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校部门整体绩效评价起步较晚,在建立科学可行的部门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尚处在研究探索阶段,绩效目标的设定和绩效指标的设计有待创新。文章从高校部门整体绩效评价的背景和意义入手,探索分析高校部门整体绩效指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优化高校部门整体绩效指标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部门整体绩效;指标体系;高校
0引言
部门整体绩效评价是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部门整体绩效评价有助于建立部门职能与资金使用之间的联系,使各部门从职责和核心业务出发,客观公正地评价预算项目的实施效果,及时发现部门履职短板和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部门内部资源,保障部门职责、目标的实现,提高整体效能[1]。
1高校部门整体绩效评价的背景及意义
高校部门整体绩效评价是指对高校部门进行的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旨在了解高校部门的工作绩效、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高校部门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提高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构建科学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绩效评价的基础,也是绩效评价的客观依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权重和评价标准等。这些要素需要相互协调、相互匹配,以确保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高校部门整体绩效评价实践探索需要注重这些要素的构建和优化,以增强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推动高校各部门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2]。
2高校部门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2.1高校部门整体绩效评价目标设定不合理
高校设定的部门整体绩效评价目标不太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对高校战略目标的理解不到位,高校设定的部分目标与战略目标脱节,导致评价结果无法真实反映高校的整体发展方向[3];其次,高校在设定目标之前没有调查和了解部门的实际情况,某些目标设定与部门的实际情况相悖,导致评价结果无法准确地反映部门的工作状况;再次,部分高校对目标设定的具体要求把握不准确,对目标设定的广泛性理解不足,使得部分目标设定过于具体和狭窄,导致评价结果难以实现,甚至忽视了部门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创新和优化;最后,部分高校对目标设定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措施把握不准确,对目标设定的可衡量性和可操作性理解不足,设定的部分目标缺乏可衡量性和可操作性,使得评价结果难以准确评估,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执行,进而影响了目标的实现。
2.2高校部门整体绩效评价指标有待调整优化
高校部门整体绩效评价指标是评估高校部门工作绩效的核心工具,其设计必须与绩效目标相协调,以揭示部门的工作重点与难点。然而,高校设计的部门整体绩效评价指标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首先,设置的评价指标权重不合理导致评价结果失真。在实际操作中,高校设计的某一指标权重过高或过低,不便进行综合评价,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其次,高校设计的某些指标之间缺乏关联性,部分绩效评价指标未全面考虑其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绩效,导致某一方面的评价过于片面。再次,高校设定的某些指标不符合高校的现实条件和资源,设定的目标过高或不切实际。最后,高校设定的评价指标缺乏灵活性,且在评价过程中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得评价结果无法真实地反映高校部门的工作绩效。
2.3高校部门整体绩效指标体系设计有待优化
高校部门整体绩效指标体系是衡量高校部门工作绩效的重要工具,能够为高校部门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有关部门工作表现的信息,同时也可以为高校部门改进工作提供参考。然而,高校部门整体绩效指标体系设计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需要加以创新和完善。首先,当前高校部门整体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过于单一,只关注某些方面的工作表现,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工作表现。其次,高校部门整体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较多指标的设计过于抽象和模糊,难以被具体操作和衡量。最后,高校部门整体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缺乏创新性,很多指标的设计仍停留在过去的水平,没有考虑到当前的时代背景和新的工作需求,使得高校部门的工作表现难以适应新的变化和挑战。
3优化高校部门整体绩效指标体系的建议
3.1优化部门整体绩效指标
高校部门整体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旨在从资金投入、能力建设、职能履行、服务效果4个层面入手,层层递进地综合呈现高校部门整体的绩效表现。这4个层面,依据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基本原理,综合展现高校部门整体绩效水平,每个层面又分别匹配运行成本、管理效率、履职效能、社会效应、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服务对象满意度6个维度(即一级指标)。此6个维度继续往下链接具有部门共性和行业特点的二级指标,包括公用经费控制、在职人员控制、项目支出成本控制;战略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文化传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师资建设、条件保障;学生满意度、服务和协作单位满意度、上级单位满意度。在构建和优化部门整体绩效指标时,高校首先要全面梳理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必选和可选指标、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核心指标、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工作要求、省财政厅部门整体绩效指标、学校“十四五”规划阶段性目标及专家建议等指标,以确保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然后围绕上述二级指标,经过多轮讨论、反复修改和补充,设置相应的三级指标,最终形成部门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2创新绩效指标分级方式
在构建部门整体绩效指标体系过程中,高校对绩效指标进行分级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可以帮助部门对自身的履职效能有更清晰的认知,并明确改进方向。通过对绩效指标的深入理解,将绩效指标分为绩效维持型、绩效提升型和绩效创新型指标3类。首先,绩效维持型指标是指本部门在保持现有工作水平的基础上,绩效没有明显改进和提升的指标。其次,绩效提升型指标是指本部门通过实施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使绩效得到明显改进和提升的指标。最后,绩效创新型指标是指本部门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等手段,在某项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或极大促进了本部门整体绩效提升的指标。在遵循绩效指标分级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高校应深度挖掘指标内涵,并有机结合预算部门的管理思想、考核要求和业务特点,将绩效维持型、提升型和创新型指标分别对应于审核评估、“十四五”规划阶段性目标和学校按定位特色创新发展目标,以更好地分析部门在各层次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4]。同时,高校可通过绩效指标分级和创新,推动部门发展,从而实现高校“十四五”规划阶段性目标和按定位特色创新发展目标,进而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3.3合理设置绩效指标权重
科学合理设置绩效指标权重是构建高校部门整体绩效指标体系的关键。指标权重的确定,不仅直接影响着绩效评价的分数和结论,还影响着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因此,在设置绩效指标权重时,高校应认识到部门因职能职责不同,工作特点也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根据部门职能职责、工作特点等因素按照不同比例设置权重,如绩效维持型、绩效提升型和绩效创新型指标权重占比可按80%、10%、10%或70%、20%、10%或60%、20%、20%等设置,并根据各项指标分值和权重自动计算综合得分。这种分类分层设置绩效指标权重的方式,能够更直观地反映部门职能不同的定位,也能够更清晰地反映部门绩效水平[5]。这样的权重设置方式,能够更准确、客观地评价部门绩效,从而为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4优化高校部门整体绩效指标体系的实践探索
高校优化部门整体绩效指标体系的实践探索应紧紧围绕高校办学定位、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十四五”发展规划,以预算资金管理为主线,从运行成本、管理效率、履职效能、社会效应、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方面设置指标。
在运行成本方面,设置“公用经费控制”“在职人员控制”“项目支出成本控制”3个二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分为“公用经费控制率”“在职人员控制率”“会议费控制率”“三公经费变动率”“基建工程支出控制率”“新增资产支出控制率”“政府采购成本节约率”等7个三级指标,因这些指标为刚性要求类指标,所以设置为维持性指标。
在管理效率方面,高校应从战略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入手设置指标。其中,战略管理设置中长期规划相符性、工作计划健全性2项三级指标;预算编制设置科学性、合理性、立项规范性、预算调整率4项三级指标;预算执行设置执行率、结转结余率、政府采购执行率、非税收入预算完成率4项三级指标;绩效管理设置事前绩效评估完成率、绩效目标合理性、绩效监控开展率、绩效评价覆盖率、评价结果应用率5项三级指标;资产管理设置资产管理制度健全性、资产管理规范性2项三级指标;财务管理设置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性、会计核算规范性、资金使用合规性3项三级指标,所有指标均设置为维持性指标。
在履职效能方面,高校应以党建引领为抓手,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文化传承等主责主业设置指标。其中,党建引领设置生均思政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生均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教师党员人均党建经费、生均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专项经费等4项三级指标;人才培养从在校生规模、学生毕业就业升学、学位授予、教学平台、教学项目、教学成果、专业课程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学生竞赛获奖等设置20个三级指标;科学研究从新增科研机构、科研创新团队、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奖、论文、著作、发明专利等设置8个三级指标;学科建设设置高水平学科建设和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2个三级指标;文化传承围绕社科研究设置新增国家级/省级社科研究平台、新增国家级/省级社科研究(获奖)成果等3个三级指标。
在社会效应方面,高校应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着手设置指标。其中,经济效益从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经费到账和接受社会捐赠角度设置3个三级指标;社会效益从校企合作、科技成果孵化、毕业生留鄂率、学校排名等角度设置6个三级指标。
在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高校应从师资建设和条件保障着手设置指标。其中,师资建设从生师比、博士教师占比、高级职称教师占比、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等角度设置4个三级指标;条件保障从日常教学、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图书资源购置等角度设置6个三级指标。
在服务对象满意度方面,高校应从学生满意度、服务和协作单位满意度、上级单位满意度着手设置指标。其中,学生满意度设置应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应届本科毕业生对目前工作总体满意度等3个三级指标;服务和协作单位满意度设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服务和协作单位对学校的满意度2个三级指标;上级单位满意度设置获上级主管部门表彰人次、学校在系统内绩效排名或评级2个三级指标。
5结束语
高校探索构建部门整体绩效指标体系,设置运行成本、管理效率、履职效能、社会效应、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对象满意度等6个一级指标,并继续往下链接具有部门共性和行业特点的21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共设置90个指标。其中,高校设置维持性指标54个、提升型指标18个、创新型指标18个,指标权重占比按60%、20%、20%设置,基本覆盖了高校职能职责的各个方面。高校通过绩效指标分级赋予绩效指标更新、更丰富的内涵,展示了高校高质量办学、可持续发展的全貌,实现了高校部门整体绩效指标从表象到实质内涵的升华。
主要参考文献
[1]苏晓军.关于部门整体绩效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以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为例[J].财政监督,2023(15):45-48.
[2]张娟娟,魏利平,胡冰,等.高校整体绩效管理的实施路径探析: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J].会计之友,2023(4):95-101.
[3]石中英.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内涵和实践路径[J].人民教育,2022(12):24-28.
[4]廖学东,熊亚芬.湖北省部门整体绩效评价探索与思考[J].财政监督,2021(24):90-93.
[5]吴军.湖北省省直部门整体绩效评价试点和探索:以湖北省地震局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13):29-31,28.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