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文本细读是加强学生阅读深度、提升学生阅读体验的有效举措。文章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同篇章为素材,从语言要素、艺术手法、谋篇布局等角度,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文本细读的具体策略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助力培养学生的文本细读意识和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审美品位。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

  英美新批评派最早阐释和分析了文本细读的概念,指出文本细读是细密研究作品的内容、发掘言外之意,并精准地解读一字一句的含义,从而发掘不同字词和语句之间关联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而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是在西方文论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一种兼有文学批评和赏读特征的阅读方法,它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阅读深度和广度。为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丰富学生的阅读方法,教师可将文本细读应用在阅读教学之中,有针对性地为学生传授细读和赏析文本的方法,让他们围绕文本的语言、艺术手法等挖掘文本中的言外之意,最终实现深度阅读和有效学习的目标。

  一、基于语言要素的文本细读

  语言是文本的基本构成要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基于语言要素的文本细读活动,让学生聚焦关键字词和语句,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和真实意图1。

  (一)聚焦词汇,细致解读

  词汇是一篇文章的基础组成部分。在文学创作中,出于塑造人物、表达情感、推动情节发展等不同的目的,作者往往会对文本的词汇进行雕琢,以表达情感、反映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聚焦重点词汇进行文本细读,细致解读词汇的用法和表达效果,并结合上下文语境,尝试解读作者运用该词汇的意图和真实想法。

  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语言生动、鲜活,饱含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此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汇进行细读和赏析,体会这些词汇的表达效果。例如,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叠词,如“一片片”“一步一步”“一片一片”等,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将这些叠词提炼出来,品味叠词的使用效果。当学生明确叠词的作用后,教师可进一步指导他们将其放在全文语境中,还原作者沿着水泥道观察和细数梧桐叶的场景。从这些词汇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景色的喜爱和认真观察。又如,文本中也写到“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精细地描绘了水泥道上的梧桐落叶,而“熨帖”“平展”两个词,不仅精确地展现出了梧桐落叶的状态,还创造出了极具审美意味的景象。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对这两个词汇进行解读,从功能、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其在整句话或整段内容中起到的作用。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以文本中的重点词汇为主要素材,鼓励学生对其进行细致解读。借助这一方式,学生可以从某一个或者某一组具体的词汇入手,初步总结出文本的语言表达风格和艺术特点,为深刻理解文意奠定基础。

  (二)赏析语句,梳理文脉

  在一篇文章中,关键语句往往具有承上启下、衔接段落、转折层次等重要作用。在组织文本细读时,教师也要注重指导学生细读和赏析文本中的关键语句,梳理文本的脉络,明确文本的层次结构,从整体上理清文本的逻辑形式和作者的写作思路[2。

  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慈母情深》,是一篇蕴含着深厚情感的文章。作者以写实化的手法,展现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相处经历,刻画出了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母亲形象。纵观全文,作者用几个具有转折意味和深意的句子串联起整篇文章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细读文中的关键语句,明确其表达效果,进而全面梳理文章脉络,感受母亲与“我”之间的感情。在赏析文本时,学生可以适当使用批注阅读的方法分析每一个关键句的作用与价值,具体举例如下:

  例句1: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书价一元多钱。

  批注语: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为后续的情节作铺垫。

  例句2: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

  批注语:既承接了上文中的起因,又引出下文对母亲工作环境的叙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句3:母亲掏衣兜的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

  批注语:精细地刻画了母亲给钱的动作和母亲手指的状态,从“揉得皱皱”中可以看出毛票经过了反复揉搓,侧面说明了母亲是一个极其俭省之人,从“皲裂的手指”这一处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位辛苦、勤劳的劳动妇女。

  例句4: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批注语:这一部分单独成段,巧妙地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母亲的工作状态,直观地展现了母亲的辛勤,也流露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情感,为结尾处的抒情作铺垫。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提取出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赏读,重点关注语句的表达方式和主要作用。当学生全面解读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后,他们能够对事件的发展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可以把握文本的行文逻辑和结构脉络,并从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综合以上解读和分析,教师可以阅读文本中的语言要素为主要材料,围绕重点词汇和关键语句精心设计文本细读活动,要求学生深入文本语境,解读和分析词汇和语句的真实含义、表达效果等。从阅读实践的实际效果来看,此种阅读方式相比于传统的阅读模式而言,能够使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阅读体验³。

  二、基于艺术手法的文本细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文本细读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细读和赏析文章中的艺术手法,理解和感受文章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内涵等[4。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梅花魂》一文艺术手法精妙,具备细读和探讨的价值。教师可以基于课文的艺术手法设计和组织文本细读活动,引领学生解析文本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

  (一)细读象征手法

  在《梅花魂》一文中,梅花多次出现,是一个核心意象。而作者在写梅花时,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细读文章中的象征手法。从整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来看,“梅花”不仅是表层意义上的客观物象,还是带有主观情感色彩的意象。作者在开篇描绘了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这些梅花既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真实物象,又寄托了深厚的象征意义,而这些象征意义就是学生在文本细读中要重点探究的内容。学生在细读时可以发现,文中首次出现“墨梅图”时作者不能理解祖父为何发脾气,这是一个悬念。带着这个悬念,学生可以继续细读和分析文本,最终从外祖父与作者道别时送给作者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的事件中体会到外祖父的别有深意,领会梅花所象征的高洁傲岸的品质以及寄托的深厚爱国情感,进而深入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手法。

  (二)细读对比手法

  除象征手法之外,《梅花魂》一文中最显著的艺术手法便是对比。在通读整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寻找文章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内容,并在对比和解析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深意。例如,学生可以从墨梅图被作者弄脏前后外祖父的态度进行细读和分析,在作者弄脏墨梅图之前,外祖父是一个十分和蔼可亲、对孙辈有着较大耐心的人,但是,在得知墨梅图被作者弄脏后,外祖父态度突转,严厉地训斥了母亲,在态度对比中凸显了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视与爱护。

  此外,文章还描写了外祖父三次哭泣的情景。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细读并对比这三次哭泣的情境,重点分析外祖父哭泣的原因和具体表现,感受其中的差异。外祖父第一次哭是在读到与“祖国情怀”相关的诗句时,作者以“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形容外祖父的眼泪,由此可以体会到外祖父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惦念。外祖父第二次哭是在作者央求外祖父一起回祖国时,此时的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描绘出无奈、酸楚的情景,因为年迈的外祖父已经知道自己此生再难回到祖国。外祖父第三次哭是在他送别作者与作者的母亲时,他眼含泪水将母女二人送上船,此时的哭泣既有对女儿和外孙女的担忧和不舍,又蕴含着对祖国的深深的思念之情。在对比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外祖父每一次哭泣时的不同心境,还能从中概括出共同点,即年迈的外祖父对祖国有着深切、热烈的情感,他将自己的心愿和爱国之情透过墨梅图和手绢传递给外孙女,这不仅是情感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传承。

  综上,以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作为文本细读的对象,教师在学生细读的过程中适当给予提醒、搭建支架,可以使其深入感受文章中的深厚情感。可见,基于艺术手法的文本细读,既能让学生了解整篇文章中的真情实感,又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逻辑脉络。

  三、基于谋篇布局的文本细读

  构思立意、谋篇布局等是文学创作的主要环节,也是写作过程中的关键要素。教师可以将关注点集中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上,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5。

  仍以《梅花魂》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细读文本的谋篇布局。具体而言,在细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划分文章结构的任务,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文章的逻辑架构。具体任务如下:“《梅花魂》一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述了怎样的内容?请在细读文本后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感受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在学习任务的引领下,学生可以先通读文章,将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并针对每一层次中涵盖的具体段落、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等,展开细读和分析,从而绘制出直观、形象的谋篇布局示意图(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梅花魂》一文可分为三层,作者以“想起外祖父”“回忆外祖父”和“理解外祖父”为叙述层次,围绕梅花这一核心意象进行叙事和抒情。在解读文章谋篇布局的方法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细读并深入分析文中的三层内容:第一层“想起外祖父”,作者以故乡的梅花为意象,引出自身对外祖父的思念之情,这一层主要对应的是文章的第1段,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第二层“回忆外祖父”主要对应的是文章的第2段到第15段,作者主要讲述了她与外祖父之间发生的四件小事,展现了外祖父因不能回到祖国而产生的感伤情怀,体现了外祖父真挚的爱国情感;在第三层“理解外祖父”,作者升华了整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将自身的情感与外祖父的拳拳赤子心相对照,将文章推向高潮。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生能够借助思维导图全面梳理文章的谋篇布局情况,也能从多个小事中寻找到梅花的影子,由此学生可以得出结论:《梅花魂》以梅花为主线和内核,串联起作者与外祖父之间的多件小事,构成了“一核多事”的文本结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文本细读时,从语言要素、艺术手法、谋篇布局三个维度出发,指导学生细读和赏析文章,能够让学生全面了解和领会文章的风格和特点,也能够使学生在深层次的阅读活动中积累知识与经验。细读文本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阅读深度,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还能激活学生的情感感知和文化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斌.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文本多视角细读的策略[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2(6):41-42.

  [2]黄铭娴.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J].课外语文,2021(1):139-140.

  [3]沈自娟.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22):12-13.

  [4]韦兴明.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文科爱好者,2023(5):122-124.

  [5]黄炳贵.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考试周刊,2023(31):34-3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