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盆底肌康复训练对自然分娩产妇产后盆底肌肌力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84例自然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2)和康复组(n=42)。对照组给予产后常规护理以及常规盆底肌康复训练,康复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盆底肌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均干预12周后,评估盆底肌肌力的改善效果。结果康复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盆底肌电压、盆底肌功能评分显著提高,且康复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夜尿频次均显著降低,且康复组夜尿频次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盆底肌肌力均显著改善,且康复组盆底肌肌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电刺激盆底肌治疗的康复训练对自然分娩产妇产后盆底肌肌力有显著改善作用,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盆底肌康复训练;自然分娩产妇;盆底肌肌力
0引言
妊娠与分娩是盆底肌功能受损的主要影响因素,盆底肌功能受损与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以及性功能障碍等密切相关,会对产妇生活以及心理质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导致产后抑郁的发生[1]。目前,各国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均建议对分娩后产妇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盆底肌康复训练是指医护人员指导患者通过有意识地收缩和舒张训练盆底肌肉来恢复盆底肌功能,包括常规盆底肌康复训练、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疗法等,其中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疗法可以迅速、高效地刺激肌肉,效果明显[2]。本研究旨在探讨采用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电刺激盆底肌治疗的盆底肌康复训练对自然分娩产妇盆底肌力量的改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84例自然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2)和康复组(n=42)。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纳入标准:①足月单胎妊娠;②符合自然分娩适应症;③依从性良好,未合并妊娠期并发症;④临床资料完整;⑤产妇及家属均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传染病者;②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者;③合并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④对本研究使用研究方法不耐受者。
本研究获得了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产后常规护理以及常规盆底肌康复训练。
(1)产后常规护理包括知识宣教、尿潴留护理方法的指导、疏导心理状态等。
(2)常规盆底康复训练是指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产妇掌握有效、正确的盆底肌收缩方式,避免错误收缩臀肌或腹肌,使用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肉收缩锻炼,25min/次,1次/d,配合提肛练习,引导患者收缩会阴和肛门并保持收缩状态3~6s,然后放松3~6s。
1.2.2康复组
康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治疗和电刺激盆底肌肌力的康复训练。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盆底肌康复训练:将电极置于患者阴道内,通过电极刺激提高尿道闭合压力以及膀胱逼尿肌稳定性,探头频率设置为10~80Hz,脉冲宽度为30~730μs。根据患者的耐受性调整电流,使患者能够自主感觉到盆底肌肉收缩,在电流刺激的过程中进行模拟环境操作,观察会阴、腹部肌肉收缩的生物反馈情况,25min/次,2次/周。
所有患者均干预12周后,评估盆底肌肌力的改善效果,由专业护理人员对产妇盆底肌肌力进行评估。
1.3观察指标
(1)记录并比较两组盆底肌电压、夜尿频次变化情况:采用PHENIX-USB2评分量表对患者盆底肌功能进行评分,将患者盆底肌功能分为6个等级,分别记以0~5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盆底肌功能越好。
(2)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盆底肌力的变化。以肌肉收缩时间为评价标准,分为6个水平。0级:无肌肉收缩;I级:收缩时间小于1s的盆底肌震颤;Ⅱ级:盆底肌收缩不完全,收缩时间1~2s;Ⅲ级:盆底肌肉完全收缩但无法抵抗阻力,收缩时间2~3s;Ⅳ级:盆底肌肉的完全收缩及其抵抗小阻力的能力,收缩时间3~4s;V级:盆底肌肉充分收缩,能够持续抵抗阻力,收缩时间大于4s。级数越高,盆底肌肉力量越强。
(3)效果评估标准:根据产后妇女盆底肌肌力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盆底肌肌力提高超过3级认定为显效;将盆底肌肌力提高1~3级认定为有效;盆底肌肌力没有改善,甚至恶化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4)随访6个月并记录产妇并发症发生情况,计算总发生率,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性功能障碍、盆底功能障碍、尿失禁等。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盆底肌电压、夜尿频次、盆底肌功能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盆底肌电压度数、夜尿频次次数和盆底肌功能评分分数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盆底肌电压和盆底肌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康复组底肌电压和盆底肌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夜尿频次次数均明显减少,康复组夜尿量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2两组盆底肌力变化比较
干预前,两组盆底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盆底肌肌力均显著改善,且康复组盆底肌肌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3两组盆底肌肌力改善效果比较
康复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2.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康复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3讨论
盆底肌在女性生理结构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产妇分娩后盆底肌功能损伤会导致漏尿、性功能障碍、盆腔器官脱垂、盆底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生产过程中,胎儿过大、羊水过多、产程过长等都会增加盆底肌的压力;妊娠期间,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失调,机体为了适应分娩也会导致产妇盆底神经肌肉纤维扩张,肌张力下降[3]。盆底肌功能受损可以通过手术和保守治疗来控制,症状显著或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均可接受手术治疗。大多数情况下,手术修复可改善盆底肌功能受损的相关症状和患者生活质量,但手术通常会增加并发症、复发和再手术的风险。保守治疗包括常规盆底肌锻炼和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疗法。有研究显示,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在盆腔器官脱垂方面得到显著改善,在预防和治疗尿失禁和生活质量方面也得到显著改善[4]。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盆底肌肌力均显著改善,且康复组优于对照组,此外康复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疗法对自然分娩产妇盆底肌肌力改善效果明显,与梁进锦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康复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的方案并不会增加分娩并发生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后两组盆底肌电压、盆底肌功能评分均显著提高,夜尿频次均显著降低,且康复组盆底肌肌力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尿频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了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对自然分娩产妇盆底肌肌力具有改善效果。原因是,盆底肌肌力提高可增强肌肉收缩力,升高盆底肌电压可确保膀胱逼尿肌功能稳定,夜尿频次就会降低,可以改善盆底肌功能,从而显著提高盆底肌功能评分,与徐运茹[6]的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电刺激盆底肌治疗的盆底肌康复训练对自然分娩产妇产后盆底肌肌力有显著改善作用,且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王佳,姚婷婷,周倩,等.针灸联合Kegel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肌力、尿失禁次数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1,33(11):101-104.
[2]李丽.盆底康复训练对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作用分析[J].智慧健康,2020,6(14):65-67.
[3]刘燕,顾建全,孙溪溪.限制性会阴侧切对初产妇产后6~8周性功能、盆底功能及盆底肌肌力的影响[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8,10(12):82-84.
[4]周娟,沈兰兰,王君.盆底修复重建手术联合电刺激对中重度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盆底肌力、肌电和尿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性科学,2021,30(11):103-107.
[5]梁进锦,许秀兰,陈嘉好,等.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6):143-144,156.
[6]徐运茹.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结合盆底肌训练对产后盆底肌电值、组织状态及功能康复的影响[J].哈尔滨医药,2022,42(2):135-136.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