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磷、健康知识和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血液透析室2020年12月—2021年11月收治的高磷血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66例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综合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多学科协作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3月后血磷水平、血磷控制达标率和健康知识、遵医行为评分。结果两组干预后血磷水平、蛋白质、钾、磷摄入量以及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和医嘱执行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血磷水平、蛋白质、钾、磷摄入量低于对照组,血磷达标率以及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和医嘱执行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干预基础上,为高磷血症血液透析患者提供多学科综合干预,能够进一步控制血磷水平,提高血磷达标率。同时,能优化患者饮食结构,促进患者相关专业知识掌握,并提高医嘱执行力。
关键词:血液透析;高磷血症;多学科协作干预;血磷;健康知识;遵医行为
0引言
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发生率在60%左右[1-2]。高磷血症显著增加了该类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被认为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关键风险因素之一[3]。因此,有效控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磷水平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高磷血症与其专业知识匮乏,特别是饮食控制的不足存在密切联系。鉴于此,强化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综合干预措施,特别是饮食干预,已成为临床领域的广泛共识[4]。近年来,我院积极回应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需求,深入探索多学科协作的干预模式。经过实践,我们在改善患者血磷水平、提升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增强遵医行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相关成果进行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1月本院血液透析室接受治疗的高磷血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6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根据文献5的诊断标准,确诊为血磷血症患者;②年龄18~75岁;③透析时间≥3个月,透析频率3次/周,单次透析时间≥4h;④具有正常意识和沟通能力;⑤对本研究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脏器/系统/功能合并严重疾病者;②伴有精神或沟通障碍者;③采用其他方案治疗者;④患者中途放弃治疗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2方法
1.2.1常规治疗和干预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和干预。采用标准碳酸盐透析法,聚砜膜透析器,面积1.6m2,每次透析血流量220mL/min。根据文献6的标准,为患者提供饮食宣教,尤其是减少高磷食物摄入,介绍常见控磷措施。在每次透析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常规饮食,进行高热量高维生素,多食葡萄糖蔬菜水果,忌暴饮暴食忌食辛辣熏烤煎炸食品。多吃新鲜蔬菜及高热量高蛋白的等,不宜吃过咸和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免加重心脏的负担。并常规评估患者用药情况:一是要服用降压药物,对于已予以低盐饮食限制,加强超滤处理以后,血压仍高的患者应当服用降压药物。二是磷结合剂,常用的药物为碳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等,应当给予积极补充铁剂,配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三是维生素,血透患者可以使水溶性维生素从透析液中丢失,所以应当适当予以补充,比如维生素B1、B6等。
1.2.2多学科协作干预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干预的基础上,予以多学科协作综合干预。
1.2.2.1成立多学科协作干预小组
成立由医师、护士、营养师和心理咨询师在内的多学科协作干预小组。由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担任组长,全面统筹和协调小组工作。
1.2.2.2营养干预措施实施
营养师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5],并结合患者饮食习惯、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等,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低磷饮食方案。护士根据营养师制定的饮食方案进行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尽量多进食鸡蛋白、猪皮、海参等低磷食物,控制坚果、豆类、乳制品、动物内脏等高磷食物或高磷/蛋白比值食物。
1.2.2.3其他干预措施实施
医师和护士与患者及家属保持密切联系,了解患者医嘱执行情况。对依从性较差者,由心理咨询师分析患者心理状况,并进行心理干预,调适患者心情,帮助患者坚定治疗信心,鼓励患者克服恐惧、紧张和焦虑情绪等。
1.3观察指标
1.3.1血磷水平
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于患者透析前空腹抽取静脉血5mL,离心冷冻待测血磷水平。血磷达标判断标准:≤1.78mmol/L为达标。
1.3.2饮食摄入情况
比较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热量、蛋白质、磷、钾等饮食摄入情况。饮食摄入由营养师根据患者3d饮食回顾计算。
1.3.3健康知识掌握调查
采用王勤[6]等编制的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健康知识问卷调查于干预前和干预3月后进行健康知识调查。该调查问卷包括血磷代谢疾病基本知识、低磷饮食知识、药物知识等3个维度共15个条目。各条目得分0~2分,共3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高磷血症健康知识掌握越好。
1.3.4遵医行为调查
采用何雅芳[7]编制的高磷血症患者遵医行为量表于干预前和干预3月后对患者遵医行为进行调查。该量表包括低磷饮食控制、服药依从性等2个维度共11个条目。各条目采用1~5级评分法。满分11~55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遵医行为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血磷水平及达标情况比较
两组干预后血磷水平均低于干预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血磷水平低于对照组,血磷达标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干预前后饮食摄入情况比较
两组干预前和干预后热量摄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蛋白质、钾、磷等摄入量均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蛋白质、钾、磷等摄入量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两组干预前后健康知识及遵医行为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后健康知识及遵医行为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健康知识及遵医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4。
3讨论
高磷血症是血液透析的常见并发症。在现有技术水平下,控制饮食是预防高磷血症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患者普遍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患者及家属对护士“口头健康宣传”传统模式的重视度不高,患者治疗期间饮食未得到有效控制,医嘱执行较差,加大了高磷血症的发生风险。此外,受限于专业分工不同,护士在健康教育中仅能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基础营养知识,难以提供更加专业、系统的营养建议。因此,整合多专业力量,为患者提供多学科协作干预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血磷水平、蛋白质、钾、磷摄入量以及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和医嘱执行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P<0.05)。干预后,观察组血磷水平、蛋白质、钾、磷摄入量低于对照组,血磷达标率以及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和医嘱执行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对高磷血症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趋向于多学科综合干预。这一模式的引入,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效果,也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在常规干预基础上,为高磷血症血液透析患者提供多学科综合干预,能够进一步控制血磷水平,提高血磷达标率。同时,能优化患者饮食结构,促进患者相关专业知识掌握,并提高医嘱执行力。
参考文献
[1]朱金荣,门海燕,赵微微,等.强化健康教育在持续反复高磷血症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8):1148-1152.
[2]曾巧,石宏斌,黎琦,等.医生主导的强化饮食教育对高磷血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磷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7,28(11):1747-1749.
[3]张军,赵心阳,辛彦雨,等.医护一体化管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效果[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20,49(3):275-279.
[4]李敏,陶玲玲,程静.自我管理教育在维持血液透析合并高磷血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19,20(8):84-86.
[5]杨月欣,王光亚,潘兴昌.中国食物成分表[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309-311.
[6]王勤,张帆,郗君梅,等.知信行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血磷控制自我效能和遵医行为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9,33(8):1329-1333.
[7]何雅芳,杨慕慈,陈金顺,等.长期血液透析病患血磷控制遵从行为相关因素之研究[J].台湾肾脏护理学会杂志,2015,14(1):1-18.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