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正文

  摘要:目的本文探究消化道早癌诊断中胃肠镜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5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28例疑似消化道早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实行胃肠镜检查,其中实施常规胃肠镜检查诊断的64例患者组别命名常规组,以胃肠镜双重染色法检查诊断的64例患者组别命名为染色组;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诊断标准,判断128例患者消化道早癌确诊情况、患病类型,并比较两种胃肠镜诊断方式临床诊断效果,分析胃肠镜检查对于消化道早癌诊断实际意义。结果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常规组确诊消化道早癌56例,其中食管早癌、胃早癌、结直肠早癌分别26例、17例、13例,常规胃肠镜检出49例,对应食管早癌、胃早癌、结直肠早癌分别检出25例、12例、8例,误诊4例、漏诊11例;染色组消化道早癌确诊57例,其中食管早癌、胃早癌、结直肠早癌分别24例、18例、15例,双重染色法胃肠镜检出55例,对应食管早癌、胃早癌、结直肠早癌分别检出23例、17例、14例,误诊1例、漏诊3例;对比两组诊断效能,阳性检出率、灵敏度、阳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均较高,染色法灵敏度、诊断符合率更高(P<0.05),且双重染色法各类型消化道早癌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常规胃肠镜检查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疑似消化道早癌患者实行双重染色法胃肠镜检查,诊断效能较高,能有效检出并鉴别各类型消化道早癌情况,便于临床确诊相关疾病并进行早一步治疗,值得推广。

  关键词:消化道早癌;胃肠镜检查;双重染色法;诊断价值

  0引言

  消化道早癌即早期的消化道肿瘤,为具有一定病灶侵袭深度且具备相应制约性的消化道恶性肿瘤[1]。我国因消化道肿瘤死亡的患者不在少数,近年来因大众饮食习惯逐渐改变,喜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之食,导致消化道疾病一再出现,反复困扰人们日常生活,其中消化道早癌由于早期疾病征兆不显著,经常被患者忽视,导致该疾病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就已经进入中晚期,加大治疗难度及预后恢复[2]。基于消化道肿瘤早期难以被发现的特点,进行早期诊断,确诊病情,对相关患者尽早治疗极为重要。胃肠镜检查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诊断方式,可通过直观检查病灶病变发展,利用组织样本获取方式,探查消化道肿瘤的疾病进展情况,有利于为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提供依据[3]。但胃肠镜检查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无法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情况确诊疾病,检查人员的操作技术娴熟程度也对胃肠镜检查准确性产生影响。相较于常规胃肠镜,内镜诊断可更清晰显示消化道肿瘤的病灶部位及发展情况,并利用组织活检取样进行明确诊断,有利于提升胃肠镜检查准确率[4]。基于此,为详细分析胃肠镜检查在临床消化道早癌诊断中的明确价值,本文研究以128例疑似消化道早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行胃肠镜检查(常规胃肠镜与双重染色法胃肠镜检查),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5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28例疑似消化道早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实行胃肠镜检查,其中常规胃肠镜检查患者64例组别命名常规组,胃肠镜双重染色法检查患者64例组别染色组。常规组:男36例,女28例;年龄为28~65岁,平均(55.18±4.67)岁;体质指数19~26kg/m2,平均(22.74±1.02)kg/m2。染色组:男35例,女29例;年龄为29~67岁,平均(55.27±4.63)岁;体质指数19.5~26kg/m2,平均(22.80±1.04)kg/m2。两组基线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参与此次研究患者均表示自愿,且获得家属同意,所有研究内容符合医学伦理批准原则。

  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且≤70岁;②经常规内镜检查发现存在黏膜可疑病灶;③患者精神、意识尚佳,可配合完成研究检查诊断;④凝血功能正常;⑤未有消化道手术史且未接受过抗消化道肿瘤相关治疗;⑥均伴有不同程度上腹部灼烧、疼痛、腹泻及早饱等症状。

  排除标准:①存在内镜检查禁忌者;②伴甲状腺功能亢进;③对应用染色剂过敏;④存在消化道出血、胃内潴留物较多或存在器质性病变者;⑤临床资料缺失;⑥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2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胃肠镜检查方式。胃镜检查,辅助患者采取半卧或平卧位,将患者身体朝向一边,对其施以咽喉处局部麻醉操作,麻醉后,将胃镜经口与食管缓缓插入至患者胃部,并在插入过程中对患者食管、胃部进行观测;肠镜检查,辅助患者行侧卧位,对患者肛门部位做消毒处理,将肠镜经肛门置入患者结肠、直肠处,观察患者结肠、直肠中有无病灶及病灶情况。

  染色组采用双重染色法诊断。①胃镜双重染色法操作,协助患者保持半卧位或平卧位(同常规组),将患者身体轻转到一边,为其实施咽喉部位局部麻醉,完成后,经口部、将胃镜沿食管插入患者胃部,观测患者食管/胃部黏膜病变情况,观察是否存在可疑病变以及疑似病变位置、病变具体情况;对疑似产生病变部位予以生理盐水清洗,清洗后再次使用醋酸溶液对病变处进行染色,第一次染色完成,配合使用0.5%20mL的美兰溶液对胃部病变处进行二次染色处理,针对疑似病变位置在食管的则改为使用11.25%卢戈碘液20mL予以染色,二次染色后等待1min,使用生理盐水对染色部位清洗处理,结束后对疑似病变染色处进行摄片。②肠镜双重染色法操作,患者采取侧卧位(同常规组),对患者肛门处消毒处理,确保诊断操作在无菌环境进行,经过肛门,将肠镜深入放置于患者结肠与直肠之间,观察患者结、直肠情况,寻找疑似病变位置,予以生理盐水消毒处理,消毒后使用醋酸溶液行第一次染色,染色后,使用0.5%20mL美兰溶液对疑似病变处二次染色,结束后等待1min,使用生理盐水对疑似病变处清洗,之后进行摄片观察。

  全部监测完成后,收集患者疑似病变组织/5处左右,进行病理学检测,以病理学检验结果作为金标准,判断患者消化道早期癌症诊断情况、各类型消化道早癌分布情况。

  1.3观察指标

  获取两组患者疑似病变组织约5处实施病理学检验,并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消化道早期癌症诊断的金标准,判断两组患者消化道早癌确诊结果、消化道早期癌症诊断类型,以及两种胃肠镜检查诊断方式的准确性。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采集数据应用SPSS 25.0软件统计分析。涉及计量与计数内容应用(x—±s)、%分别表示,并分别实施t或χ2检验;组间数据对比统计学差异以(P<0.05)表示有意义。

  2结果

  2.1消化道早期癌症诊断结果

  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常规组患者确诊消化道早癌56例,常规胃肠镜检查检出49例(56例);染色组消化道早癌确诊患者57例,双重染色法胃肠镜检查检出55例(57例),具体检出情况见表1~2。
 

 
  2.2消化道早期癌症诊断效能

  诊断效能两种诊断方式比较,胃肠镜双重染色法阳性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均高于常规胃肠镜检查法,其中灵敏度、诊断符合率两项差异显著(P<0.05),见表3。
 

 
  2.3不同类型消化道早期癌症诊断情况

  根据病理学诊断结果,常规组确诊消化道早癌类型中,食管早癌、胃早癌、结直肠早癌分别26例、17例、13例,染色组消化道早癌类型确诊食管早癌、胃早癌、结直肠早癌分别24例、18例、15例;比对两组各类型消化道早癌诊断准确率,染色组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消化道早癌根据分布位置不同主要包括食管癌、胃癌及结直肠癌,发病特点均为发病位置局限于黏膜层,未随淋巴结转移而浸润下层黏膜或浸润黏膜下层但未出现淋巴转移,故临床将其划入至“黏膜内癌”领域[5]。消化道早癌发病率愈见升高,与大众饮食习惯变化不无关系。消化道肿瘤因早期症状不显著,故在早期不易被患者发现,检出难度也较高,以致延误疾病最佳治疗时机。而消化道肿瘤中晚期患者则远期存活率低,故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进行准确鉴别诊断,可避免患者病情进展,对于提升患者病情控制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胃肠镜检查为针对消化系统黏膜病变的检查方式,受到早期癌症病灶部位不明显影响,普通胃肠镜检查检出率较低,较容易出现漏、误诊等情况,不利于早期消化道癌的诊断鉴别[6]。为提升胃肠镜检查可操作性和诊断价值,临床又结合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光谱色彩增强内镜等技术增强诊断鉴别。其中染色内镜可利用病变处组织染色的检验方式,增强病灶及其与周围黏膜的对比度,从而提升摄片成像病灶部位的清晰度,有利于提升诊断准确性[7]。且染色内镜相对成本较低,可操作性高。本次研究中,对疑似消化道早癌患者分组处理,其中染色组的疾病检出情况优于常规胃肠镜组,具体表现为染色组的阳性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等数据均较高,且灵敏度、诊断符合率两项明显高于常规组,其中食管早癌、胃早癌及结直肠早癌各类型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准确率也较常规组明显更高。

  双重染色胃肠镜检查技术通常使用吸收性、反应性、对比性材料对病变部位进行染色,具体常见的材料有美兰溶液及卢戈液等。美兰溶液在癌变部位吸收率高,而在正常健康的胃黏膜及肠道黏膜表面吸收率为0,使用后产生癌变的患者病灶部位表现黑蓝色,且蓝黑色深浅程度与癌变分化及癌细胞类型呈直接相关性,便于对胃黏膜及肠道组织进行检查诊断[8]。由于单一染色法受个体差异、染色喷洒方式、染色剂浓度等因素影响,造成病灶部位染色不充分、不准确,不利于病灶定位,因此本文结合醋酸溶液配合染色,在美兰染色剂使用前进行醋酸溶液喷洒,其原理为促使受检患者细胞酸碱度变化产生并出现短暂性脱水,导致细胞核比例增加、光线传导受影响,在摄片上表现为白色、明显隆起的腺瘤癌变。此外,在进行染色之前予以受检患者生理盐水冲洗,降低胃肠道内潴留液体对检测结果准确性影响,方便后续染色剂染色,以上操作为双重染色法的应用优势,是提升消化道早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为其诊断提供了有力的临床依据。

  综上所述,在消化道早期癌症诊断中,可实施双重染色法胃肠镜检查方式,这有利于提升诊断准确性、灵敏度,为早期消化道癌症诊断鉴别提供合理手段及依据,值得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翠.胃肠镜在消化道早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2020,26(33):185-186.

  [2]渠丽珍.胃肠镜在消化道早癌诊断中的应用与临床价值[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4):81-82,90.

  [3]阿迪力·加马力.胃肠镜在消化道早癌诊断中的应用与临床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3):119-120.

  [4]敖绩逃,陈虎,黄芳.胃肠镜双重染色检查法诊断消化道早癌的准确性研究[J].当代医学,2019,25(6):24-25.

  [5]马丽娟.探讨染色内镜在消化道早期癌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30(2):161-163.

  [6]周菲菲.胃肠镜诊断消化道早癌的价值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4):87-90.

  [7]张营,闫隔,冯新歌.胃肠镜检查联合血清CEA水平对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39(4):40-43,47.

  [8]高晓磊.胃肠镜诊断消化道早癌的价值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24):10-1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