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在当代音乐学界,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已是普遍共识:实现跨学科“融合发展”也是“新文科”的迫切需要。跨学科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各种超越门类的研究方法,实现对本学科问题的整合性研究,从而解决仅从单一学科角度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而推动学科发展。因此,有知名学者强烈建议音乐学家应在学术上应该开阔自己的视野,时刻关注人文学科的相关领域以及各子学科中新的成果和信息。

  自20世纪80年代起,南音就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沃土,呈现出常态化、深人化、系列化的特点。笔者认为,在既往成果的扎实基础上,近十年(2014—2024)的南音跨学科研究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通过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让南音研究呈现出新的趋势。本文尝试对近十年较有代表性的南音跨学科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突出其创新点,以期帮助研究者更充分地把握当代南音研究的动态。

  一、传播学视域下的南音研究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通过传播学理论,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在传播学视域下,南音的音乐文本是传播实践的具体信息,而南音的传播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各因素有机关联形成系统。在传播学视域下对南音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南音在海外、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活动中的特点和规律。

  (一)南音“海上丝绸之路”一带海外传播研究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此后“海上丝绸之路”主题成为多个社会人文学科的研究热点。近十年来,音乐学界对东南亚国家的南音传播开展了规模可观的“跨国域”和“跨文化”研究,研究对象包括但不限于海外出版和流传的谱集、近年新创的音乐作品等,在研究方法上也融合了多个人文与社会学科。

  “海上丝绸之路”南音传播研究的代表论文有王州的《泉州南音在海上丝绸之路交通中的国际传播样式探究》、郑长铃的《中华文化海外“泛家族”式传承传播初探—以马来西亚适耕庄福建会馆南音复兴为例》、王丹丹的《南音文化传承研究》。

  以上成果突破了既往“单点式”传播研究的局限性,以“文化线路”理念对“海上丝绸之路”一带多国进行宏观的、联动的区域研究,体现了更开阔的学术格局。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音乐学界源于文化自信的文化输出意识,有助于确立中国传统音乐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在文化交流的互动中吸收多元文化中的有益养分来充实、丰富中国音乐,促进中国音乐创作、表演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二)南音新传播模式研究

  有学者认为音乐的传播实践可分为两类传播模式,即现场传播模式和媒介传播模式。音乐的媒介传播是以传播媒介为中枢开展的传播行为,不受制于音乐现场传播模式中主、客体须身处于同一场域的条件。在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的背景下,音乐的媒介传播模式呈现出形态的多样化。

  孙晨在其论文《南音的“微信媒介”传播模式研究》中运用现代传播理论,将南音的“微信媒介”传播模式与现场传播模式、传统的媒介传播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了以微信为媒介的南音传播模式特点:可移动性、即时互动性以及传播过程的创造性。陈思远的《现代传播中的“流量”作用一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的推广为例》对南音文化在互联网传播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了剖析,并指出“将“流量”引入传统文化的保真与增值队伍是传统文化现代传播中最重要的一步”。

  这些基于新媒体传播实践的南音传播研究体现了南音研究者与时俱进的研究理念。与新传播媒介、新传播方式紧密相关的现代传播学理论,也为南音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更为夯实的学科交叉基础。
 

 
  二、社会学与人类学视域下的南音研究

  社会学是系统研究人类群体和人类社会行为的学科: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传统、信仰多样性的学科。社会学和人类学视城下的南音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各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全面地理解音乐现象,凸显南音文化的特殊价值,把握乐种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

  (一)南音文化生态研究

  构筑乐种文化生态,是为南音注入持久生命力的战略布局,涉及的主体包括高等院校、中小学、民间社团、专业乐团等单位。社会学视域下的南音文化生态研究,其特点是融合产业、教育、文化、社会、政策等复杂要素,对具体的应用实践进行总结与分析。“协同”“创新”等关键字透露出学界对南音在时代逆境下生存的深刻反思。

  宏观论述当代南音文化生态的研究成果包括林立策的《南音文化生态之我见》、王珊的《协同创新助推泉州南音传承发展》等:论述不同主体在南音“文化生态”中特殊地位的研究包括陈敏红的《从“单一”到“共生”:公益性与经营性视角下南音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郭璨的《福建南音的内外双向传承与传播模式探究—以泉州南音乐团为例》等。

  这些基于南音传承实践的“文化生态”研究,突出价值是“集中呈现了当下南音的生存状况,以及乐人的行为和思想观念”,并发掘了不同主体在南音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能动性”和“持续性”作用,这对其他传统乐种开展现代传承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南音性别研究

  性别研究是文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社科领域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研究方向。运用性别研究能够提升对艺术作品中角色性别的感知力。自21世纪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音乐作品中的角色形象以及特定场域中的人群展开了性别研究,涵盖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等多个研究方向。

  近十年南音性别研究的代表成果有蔡欣瑜的《休言女子非英物—从南音(文姬归汉)看女性的自我救》、刘静怡的《南音文化传承传播中的女性弦友及其推介与研究》、胡水静的《“女性弦友”视角下泉州南音民间社团发展转型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以惠安县惠女南音乐社为例》等。其中,刘静怡与胡水静的论文都关注了成员结构为女性的惠女南音乐社,都深入分析了南音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充分发掘了女性艺人在南音传承中的特殊贡献。相较于国内部分乐种的性别研究如昆曲性别研究、京刷性别研究,南音性别研究的论著数量仍较少,不论在研究范式还是在研究深度上,仍有较大的学术空间。

  (三)南音文化符号研究

  符号是传播学中的重要概念,一般指用于传递信息的标志或象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像、语言等。社会学对特定符号的研究,重点在于探析符号被赋予的意义或价值,即人类对事物的主观认知。从符号角度讨论社会文化,能够深入地理解文化活动,有利于探究现象背后的规律,把握文化发展的整体趋势。

  陈燕婷在《南音中的符号与象征》一文中关注到诸多易被忽视的音乐事象,将丰富的南音史料与符号理论结合,对南音文化中供奉祖师、膜拜先贤等现象以及馆舍的布置传统进行了社会学阐释。

  (四)南音文化空间研究

  在社会学视域下,“文化空间”概念不仅涵盖文化场所的地理位置、文化活动的社会功能,还彰显了社会对特定文化活动的价值判断。21世纪初,南音传播的文化空间研究成果有彭兆荣的《南音与文化空间》。作者积极尝试对音乐事象进行社会学闸释,运用“文化空间”理论对南音文化进行多种形态表述。近年来,南音的文化空间研究又出现了新的范式。比如,崔旭在《中国非遗保护语境下文化空间的空间化问题反思》中,从历时性角度纵向揭示了南音文化空间形成、发展和再建构的动态社会历史进程:同时,还从共时性角度横向分析了南音文化空间中操演空间、仪式空间、社群空间的历史建构和互动关系,并创新性地将南音文化空间的外延—“网络虚拟空间”的建构也纳入讨论。此外,作者还对南音文化空间中的文化认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笔者认为,以上成果所使用的研究范式具有以下优点:框架结构完整、逻辑清晰、易于整合史料,体现了贯通历史和申通多元的现代学术理念。

  三、现代信息技术视域下的南音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一般是指通过高科技工具或手段,对信息进行收集、储存、使用、交换等处理的技术。信息技术视域下的传统音乐研究,突出了运用现代化工具和技术手段对音乐文本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的具体操作,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传统乐种面对生存挑战所产生的“主动性”。

  (一)南音数据库构建理论研究

  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建档保存是避免重要资料散佚、便于研究工作有序开展的必要手段。南音数据库涉及的资料种类众多、体量庞大,因此,确保南音资料种类的全面性、建立资料之间的联动性、提升资源调取的便捷性,成为近年南音数据库构建策略研究的重点。

  近十年南音数据库构建策略的研究成果包括滕腾的《南音数据库资源的整理与分类研究》、赵慧真和庄云勇的《基于数字化建设的南音保护与传承研究》、白志艺的《泉州南音记录工程现状分析》等。这些成果不仅对既往南音数据库的整端进行了批判,还结合实践需要和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对南音资料的收录要求、分类标准、排序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其中,滕腾在其论文《南音数据库资源的整理与分类研究》中详细探讨了南音数字化资源的整理方法和南音数据库构建原则,并强调了乐种数据库是提升信息检索效率、保证研究质量、助推乐种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其他乐种数据库的构建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南音古乐谱AI转译运用研究

  早在1996年,南音工义谱录入软件就已诞生,宣告了“南音谱面数字化编排的未来”已到来。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开发者又在原有软件的基础上,在1998年开发出工义谱同步转译为五线谱的功能。随后,在“南音进课堂”的背景下,转译简谱的功能也加入该软件。通过计算机技术,诸多珍贵的南音工义谱手抄本被转换为更能满足现代乐种推广需要的五线谱或简谱形态,这为南音的乐种传承与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AI的应用场景持续扩大。在工义谱打谱软件面世后,随着乐种传承的需求不断提高,学界开始关注如何将AI技术运用到南音保护的具体实践中。有学者提出“建立机器学习算法的南音自动翻译系统,实现古乐谱到二维谱的直接翻译”,即对南音传统记谱工义谱进行扫描,并由AI自动转译为五线谱、简谱形式,并伴有音频输出,为南音古乐谱的破解、南音奏唱理论的总结提供一定帮助。
 

 
  刘乃歌等人在合著论文《AI自动翻译南音—以古典名曲(夫为功名)为例》中提出构建AI自动翻译南音的流程,包括构建古谱机器翻译训练库、设计以最优化学习为基础的古乐谱翻译模型、开发相应的乐谱识别软件系统。张岩等人所著的《南音工义谱图像预处理的流程和方法》针对AI识别的前端流程—乐谱识别部分,提出了基于古旧曲谱的图像预处理方式,以提升乐谱识别和翻译的准确率。

  这些对新兴技术运用的探讨,让音乐研究与信息技术学科的交叉得以实现,为南音研究开辟了新的航道,具备突出的时代价值和旺盛的学术生命力。

  作为闽地的古老乐种,南音拥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广泛的国际传播、成功的创新案例、典型的传承路径、扎实的社会基础和良性发展的态势,这些皆是南音研究的“原生动力”。近十年的南音跨学科研究,释放出了南音研究的深厚潜力,也充分体现了学界对南音文化的热切关注。学者应当把握这座学术“富矿”,通过多学科视角让南音这项传统乐种生发出更多的科研硕果。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