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学 » 正文

  [摘要]在新能源建设项目安全管理中,作业人员一直是不稳定的安全风险因素。文章结合当前新能源发电企业在项目工程建设期安全管理的现实需求,以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为导向,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新能源建设项目作业人员安全素质评估模型,切实助力项目现场及时堵塞作业人员管理漏洞,实现规范作业人员入场流程、提高作业人员安全素质的目标,为新能源建设项目作业人员开展安全风险管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新能源建设;作业人员;网格化管理;安全素质;评估模型

  0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新能源建设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工程建设行业自身的性质特点、工作环境、建筑施工人员素质偏低、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种种问题,新能源建设领域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成为困扰业界的一大难题。研究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90%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90%的受害者是一线操作工人。因此,对于新能源发电企业来说,要有效防止工程安全事故发生,必须提升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从根源上控制作业人员违规作业安全风险。然而,当前企业安全监管部门很难实时掌握各工程项目作业人员在场数量、用工年龄、入场安全培训、人员违章等情况,导致安全监管工作效率低、针对性弱、时效性差。

  1作业人员安全素质评估研究背景

  为了评估工程建设项目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众多学者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周鹏[1]等设计了从业人员能力评估系统;冯云晓[2]等建立了事故应急准备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刘玉[3]等构建了电力企业作业人员安全能力评价体系;兰国辉[4]等建立了测量平台进行实时动态预警,实现作业人员安全预警。

  上述文献为本文关于新能源建设项目作业人员安全素质评估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然而,关于新能源建设项目现场作业人员安全素质的评估指标未考虑新能源建设项目作业人员的属性及特点,评估指标的权重比与评估判断标准的量化程度较为模糊。本文基于新能源建设项目的应用场景,从作业人员安全素质与人员安全知识技能、人员违章行为的关联出发,通过分析作业人员证件资格、用工年龄、入场安全培训、违章行为等多个评估指标,建立作业人员安全素质评估模型,结合施工区域网格化管理的理念,最终实现作业人员安全素质的量化评估及动态预警。
 

 
  2作业人员安全素质评估模型构建

  作业人员安全素质评估模型的构建首先要确定评估模型的评估指标;其次,确定各指标的扣分规则和指标的权重,并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获取施工作业人员的各项指标数据;再次,通过系统内置的计算公式得出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得分;最后,按照安全素质得分分级展示的原则,对作业人员的人员二维码进行颜色的可视化展示,具体表现为优秀(绿码)、良好(黄码)、合格(橙码)、较差(红码)[5]。

  2.1确定评估指标

  对于作业人员安全素质的评估需要考虑作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愿等因素,本研究采用现场调研与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作业人员安全素质评估模型的评估指标,指标包含人员证件资格、用工年龄、入场安全培训、违章行为4个方面。证件资格主要包括特种作业操作证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用工年龄需要遵循最低年龄限制和最高年龄限制;入场安全培训指新员工或临时工进入工作场所开始工作之前接受的一种安全培训;违章行为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违反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规程的行为。

  2.2制定评估标准

  要结合公司关于作业人员的管理制度及办法,针对每个评估指标,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明确评估的具体要求和评分方法。由于对于人员违章行为的考核较为细微,可将违章行为的扣分规则按照违章级别、违章类型、违章性质等维度进一步细化。本研究将人员证件资格、用工年龄、入场安全培训、违章行为这4个评估指标的初始值均设置为100分,权重分别设置为0.2、0.2、0.2、0.4。作业人员安全素质得分为4个评估指标得分的加权得分相加后的分数值。

  第一,证件资格的评分标准主要考虑证件有效性,确保证件在有效期内。对于未持有相关证件或证件未在有效期内的情况扣100分,对于证件在有效期内的情况不扣分。

  第二,用工年龄的评分标准主要考虑用工年龄是否符合要求,确保用工年龄满足最低年龄限制和最高年龄限制。对于用工年龄低于最低年龄限制或高于最高年龄限制的情况扣100分,对于用工年龄满足最低年龄限制和最高年龄限制的情况不扣分。

  第三,入场安全培训的评分标准主要考虑作业人员是否经过入场三级安全教育,确保作业人员接受过厂级安全教育(公司级)、车间级安全教育(部门级)和岗位(班组级)安全教育。对于未进行入场三级安全教育培训的情况扣100分,对于入场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记录不完整的情况扣20分,对于入场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学时不达标的情况扣20分,对于入场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内容不符合要求的情况扣20分,对于入场三级安全教育培训符合要求的情况不扣分。
 

 
  第四,违章行为的评分标准主要考虑违章类型和性质。按照违章性质、情节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将违章行为分为严重违章和一般违章,其中,严重违章主要指易造成领导失察、责任悬空、风险失控、酿成安全事故的管理、行为及装置类等违章,并按照严重程度由高至低分为Ⅰ类严重违章、Ⅱ类严重违章和Ⅲ类严重违章;一般违章是指达不到严重违章标准且违反安全工作规程规定的其他违章情形。对于存在违章行为的作业人员,按照Ⅰ类严重违章12分/项、Ⅱ类严重违章6分/项、Ⅲ类严重违章4分/项和一般违章2分/项的标准对作业人员进行扣分,同一作业现场涉及多起违章,应按违章事项进行分别扣分累计。

  2.3收集评估数据

  通过信息化手段收集施工作业人员的人员证件资格、用工年龄、入场安全培训、违章行为等方面的数据。作业人员进入项目现场前,需要进行入场信息登记,包括人员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证件信息、入场教育培训情况等;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各单位基于信息化系统开展“违章排查”工作,通过安全监督检查(远程、现场等)、“四不两直”安全督查、安全巡查等方式,分层分级查处各类违章行为。对发现的违章应填写“违章整改通知单”,明确违章行为、违反条款、责任单位及人员等情况,并经审核后下发(一般应通过系统移动端下发)至相关责任单位,严肃督促整改;对现场不能立查立改的,需要在违章整改通知单内注明具体的整改要求和反馈时限。

  2.4评估数据处理

  通过对收集到的评估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每个评估指标的得分,并综合考虑各指标的权重,得出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得分。

  作业人员安全素质量化评估模型如下:

  D=P1α1+P2α2+P3α3+P4α4(1)

  式(1)中,D为作业人员安全素质量化分值;P1为证件资格指标得分;α1为证件资格指标权重,设置为0.2;P2为用工年龄指标得分;α2为用工年龄指标权重,设置为0.2;P3为入场安全培训指标得分;α3为入场安全培训指标权重,设置为0.2;P4为违章行为指标得分;α4为违章行为指标权重,设置为0.4。

  2.5评估结果输出

  根据作业人员安全素质评估量化结果,可将作业人员安全素质分为四级,从高到低分别对应优秀、良好、合格、较差,将评估结果以可视化方式输出,具体可表现为作业人员二维码颜色的动态变化(优秀、良好、合格、较差分别对应绿码、黄码、橙码、红码),便于管理人员直观地了解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状况。

  2.6预警体系构建

  结合现场施工实际,将施工现场的最小管理单元划分为一个独立的网格。网格划分应充分考虑网格范围大小和网格内作业内容的复杂程度,特别注意要对网格进行动态管理,将新开工作面、复工工作面、工序转换工作面等作业部位及时纳入网格化管理,确保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对于每个作业面分别设置网格责任人、网格监理员、网格监督员,构建项目现场安全风险三级预警体系。

  一是设置网格责任人。施工单位是网格化管理的责任主体,应为每个网格设置一名网格责任人。网格责任人一般按照管理关系、管理层级,由施工单位在生产体系中择优选取。网格责任人是施工现场“领头羊”,与网格内的作业人员共同工作,随时在现场,具备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熟悉设计图纸、施工方案和质量安全管控要点,有较强的责任心,也有预知、判断和排查隐患的基本能力。

  二是设置网格监理员。监理单位应融入网格化管理,为每个网格明确一名监理工程师或监理员,担任网格监理员。网格监理员应具备与网格内的施工活动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熟悉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有较强的责任心,同时具有一定的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能力。

  三是设置网格监督员。项目公司应融入网格化管理,为每个网格设置一名项目管理人员(可兼任),担任网格监督员。网格监督员负责对网格内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行为进行检查监督。

  2.7预警信息发布

  当项目现场作业网格获取在场的作业人员到场信息时会自动关联其安全素质评估得分,系统将根据该网格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评估得分情况自动生成预警信息。对于存在橙码的作业人员,系统将预警信息推送至网格责任人;对于存在黄码的作业人员,系统将预警信息推送至网格责任人及网格监理员;对于存在红码的作业人员,系统将预警信息推送至网格责任人、网格监理员及网格监督员,实现按照人因安全风险分层分级的预警模式。预警信息支持手机移动端推送、短信推送等多种方式,通过预警发布,提醒管理人员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安全风险。

  3具体应用案例

  本文的作业人员安全素质评估模型已经成功应用于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能源)、湖北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能源)下属的新能源建设项目。其中,三峡能源应用项目为35个,湖北能源应用项目为13个。三峡能源实时动态管控的作业人员为4 615人,其中,绿码1 190人、黄码831人、橙码236人、红码0人;湖北能源实时动态管控的作业人员为2 257人,其中,绿码1 190人、黄码831人、橙码236人、红码0人。通过该评估模型实现对项目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进行分级管控,突出了人因安全风险的管控重点。按照“分单位、分部位、全覆盖”原则将新能源建设项目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设置网格责任人、网格监理员和网格监督员,明确他们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建立信息反馈和奖惩机制。将现场作业人员管控责任按照网格维度指定到具体的网格责任人、网格监理员和网格监督员,对网格实行扁平化、垂直化管理,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强化源头治理,督促施工单位和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主动履职尽责,着力解决管理链条长、层次多、效率低和主体责任不落实、管理逐级弱化等问题,为实现严控项目现场人员风险的目标提供基础保障。

  4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新能源建设项目作业人员安全素质评估模型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实现了对施工作业人员安全素质的全面、客观评估,为施工作业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未来会进一步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优化评估方法,提高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为施工作业安全管理提供更加科学、有力的支持。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安全技能;二是建立健全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确保施工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性;三是针对不同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安全管理措施,提高施工作业的安全水平;四是完善安全生产网格化管控模式,形成基于现场作业面安全监管的立体网格。

  主要参考文献

  [1]周鹏,张秀,陈萌萌.从业人员安全能力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验[J].林业劳动安全,2014(3):43-48.

  [2]冯云晓,李健,江田汉,等.基于“情景—任务—能力”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准备能力评估:以S市某港口为例[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5):5-11.

  [3]刘玉.电力企业作业人员安全能力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7.

  [4]兰国辉,陈亚树,朱艳娜,等.复杂环境下矿工安全行为能力动态预警研究[J].煤矿安全,2016(7):254-256.

  [5]童国庆.电力作业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24.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