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本文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剖析了我国与其他国家旅游外宣文本语用特点方面的区别,探究了提高旅游外宣文本翻译水平的有效策略,通过强化旅游外宣文本的适用性和实效性,向世界各国传播中国文化,彰显中国风采。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旅游外宣;翻译策略

  1研究背景

  顾名思义,“外宣”即对外宣传,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文化传播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文化的国际化趋势愈演愈烈,各大网红城市的出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随着游客的脚步逐渐走向世界。然而,各种各样的驱动因素都会在旅游国际化过程中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其中,旅游外宣文本翻译是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备受政府、景区及游客的关注。旅游外宣与通用英汉翻译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对翻译工作者而言,这无疑对其翻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

  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基本上已经就翻译的流程和详细步骤达成一致意见,能够在翻译文本过程中采用适应性更强、选择度更高的翻译方式,全面考虑所有可能涉及的影响因素,从整体而非局部的角度,把控文本材料的词语运用和跨文化差异等,以便更好地与生态环境相适宜(莫金格,2024)。需要注意的是,本文谈及的生态环境,不仅仅是纯粹的语言环境,也涉及在翻译旅游外宣文本过程中的细节性内容,比如中外社会背景、文化差异、价值导向、风俗习惯等因素。译者在翻译旅游外宣文本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一系列原则,也就是说要在生态翻译学的基础上,精准把握生态学的内涵与属性,深入分解旅游外宣文本内容,在遵循翻译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探索更好的翻译阐释方法,拓展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的边界,包括多元化文本内容整合、翻译方法的创新、翻译工作人员的职责等。其中,最根本的是充分考虑旅游外宣文本翻译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上的适应性选择。同时,旅游外宣文本翻译人员要牢牢树立生态环境意识,把凡是归属于生态环境的要素都囊括在内,切实保持旅游外宣文本翻译操作的平衡性,提高翻译的适用性和实效性,尽显“生态”的优越性。具体来看,译者就是要在文本翻译方面做到“三维”转变,即在将多种维度因素考虑在内且做出选择性的条件下,要给予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更多的关注度,从而做出最佳选择。从评价标准的角度看,生态翻译学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特征,倘若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使用规范化的、统一的评价标准,难免会出现管中窥豹的情况。然而,多元化旅游外宣文本翻译评价标准恰好能够很好地规避这一现象的出现,给出更为科学、客观的评价。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中外语言转换质量、翻译目的语水平、译者的专业素养、翻译受众群体的反应等各种各样的因素,都应归属于影响翻译评价标准的范畴。通常来看,适应性程度高、多元因素整合性强的旅游外宣翻译文本非常重要,打造多元化评价标准体系势在必行。在实际场景中,翻译的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译者被生态环境选择的过程,另一方面是被选中的译者如何适应生态环境的过程。其中,如何适应生态环境往往是处于循环状态的,不是单纯的适应。
 

 
  3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的语用特点差异

  3.1语言内部的语用差异


  世界各国有着千差万别的语言表达习惯,曾有著名语言学家表示:从句子结构的角度看,西方语言有着严格的语法和句法,是“法治”的,汉语是“以人为本”的,是“人治”的(刘畅等,2022)。以中文与英文之间的差异为例,前者更加重视意合,重在语言意思的表达,擅长使用华丽的辞藻来彰显出众的文采,具有突出的抽象性质;后者更为强调形合,重在句子结构的严谨,阐述具有语言平实、详实具体、直抒胸臆的特性。正因如此,英语语言比较注重语法规则。例如:

  英文:This garden,built in the 18th centu-ry,is scheduled to officially open to domestic and foreign tourists from today on.Everyone is very happy.

  译文:这座建于十八世纪的园林即日起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大家十分开心。

  在英语句子中出现了连词and来连接两个并列成分。然而,在汉语句子中并没有出现与连词and对应的汉语翻译,只是简单的陈述句,通过语义就可以表明词语或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是英语多用复杂的长句,在句子中存在多种修饰性短语,而汉语侧重于使用简单的短句。例如:

  英文:Althoughthisbuildinghasbeenaround for many years,it still retains its ancient charm and charm of the past.

  中文:尽管这座建筑已经有很多年了,但是它依然古香古色,有着当年的风采。

  在这个英文句子中,除了主句,还有状语从句,而汉语句子则采用两个简单的分句将想法表述得十分清晰。另外,英语使用代词的情况较多,而汉语则多用名词。不难发现,在英语句子中,为了使句子表达清晰、结构完整、规避重复,通常会使用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关系代词、指示代词等来表述。在汉语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代词,不过在使用方式上不像英语句法那样结构严谨,习惯用名词替代。在英语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语态,就是被动语态。被动语态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但是,在汉语中使用较少,在英译汉时经常变被动为主动。在英语表达中,往往将重点内容或结论前置,紧接着说明具体情况,而在汉语中恰好相反,按照先阐明事实再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进行表达,将重点内容后置。因此,在翻译旅游外宣文本时,妥帖处理中英文的语用差异是提升翻译质量、展现翻译水平的关键。

  3.2语言外部的语用差异

  3.2.1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


  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域的人的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譬如,“吃了吗?”是中国典型的打招呼方式,如果面对的是外国友人,就会演变为一种十分奇怪且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他们认为是否吃饭是其个人隐私。在美国,hello与hi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前者通常带有搭讪的意味,后者才是正常打招呼的意思(王正奎,2022)。所以,翻译旅游外宣文本时要详尽了解受众的思维定式,以对方的审美取向为立足点,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凡此种种,都是中外游客思维方式差异性的体现,这在翻译旅游外宣文本时尤为重要。

  3.2.2旅游动因方面的差异

  旅游外宣文本是外国游客来到中国首要接触到的资料。调查表明,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外国游客来到中国的目的之一。鉴于此,重视外国游客在旅行过程中的文化体验是旅游外宣文本的重点内容。如果外国游客是为了游览山水,那么平铺直叙的诠释方式就显得平淡无奇,运用隽美的笔触勾勒波澜壮阔的画卷,更能激发游客的欲望和好奇心。旅游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就要尽可能规避游客对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印象。在旅游外宣文本中,景区可以设置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宣传标语,提醒游客文明出游。由此可见,旅游外宣文本翻译是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活动。

  4旅游外宣文本翻译水平提高的有效策略

  4.1语言维方面翻译水平的提高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到之处,尊重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是开展交流活动的前提。一名出色的译者不会固步自封,而是会根据时间、地点、情景等因素做出恰当的调整,提高翻译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将外宣文本资料的文化深意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阐述出来。所以,在语言维角度,不同语言的独特形式和修辞手法要能够实现灵活转变。译者在翻译旅游外宣文本过程中,只有熟练掌握原文本语言和目的语语言各自的特性,以跨地域的文化差异为依据,更改和调适目的语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才能使旅游对外宣传效果事半功倍。中英文旅游外宣文本的讲述方式存在天壤之别,这就要求译者要具备灵活转换表达方式的能力,通过变换词性、语态等内容达成有效的文本翻译(何姗姗等,2022)。另外,汉语和英语不论是行文习惯,还是表达方式,都存在区别,译者只有实现语言维的适应和选择,对旅游外宣文本的结构做出恰当的调整,才能实现翻译水平的提高。
 

 
  4.2文化维方面翻译水平的提高

  文化维的适应与选择对旅游外宣文本翻译来说无疑是更大的挑战。译者要时刻坚持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始终谨记翻译工作是跨文化交流的语言交际活动,排除翻译工作中的重重障碍,保障旅游外宣文本翻译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实践翻译工作中,译者应在保持文化差异意识的前提下,深入探析中外文化,理性对待各种文化差异性,具备处理不同实质、不同根源文化的能力。譬如,中国传统节日、朝代更迭、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等在旅游外宣文本中总是频繁出现,译者在诠释这类文化内容时就要应用专有名词。此外,由于外国游客对华夏文明的了解程度基本上处于浅尝辄止的水平,译者在表述这些内容时,可以巧妙地采用文化补偿策略,即通过“增译”“加注”的方式,在旅游外宣文本中添加相关文化知识的解释。这既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又能够对外传播本国文化。当介绍名胜古迹时,景区的名字往往会成为外国游客关注的焦点,所以,译者在翻译这一类景区名称时,一定要将其翻译得简洁明了、清晰易懂。比如,在讲解The Great Wall时,译者可以就此叙说长城的建筑结构和历史沿革。为兼顾文化底蕴的完备性与翔实性,译者应采用的翻译策略就是文化补偿策略。

  4.3交际维方面翻译水平的提高

  除了语言维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交际维是生态翻译学的第三大维度。交际维侧重于强调旅游外宣原文本中蕴含的交际意向在翻译文本中的体现。在国际范围内推广中国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和意蕴深厚的名胜古迹是旅游外宣的直接目的。在盛大的国际舞台上,旅游外宣作为跨语言、跨文化、跨地域的交际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外国游客来华出游的内在动机,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宣传造势,还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交际维的视角看,“概述”和“缩译”是达成文化交流最便捷的翻译策略(刘洋等,2022)。“概述”就是依据文化的差异性,省略一些不必要的细枝末节,只翻译旅游外宣文本的核心内容。通常旅游外宣文本为极尽彰显旅游资源的特色,会抓住某一典型特征重复描述,但是,这部分重复的内容在翻译时并没有明显的实际意义,所以,译者需要就外宣文本内容进行资源整合后再进行概述。“缩译”就是从旅游外宣的底层需求出发,简化外宣文本内容,使外国游客更易理解“缩译”后的信息,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5结语

  总而言之,旅游外宣是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起着弘扬我国五千多年文化底蕴的关键作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与旅游外宣文本翻译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凭借生态翻译理论超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旅游外宣文本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化与认知范畴的转变,达到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最佳组合,初步构建了我国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的体系框架。在旅游国际化进程中,旅游外宣文本翻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何姗姗,吴启雨,陈倩.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地方文化外宣英译探究—以池州齐山景区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22,21(5):82-86+99.

  [2]刘畅,徐丰.生态翻译学中“三维”转换翻译方法在旅游文化外宣翻译中的体现—以《安徽文旅》期刊文本翻译为例[J].科教文汇,2022(9):125-128.

  [3]刘洋,索成秀.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红色旅游景区外宣文本多维翻译研究—以红旗渠为例[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2):87-91.

  [4]莫金格.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旅游英语翻译及其策略研究—以黄鹤楼景区官方网站文本为例[J].英语广场,2024(6):19-22.

  [5]王正奎.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南充红色旅游文化“走出去”的外宣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1):166-16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