩,脉冲强度固定为2~15 mA,频率固定为80 Hz,脉宽固定为300 ms,1次/d,0.5 h/次,连续治疗8周。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疗效评定标准:干预后,患儿吞咽功能恢复正常,其洼田饮水试验等级评定为1级为痊愈;干预后,患儿吞咽功能改善较为明显,且洼田饮水试验评定等级提高≥2个等级为显效;干预后,患儿吞咽功能有所改善,其洼田饮水试验评定等级提高1个等级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且洼田饮水试验评定等级无变化或评定等级>3级,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吞咽功能。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及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进行评定。洼田饮水试验:协助患儿取90°坐位,准备30 mL温开水,记录患儿饮完所需时间及呛咳等情况并进行分级,评级标准:1级为顺利一次性饮完,无呛咳;2级为2次及以上次数饮完,无呛咳;3级为能一次性饮完,但有呛咳;4级为2次及以上次数饮完,有呛咳;5级为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咽下。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多功能数字胃肠机进行透视采集。协助患儿取正立位和侧位相,并在检查时指导其吞咽含定量荧光素(泛影葡胺)的流质、半流质或固体食物,后在X线透视下对患儿的吞咽过程、异常表现进行观察,包括口腔期、咽喉期、误咽程度3个部分,其中口腔期、咽喉期采用4级评分法(0~3分);误咽程度采用5级评分法(0~4分),分数与吞咽吞咽功能成正比。(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34%(50/53),高于对照组的75.47%(4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吞咽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吞咽功能分级和吞咽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吞咽功能分级和吞咽功能评分均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9%(1/53),低于对照组的13.21%(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脑瘫患儿多伴有吞咽障碍,主要表现为进食困难、呛咳等症状,其并发症较多,如坠积性肺炎、窒息、气道梗阻等,可对患儿的身心发育造成严重影响[6]。吞咽功能训练虽具有一定作用,但其干预周期长、恢复速度慢,又由于脑瘫患儿的适应能力、坚持性较差,常导致整体训练效果欠佳[7]。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吞咽功能分级和吞咽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神经肌肉电刺激通过预设特定脉冲对咽喉部受损肌肉部位的支配神经进行持续性高强度刺激运动,促进轴突壁发生去极化,进而使机体产生并传递动作电位至轴突末梢,从而激活患儿大脑皮质运动区域功能的开放,使神经反馈回路及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重建,最终肌肉在电刺激的作用下能够模拟或正常自主运动,进而达到改善吞咽障碍的目的[8-10]。此外,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利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肌肉,触发肌肉收缩,增强肌肉控制和改善神经功能的目的,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11-13]。
综上所述,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瘫伴吞咽障碍患儿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吞咽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
参考文献
[1]李晓捷,邱洪斌,姜志梅,等.中国十二省市小儿脑性瘫痪流行病学特征[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8,33(5):378-383.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中国脑性瘫痪儿童登记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1,36(19):513-518.
[3]Montaser H.Risk factors of 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in mid-delta region and lower Egypt[J].Tanta Medical Journal,2020,48(3):128-135.
[4]Crary M,Carnaby G,Mathijs L,et al.Spontaneous Swallowing Frequency,Dysphagia,and Drooling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21,9(14):121-126.
[5]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6]郭艳侠,张莹.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9,39(12):425-429.
[7]刘晟,孟宪梅.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护理研究,2019,33(1):98-103.
[8]陈春花,卓春和,梁沛君.颏下超声测量舌肌厚度变化舌骨位移幅度与口咽期吞咽障碍脑性瘫痪患儿吞咽功能病情程度及肌肉纤维化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22):4407-4411.
[9]李西野,李梦晓,黄彬洋,等.脑瘫儿童流行病学及康复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33):425-429.
[10]饶艳君.神经肌肉电刺激仪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瘫患儿吞咽功能的影响[J].医疗装备,2022,35(20):131-132.
[11]王旭龙.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结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瘫患儿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40(13):1649-1651.
[12]黄亚茹.神经肌肉电刺激合吞咽肌群训练治疗脑性瘫痪患儿吞咽障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8):52-53.
[13]曾惠英,余小塘,张宗红,等.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瘫儿童吞咽障碍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10(21):21-2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