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我国跨境物流业务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当前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显著。在此背景下,为了深化湖南省对“一带一路”的参与,省内高校亟需培养一批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文中总结了有关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共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围绕“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三方面提出了建议,为相关人才的培养模式带来新思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培养模式
1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大高校陆续设立物流管理专业,标志着我国迈向现代化物流人才培养行列。2013年,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跨境物流正式成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跨国贸易的重要基础,并对相关人才的能力要求逐渐提高,这对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体量不断升级,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短缺的问题也愈发凸显。在此情况下,为了提高湖南省对“一带一路”的参与度,亟需省内高校积极探索服务于“一带一路”政策的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于“一带一路”政策的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指的是“综合素养扎实+实践技能过硬+跨文化交流顺畅+价值观正确”的物流类专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即具备良好的物流领域全球胜任力,以促进跨国贸易的深度合作。而这需要政府、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与社会企业各方共同参与推进。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研读与筛选,发现以培养“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总结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物流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与共性问题:国内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与“一带一路”实际需求不适配,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跨学科交叉不足,具备国际化视野与“双师型”的师资不足,与沿线国家合作办学有待加强等。此外,各类高校为了使毕业生尽快融入职场,主要以培养初级且面向国内市场的物流人才为主导,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经验明显不足,加剧了当前物流领域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储备短缺的现状。对此,本文围绕“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提出具体建议,为湖南省内高校培养服务于“一带一路”政策的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与借鉴,论文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2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共性问题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然而在与沿线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的缺乏,导致经贸的细节处理与效率等都受到严重制约。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不同时期,与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关的固有共性问题始终存在,在不同学者的文献中也都有所体现。因此,本文在综述过程中不再赘述,仅对不同质的问题进行说明,具体表现为:杨华龙等指出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存在各层次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针对性、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设置不科学等问题[1]。王伟鑫等则指出,已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一带一路”背景下对物流人才“复合型、复语型、国际化”的现实需求相脱离,不符合企业实际生产需要[2]。徐姗,薛洁表示我国留学生的目的国主要为英美等国家,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语言、文化等背景有所掌握的人才数量仍处于较低水平[3]。余文认为我国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仍不成熟,教学方式传统,教师缺乏一线实践经验以致于无法对学生进行深入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弱[4]。宁泽逵等还指出当前高层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表现出跨学科交叉力度不强、实践教学依然薄弱、缺乏全球胜任力培养体系[5]。
针对上述长久以来的共性问题,不同学者也提出了积极的改革建议,具体如下:杨华龙等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校企“3+1”定向联动培养模式,以期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的综合素质人才[1]。沈鹏熠认为高校需要探索“小语种+X”即外语类人才复合型培养的模式,采用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培养与项目建设相结合等方法[6]。张孝静,宋子瑛阐述了通过与职业学校进行“3+4”贯通培养,融入“讲座+企业参观学习+以赛促学”的多位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成功案例[7]。陈金亮,姜峰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通过搭建企业管理人员进课堂等“四个课堂”,全方位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8]。Yang He等提出关于物流工程教育的转型,强调增加智慧物流案例分析、项目设计以及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内容,加大教学投入和保障力度[9]。Xiaoxia Han通过构建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得出了影响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因素,为物流管理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提供了方向[10]。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高校在培养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物流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由于人力资源缺乏、物质投入不足以及市场多变等因素,导致长久以来的固有问题难以逐一落实解决。具体问题可总结为:培养目标泛化,与“一带一路”建设要求和企业实际生产需要不匹配;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更新滞后;缺乏跨文化教学,“外语+专业知识”为代表的跨学科交叉不足,缺乏物流领域全球胜任力的培训体系;缺乏拥有国际视野的教师与“双师型”教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办学有待加强。而关于解决这些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普遍认可的培养模式与建议包括:政校企合作(包括现场参观教学、实践实习与“订单式”定向培养等);打造教学反馈体系,优化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以赛促学,促进学历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增设“小语种+专业课”的跨学科交叉培养;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参与国际培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资源共享。
3服务于“一带一路”政策的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建议3.1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湖南省高校作为国家和省内人才培养高地,为了提高湖南省在“一带一路”跨国贸易中的参与度,应主动对接“一带一路”的建设要求,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从战略性与先导性出发,以学生为中心确定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首先,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物流类专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需要掌握理、工、文、商、法等多学科知识素养与专业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至少掌握一门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宗教背景,拥有正确的社会文化与商业价值观。即具备良好的物流领域全球胜任力,以促进跨国贸易的深度合作。其次,在培养模式上,必须由政府、高校、行业协会与企业协同改进并深化传统的校企合作,引进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双师型”师资人才,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办学以及教学资源共享,打通线上线下多场景教学,推进以竞赛、讲座和职业培训为抓手的多维教学模式。最后,在课程体系上,专业课要调整理论与实践的设置,包括内容与占比等方面,同时将小语种教学贯穿整个培养周期,另外开设跨文化课程以及与相关职业资格认证相关联的课程。即打造“理论实践+外语文化+从业资格”的课程体系。综上,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要从为国家和区域发展培养人才的战略层面出发,构建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模式并打造课程体系,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物流产业提供人才加持。在该体系下培养出的人才可以反作用于“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业务改革与发展,同时有利于湖南省相关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贸易中的参与,起到引领性作用。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框架图如图2所示。
3.2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3.2.1理论课程设置
由于“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国贸易具有物流业务复杂化、贸易规则多样化、语言和文化多元化等特征,因此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课程应注重各环节管理运营方法、国际贸易规则以及语言文化等相关知识,并由具备一线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引领,以此培养学生能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与研究,且具备良好的外语表达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样的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更能适应“一带一路”建设与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服务于“一带一路”政策的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论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板块。
①物流类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物流类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运输、仓储、采购等物流基本职能以及相关软件和计算机系统的运用,使他们能够熟知物流业务的管理方法和操作流程,并能进行基础性的计划与组织实施。在理论课程讲授过程中,要做到及时更新理论知识,同时结合真实案例与系统仿真,让学生参与分析讨论,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②国际物流核心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国际物流职业技能,将核心课程与职业资格认证相关知识紧密关联,为学生以后到跨国企业实习和工作做准备。例如,开设国际货代与通关、国际物流学、国际物流商事法等课程。使学生对代理报关、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国际贸易规则与法规等业务领域的核心知识有所掌握。在实际教学中融入相关的国际物流行业共识、项目与案例分析,以提升学生专业核心知识储备,使其在工作场景中能对任务做出迅速反应与创新。同时为了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核心课程要做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时效性。
③国际交流和素质拓展课程。以实用性的商务外语(英语+小语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与法律这些课程为主,辅以国际物流行业最新动态变化的交流活动,如学生互访、国际研讨会、论坛讲座等。旨在令学生在英语基础上至少掌握一种“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语言,了解贸易国当地法律法规、风土人情以及行业状况。学校可以利用校内资源或与沿线国家的高校合作,通过线上与线下并行的方式增设跨文化课程,充分调动校内留学生资源,让学生有机会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尤其是将语言教学贯穿整个培养周期,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并拓宽全球化视野,进而提升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优势。
3.2.2实践课程设置
物流类专业的本质是服务型、技术型与应用型有机融合的专业门类,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所以提高实践课程占比、更新实践课程内容极具现实意义。实践课程的设置必须以“一带一路”建设和相关企业工作要求为导向,由政府、高校、行业协会与企业多方共同参与打造,深化改革过往流于表面的实践形式,严格落实师生共同参与课上案例分析研讨与仿真应用、课外融入企业参与作业。因此,实践课程设置可以具体分为以下两大方面。
①校内实践。首先,可以引入案例教学。高校可以配备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导师或者聘请有国际物流经验的工作人员作为“客座教师”,将鲜活的案例与丰富的经验带进课堂,让师生针对具体案例进行探讨总结,以强化学习。其次,通过以赛促学、以项目促学和以职业资格认证促学,让学生参与到各类竞赛、项目以及从业资格培训当中,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自发学习。最后,需要高校购置先进设备供学生进行实操,将物流专业知识与系统仿真技术、计算机智能应用相结合,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
②校外实践。政府与行业协会要利用各自优势,为高校与国际物流相关企业的合作牵线搭桥,为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国际物流实习基地,让学生带着所学的知识和问题亲身参与到跨国物流企业或跨国贸易企业的实际工作中,了解各项国际物流业务的运作方式,对当下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物流管理领域的应用有所了解,提高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综合上述,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建议,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框架图如图3所示。
3.3服务于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师资团队建设
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国际化教育背景之下,因此拥有国际化视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基础和关键。“一带一路”背景下,为提升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3.3.1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高校应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物流师资人才加入到培养团队当中,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合作交流,尤其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派遣本校教师出国进修、访学或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培养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强化教师国际物流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进而反作用于学生培养。
3.3.2加强国际物流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积极推动教师深入国际物流或国际贸易类型企业,参与到跨国企业实际项目工作当中,积累一线实践经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提升教师的国际物流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国际物流行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并将这些经验融入教学内容中,从而打造一支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全面且更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适应“一带一路”国际贸易和物流业务的多样化需求,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和竞争力。
3.3.3建立激励机制
政府职能部门与高校应出台相关激励政策,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走进企业,通过产教融合来带动人才培养工作,调动教师持续专业发展和教学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物流课程建设和跨境物流教材编写,将符合时代特征且具有高度可行性的实践经验写进书本当中,从而做到“教材好、教学才好”。要重点对取得显著成效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有效推动教师队伍适应国际物流领域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做到与时俱进、持续发展,为“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4结论
湖南省作为国内重要的内陆经济发展区域,地处“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为加强湖南省对“一带一路”的参与,培养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是大势所趋。面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内高校在相关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师资组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各大高校进行了积极探索与改革。究其本质,必须要在战略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明确且有针对性的培养体系,协同政府、国内外院校、行业协会以及社会企业促进人才培养。在指导层面,要明确人才培养是为了引领产业发展这一根本任务,对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改革培养理念与课程体系。在基础层面,要明确物流类专业是服务型、技术型与应用型的有机结合体,严格落实理论与实践教学、学科交叉、跨文化交流,引进专业师资,积极推行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在这一漫长过程中,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跨文化交流畅通与思想价值观正确的国际物流创新型人才,助力区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华龙,滕川川,徐奇.基于校企“3+1”定向培养的物流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航海教育研究,2015,32(01):33-36.
[2]王伟鑫,葛显龙,许劲.“一带一路”倡议下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4):251-252.
[3]徐姗,薛洁.“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模式与路径[J].高教论坛,2019(10):66-70.
[4]余文.“一带一路”背景下物流创新人才培养探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41(10):189-190.
[5]宁泽逵,刘梦琼,张文静.“一带一路”高层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基于跨国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3(01):110-126+143.
[6]沈鹏熠.“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31):32-36.
[7]张孝静,宋子瑛.数字经济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青岛理工大学(临沂)为例[J].商业经济,2021(07):107-109.
[8]陈金亮,姜峰.基于商学大类招生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供应链管理,2021,2(10):70-78.
[9]Yang He,Weihua Liu,Xiaoran Shi,et al.Teaching system trans-formation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maj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mart economy:An empirical study from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23,26(9):1217-1240.
[10]Xiaoxia Han.The training mode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J].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2022,5(4):67-75.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