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分娩镇痛中应用电针联合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洪湖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50)与对照组(n=50)。对照组给予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研究组给予电针联合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比较两组产程、疼痛程度、外周血β-内啡肽(β-EP)水平、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研究组各产程较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口开2 cm、宫口开4 cm、宫口开6 cm、宫口开全,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产程开始降低,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程开始后1 h、2 h,两组外周血β-EP水平升高,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娩镇痛中应用电针联合硬膜外麻醉能有效缩短产程,降低疼痛程度,提高β-EP水平,减少产后出血量,且不会对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
【关键词】电针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
分娩是一种生理过程,分娩过程中致痛物质会大量释放,使传递伤害性的神经纤维被激活,从而引起疼痛,剧烈的疼痛不仅会导致产程延长,还可能使产妇出现宫缩乏力,导致胎儿无法顺利娩出,并增加产后大出血风险[1]。因此,为保证分娩的顺利完成,需采取科学方法进行镇痛,避免疼痛影响宫缩,促进阴道分娩率提高。硬膜外麻醉是临床常用镇痛方法,可通过椎管内麻醉阻滞的方式对产妇盆底肌肉进行刺激,使盆底肌肉血流灌注得到保证的同时,维持盆底肌肉强度,促进宫缩,但对部分产妇并不能产生有效的镇痛效果[2]。电针是传统中医学针灸与现代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手段,通过电流刺激及针刺穴位的方式影响神经及体液的一种方法,可使电流经电针进入人体,降低中枢及脊髓敏感化问题,促进机体疼痛阈值提高,并抑制机体内疼痛介质的表达,从而达到缓解分娩痛的效果,且不会对产妇及胎儿造成损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3]。本研究对100例产妇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电针联合硬膜外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洪湖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1)纳入标准:①均为单胎妊娠,头位;②均为初产妇;③妊娠足月;④均为阴道分娩;⑤有规律宫缩;⑥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级。(2)排除标准:①脐带绕颈;②存在阴道分娩禁忌证;③妊娠期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④存在电针镇痛禁忌证;⑤患有精神系统疾病,配合度较低;⑥拒绝无痛分娩。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50)与对照组(n=50)。研究组年龄23~31岁,平均年龄(27.73±2.45)岁;孕周39~41周,平均孕周(40.32±0.78)周;体重65~80 kg,平均体重(75.32±4.37)kg。对照组年龄23~32岁,平均年龄(28.21±2.64)岁;孕周39~42周,平均孕周(40.67±0.81)周;体重65~82 kg,平均体重(76.17±4.45)kg。两组上述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洪湖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产妇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操作由麻醉师实施,首先确定产妇L2~3位置,对此部位进行穿刺,将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4172,规格:2 mL∶100μg)2 mL、1%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河北一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73027,规格:10 mL∶100 mg)3 mL、生理盐水15 mL混匀后注射,首次注射剂量为5 mL,然后密切观察产妇情况,5 min后硬膜外腔追加至6 mL,对镇痛平面进行控制(T10以内)。30 min后使用患者自控镇痛(PCA)泵注射0.5μg/mL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7 mL、1%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7 mL、生理盐水56 mL,设置PCA参数中溶液总量为70 mL,无背景输入量中PCA剂量设置为5 mL,输注时间为10 min,每小时输注量控制在30 mL,产妇自觉疼痛时按压PCA泵,直至宫口全开后停止按压。
研究组给予电针分娩镇痛联合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麻醉方法同对照组。确定产妇双侧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对穴位处皮肤实施常规消毒,使用0.30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北京华卫产业开发公司生产)对穴位实施针刺,以直刺的方式进针,进针深度控制在0.5~1.0寸,以穴位出现酸胀感为宜,得气后连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设置疏密波,选择2/100 Hz频率,强度根据耐受情况调节。电针治疗时间为30 min,间隔15 min后继续电针,如此往复,直至宫口全开。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产程:记录并比较两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及总产程。(2)疼痛程度: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评估两组疼痛程度,评估时间点:产程开始时、宫口开2 cm、宫口开4 cm、宫口开6 cm、宫口开全,0~10分表示无痛至剧烈疼痛,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严重。(3)外周血β-内啡肽(β-EP)水平:采集两组产妇外周静脉血(3 mL,晨起空腹),采集时间点:产程开始时、产程开始后1 h、产程开始后2 h,将血液标本静置于室温中15 min,送至实验室置于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处理(3 000 r/min转速,10 cm半径),10 min后将上层清液取出,将血清保存于-20℃冰箱中待检,对血清β-EP水平进行测定(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4)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采用称重法计算两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评估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5],包括肌张力、肤色、脉搏、呼吸等,分值在0~10分,7分以上代表正常,4~7分代表轻度窒息,4分以下代表重度窒息。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产程、疼痛程度、外周血β-EP水平、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程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及总产程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产程开始时,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口开2 cm、宫口开4 cm、宫口开6 cm、宫口开全,两组VAS评分较产程开始时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外周血β-EP水平比较
产程开始时,两组外周血β-E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程开始后1 h、2 h,两组外周血β-EP水平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产后出血量、新生儿评分比较
两组1 min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分娩是胎儿从母体中脱离的过程,该过程不仅时间较长,还会引起剧烈疼痛,这主要是由于产妇在分娩的机械性刺激下,加之炎症细胞因子等的综合作用,会导致大量缩宫素被释放,造成产妇子宫不断收缩,从而导致疼痛出现[6]。此外,分娩前机体会释放大量前列腺素,使钙离子在子宫肌细胞内含量升高,促进子宫收缩,加重分娩疼痛问题。该疼痛具有节律性的特点,部分产妇疼痛强度会逐渐加重,出现钝性内脏痛,部分产妇不耐受,则可能使内分泌反应(血红蛋白释氧量降低、呼吸性碱中毒等)出现,从而对分娩过程产生影响,导致产程延长,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7]。
无痛分娩能通过各种方法达到分娩疼痛减轻或消失的效果,硬膜外麻醉则是临床常用方法之一,能通过椎管内麻醉阻滞的方式对产妇腰骶脊髓传导通路进行抑制,减少痛觉信号的传递,阻滞产妇运动神经根,松弛腰骶部肌肉及腰椎关节韧带,从而对疼痛问题进行缓解,以减轻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痛苦,降低自然分娩难度,但该方法部分产妇容易出现产程延长问题[8]。在中医外治法中,针灸是较为常用的一种,通过对穴位进行刺激,可达到对改善子宫收缩的作用,以缓解分娩引起的疼痛问题。近年来,随着临床技术的不断发展,电针逐渐应用于临床,对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进行刺激,可刺激痛觉神经,使其受到抑制,使脊髓接收的疼痛信息减少,减少痛冲动发生,缓解分娩引起的疼痛问题[9]。而电针三阴交等穴位可对躯干神经感觉纤维及交感神经系统产生刺激,兴奋脊髓中枢及盆腔神经丛,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子宫收缩,加快产程,降低阴道分娩难度,降低分娩风险,减轻对新生儿的不良影响[10-11]。
本研究中,研究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及总产程较对照组更短。推测其原因,硬膜外麻醉及刺激穴位,能影响脊髓细胞,降低分娩引起的反应,缓解产妇疼痛问题,促进宫缩,加快产程。本研究结果中,研究组宫口开2 cm、宫口开4 cm、宫口开6 cm、宫口开全VA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考虑其原因,电针能对垂体产生诱导作用,使下丘脑受到影响,不断对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继进行抑制,减少疼痛介质的释放,加之硬膜外麻醉能阻滞脊神经根,提高产妇机体疼痛阈值,降低机体对疼痛的敏感度,从而缓解分娩产生的疼痛问题[12]。
β-EP属于内源性镇痛物质,能发挥吗啡样镇痛效果,是人体中主要内阿片肽,当其为高表达状态时,则可有效起到降低疼痛的作用,提升机体对疼痛的耐受性[13]。本研究结果中,研究组产程开始后1 h、2 h外周血β-EP水平较对照组更高。推测其原因,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原穴,能对子宫收缩产生促进作用,实施电针后,可对深部组织感受器产生刺激,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刺激进行抑制,不断生成β-EP,以达到全身镇痛的效果[14-15]。李茂军等[16]研究发现硬膜外分娩镇痛中实施潜伏期电针镇痛的效果较好,能有效降低疼痛程度,减少术后出血量,且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本研究中,两组新生儿1 minApgar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研究组产后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考虑其原因,电针属于中医外治法,不会刺激胃肠道,不需要机体代谢,还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胎盘功能,不会对胎儿造成损伤,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较高。而电针联合硬膜外麻醉能起到较强的镇痛作用,降低疼痛造成的应激刺激,预防子宫收缩乏力等问题,改善凝血功能,减少产后出血量[17-18]。
综上所述,分娩镇痛中应用电针联合硬膜外麻醉能有效缩短产程,降低疼痛程度,提高β-EP水平,减少产后出血量,且不会对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丽芬,罗琳雪,李妹燕,等.助产士门诊对初产妇分娩及母婴结局的影响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21,36(12):1057-1061.
[2]彭杏,李双凤,薛祥庆,等.硬膜外分娩镇痛对阴道分娩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产褥期感染及产后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3,33(20):3137-3141.
[3]孔熠,刘晓玲.灵龟八法电针联合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效应的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23,42(2):48-50.
[4]JENSEN M P,KAROLY P,BRAVER S.The measurement of clinical pain intensity:a comparison of six methods[J].Pain,1986,27(1):117-126.
[5]DE B G,D S R,GIORDANO M,et al.Predic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by umbilical cord blood gas analysis in newborns with reassuring Apgar score[J].Ital J Pediatr,2020,46(1):20.
[6]张宁,张为远,伍绍文.分娩镇痛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产程及母儿结局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3,39(7):737-740.
[7]郭亚秋,孙倩,刘伟,等.脉冲式输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分娩镇痛效果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22,31(11):858-860.
[8]黄敏丽,张子敬,代鸿飞,等.不同时机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对初产妇分娩镇痛效果及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23,39(19):2489-2494.
[9]程中贵,孙杨,叶玲玲,等.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穴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J].江西医药,2022,57(9):1091-1093.
[10]李茂军,未彬秀,邓秋霞,等.潜伏期电针镇痛对分娩产妇应激及硬膜外镇痛效果的影响[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4):1292-1298.
[11]彭亚文.穴位电针针刺镇痛在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29):174-176.
[12]陆娴,侯云华,叶青,等.穴位注射联合电针对分娩镇痛疗效及产妇皮质醇水平的影响[J].四川中医,2021,39(9):184-187.
[13]陈磊,薛美,葛志平,等.右美托咪定混合罗哌卡因用于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式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时发热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3(2):257-262.
[14]宋珂珂,阳婷婷,杨岚,等.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硬膜外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效果[J].重庆医学,2023,52(20):3133-3136,3141.
[15]高忆,王慧霞,翟晓静,等.电针对初产妇新产程潜伏期和分娩结局影响的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2020,43(3):19-21.
[16]李茂军,王键,未彬秀,等.潜伏期电针镇痛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作用与安全性研究[J].针刺研究,2020,45(4):325-329.
[17]董晓西,厉永亮,赵敏,等.不同脉冲间隔时间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模式对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22,38(10):1031-1035.
[18]蒋秋燕,王梦莹,唐乾利,等.五行音乐配合电针对分娩疼痛的镇痛效应及作用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9):4417-442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