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马基雅弗利的《君主论》自出版以来就引起各方的责难和争辩,人们对于马基雅弗利及其学说的看法褒贬不一,很多人认为,他的思想无不透露着无情和邪恶的气息,更有人称马基雅弗利是“罪恶的导师”。但其政治思想揭露了当时西欧社会的深层问题,《君主论》所体现的政治学说以及马基雅弗利关于如何成为一名理想君主的思考,对当时意大利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从另一层面上,马基雅弗利《君主论》的写作方法以及部分思想观点对当今社会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马基雅弗利;《君主论》;政治思想;当代启示
尼科洛·马基雅弗利(1469-1527)是意大利佛罗伦萨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也是历史学家、军事理论家、剧作家和诗人。马基雅弗利出生在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父亲贝纳尔多是当时著名的律师,爱好古典著作的研究。在贝纳尔多的影响下,马基雅弗利儿时就已熟识拉丁文,并能够通读意大利的古典文学与史学著作。因此,良好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为其日后政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马基雅弗利政治思想的形成及《君主论》的写作背景
马基雅弗利生活在西欧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新型社会转型变革的时代,此时中世纪的黑暗阴霾烟消云散,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政治文化思想相继解放,这为马基雅弗利政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时代背景。除此之外,马基雅弗利政治思想走向成熟与其坎坷曲折的从政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在他大起大落的政治生涯中,无论是作为共和国的第二国务秘书,还是作为梅迪奇家族统治下的弗洛伦萨史官,其梦想就是意大利的统一。对于政体问题,马基亚弗利更倾向于共和制,其认为共和制是一种理想的制度。但由于当时的意大利政治腐败,宗教神学政治观念占据统治地位,缺乏建立共和制的社会基础。因此,马基亚弗利认为意大利有必要首先建立一种集权制政体,而君主制则是当时最好的选择。1512年梅迪奇家族复辟,重新掌握政权的梅迪奇家族罢免了马基雅弗利在共和国当中的职位,并随之卷入一桩冤案中。冤狱获释后的马基雅弗利带着一家来到城郊小村,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但这也使其潜心投入创作中,在此期间写下《君主论》《论李维》《战争的艺术》等代表著作。《君主论》是马基雅弗利写下准备送给当时的君主朱利亚诺,一方面马基雅弗利希望借此书改变意大利的现状,实现意大利的长治久安,另一方面他也渴望通过此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摆脱贫困的折磨,获得当政者的青睐,进而更好的宣传自己的政治学说(但最终结果却事与愿违)。在马基雅弗利死后,这本书公开发表,此后几百年时间,马基雅弗利及其《君主论》引来各方责难与非议,至今学界对其在《君主论》中所展现政治学说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二、《君主论》中马基雅弗利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弗利围绕君主国的种类而展开,从君主的主观视角出发来分析如何获得国家特别是如何保有国家,其中凝结了马基雅弗利十四年政治生涯的实践经验及毕生所学。
(一)论君主能力的重要性
在马基雅弗利看来,一位君主获得王权的方式有很多。他可以因为幸运而当政,也可以依靠卑鄙恶毒的手段而夺权,抑或是依靠身边人的帮助和拥护一跃成为君主。但是君主想要保有江山,维系自己的政治统治,最关键的还是要看君主如何发挥自身的能力更好地去运用手中的权力。“在一个全新的君主国里——那儿是新君主的时候,为了保有这个国家而遇到的困难有大有小,这是按照获得这种国家的人的能力之大小而异的。”[1]马基雅弗利认为,能力是一位君主进行政治统治的基石。一位有能力的君主甚至比幸运的君主更容易做到使国家长治久安。虽然在获得君权的过程中,只靠能力的君主,可能会格外的艰难(这样的人都是一步步通过自身的能力和实力坐上君主的位置),但是这样的君主在获得君权的过程中就已经为自己保有国家奠定了雄厚的政治基础,并且使这个国家在自己预先设定的轨道上运行。然而对于仅仅依靠幸运或他人帮助等方式获得权力的君主来说,其取得君权时轻而易举,但他不懂得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旦治国过程中遇到困难,君权就可能会丧失。关于君主能力的重要性,马基雅弗利在书中引入大量史实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其中以弗朗切斯科和博尔贾的实证最具代表性。弗朗切斯科作为一代平民,他通过自己的能力在1447年一跃成为米兰公爵。在此之前弗朗切斯科一直南征北战,也曾为多方效力,遇到种种困难,突破重重阻碍。因此,其成为米兰公爵后所面临的问题就少了很多,在位期间其治理有方,使得米兰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博尔贾是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儿子,他的父亲给予了他一切并帮助其获得君权,但由于博尔贾能力不足,最后亡国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马基雅弗利认为,在君主国中,君主的能力对国家的兴衰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论君主建立自己军队的重要性
在马基雅弗利看来,一位君主想要使自己的国家稳固,既能抵御外来侵略又能维持本国内部稳定,需要两方面条件,一是完备的法律,二是建立自己的军队。其中,君主建立自己良好的军队是重要方面。一切国家,无论是新的国家、旧的国家或者混合国,其主要的基础乃是良好的法律和良好的军队,马基雅弗利认为,如果没有良好的军队,那里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律,同时如果那里有良好的军队,那里就一定会有良好的法律。马基雅弗利指的军队,不是混合军、不是援军、更加不是雇佣军。这里的军队是以君主或国家的名义建立,由君主国的臣民、市民以及属民所组成,能够抵御外敌的强大军队。此种军队只听命于君主,且需要经过严格训练从而具备极强的作战能力。在马基雅弗利看来,雇佣军和援军这两种军队对一个国家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由雇佣兵组成的军队,他们不讲诚信和忠义,没有任何纪律,当这个国家没有任何战争,这些雇佣军就空吃军饷,当有外敌入侵,雇佣军就马上慌忙逃窜(1494年法国查理八世的入侵就印证了这一点)。而对于援军,马基雅弗利认为其是一国请求他国帮助度过当前所面临的困境而出现的军队。此种军队性质是好的,但是对于招援军来的一国来说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如果有了援军战役还是失败了,这位君主可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如果战役胜利,这些援军一定想从中牟利,甚至坐享此次战役胜利的全部果实,甚至包括这个国家。“谁不想胜利,就利用这种援军吧!”[1],马基雅弗利这样描述道。最后一种是混合军,它是由本国军队和雇佣军而组成的军队。这样的军队虽说比完全的雇佣军要好得多,但是与全部为本国军队的作战能力相差甚远。任何一个君主国如果没有自己的军队,它是不稳固的。反之,一个君主国在不利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实力带着信心防卫自己,它就不得不完全依靠侥幸了。因此,马基雅弗利认为君主需要建立自己的军队,在有战事的情况下,君主可以凭借此种军队来抗击外敌,保卫祖国;当无战事时,君主可以通过完备军事,彰显本国的军力,以威慑四方。
(三)论君主“良好”品性的重要性
马基雅弗利与其他思想家关于理想君主应该具备何种品性问题的见解是不同的,在此以往普遍认为君主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例如慷慨、慈悲为怀、和蔼可亲、诚恳等。但马基雅弗利首先强调君主的政治性,认为君主所应具有的“良好”品性都要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前提。换句话说,君主应该清楚哪些行为可以更好地保有这个国家。这就需要君主保留对国家发展有利的“善行”,避免对国家发展不利的“善行”;避免那些对国家发展不利的“恶行”,甚至保留对国家发展有利的“恶行”。马基雅弗利对于“善”与“恶”的判断并非从道德伦理的角度进行划分,其是从政治的角度,以作为君主的主观需要为标准。此观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得到印证。首先是慷慨与吝啬。马基雅弗利认为,对君主来说过分的慷慨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如果对于取得王权之前或刚刚取得王权的君主来说,适当的慷慨会使百姓更加爱戴,但一味地慷慨只会使国库变得空虚,增加国家的负担。教皇朱利奥二世的例子很好证明了这一点,他借以慷慨的之名登上了王位,但后来考虑多方面原因,慷慨之名再无显现。其次是残酷和仁慈。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但在马基雅弗利看来,仁慈是一位君主所具有的良好品性,但君主要想使臣民对自己一心一意,那就不要害怕“残酷”这个恶名。“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是安全得多的。”[1]由此,马基雅弗利做出关于人性的政治判断,其认为人天生就是自私的、追逐利益的、没有自己立场的并且是恶劣的,作为君主只靠恩义和仁慈并不能使人们死心塌地,反而人们会因为君主的残酷而心生畏惧,残酷的君主往往较仁慈的君主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地位。最后是守信问题。《君主论》中,马基雅弗利做出了狮子与狐狸的形象比喻。“狮子难保自己不落入陷阱,而狐狸则不能抵抗豺狼。”[1]马基雅弗利认为,君主需要同时具备狮子和狐狸的两种特性,既要做一个会识别陷阱的狐狸,又要做一个能震慑豺狼的狮子。当信守承诺会损害君主利益或一国利益时,守信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君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给自己找一个合理的借口,这样使自己受保于守信的品性之下。
三、《君主论》中马基雅弗利政治思想的当代启示
作为马基雅弗利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君主论》从君主的主观视域出发,对“君主如何取得君权并实现君主国的长治久安”这一论题进行充分论证。虽然书中宣扬王权至上、背信弃义,为达成君主目的不择手段的片面政治思想应予以否定和批判,但其中部分的政治思考、判断及政治观点的阐述方式对当代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一)史论结合,引入史实作为观点依据
马克思曾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2]。马基雅弗利在《君主论》中表达政治观点时大都以“人的活动”加以佐证。关于君主的能力问题,马基雅弗利通过弗朗切斯科和博尔贾的例子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证明了君主能力的重要性;关于军队问题,其通过1494年切身感受到的法国查理八世入侵意大利的事实,证明了君主建立自己军队的重要性;关于君主品性问题,马基雅弗利引入居鲁士、凯撒、亚历山大、汉尼拔、皮斯托亚等一系列的历史史实来证明君主品性的善恶不是侧重领域,重点是君主的哪些品性能够符合治理国家的需要,而后通过一系列手段整理起来加以运用。综合以上方面,虽然马基雅弗利在书中的部分政治观点存在争议,但其充分进行政治思考,引入大量史实,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并从中挖掘政治规律,进而证明其政治观点和学说的正确性,这从政治意识以及写作方法上就是一种进步。毛泽东同志早在延安时期就提出要把党在历史上的路搞清楚;邓小平同志认为,历史上的成功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3]对于当今世界之中国,我们更要做到以史为鉴,不断总结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成功实践及经验教训,并从中找出历史性规律,提高历史性警觉,如此才能更好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立足实际,基于国情进行政治判断
《君主论》作为马基雅弗利政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论述了君主国在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存在的合理性,这是一种立足实际的政治判断。如前文所述,从政治体制的角度出发,马基雅弗利更加倾向共和制。其认为鼎盛时期的罗马共和国是政治体制的先进体现。然而,共和制需要统一严密的制度以及扎实有效的民主为前提,这在当时经济残败、政治腐败、社会衰败的意大利显然无法实现。因而,马基雅弗利认为意大利要想实现由乱及治,在政治方面首先需要建立集权制国家,继而寄希望于君主的个人能力以及权术之道摆脱现状。因此,即使马基雅弗利关于如何成为一名理想君主的细节描绘出现诸多争议,但其在宏观方面立足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现实,做出符合国情的政治判断且积极寻找摆脱混乱社会状况的方法,这在现实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当前世界形势纷繁复杂,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十分光明,但同时经济、文化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随之增多,此时,我们更应立足当今中国发展的国情和实际,统筹把握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以实际行动谱写新时代乐章。
(三)重点明确,针对问题要求政治变革
《君主论》中,马基雅弗利深入西欧社会的重点问题,在国家观上强调人本思想,深刻批判了宗教与神学的政治观,这标志着西欧社会开始用“人”的眼光来考察政治和社会问题。其从历史与生活的实践出发,揭示作为典范君主所需具备的能力、情感和性格。虽然马基雅弗利对于理想君主的思考带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色彩,对于“善于恶”“慷慨与吝啬”以及“守信”等道德问题的看法也失之偏颇,但其政治学说以权力作为法的基础,使政治学真正摆脱了道德伦理的束缚。除此之外,马基雅弗利明确政治站位,针对意大利急需变革的重要方面,特别强调良好军队、法律甚至是人民的重要性。其在《君主论》写道:“深深认识人民性质的人应该是君主,而深深认识君主性质的人应该是人民。”[1]因而,马基雅弗利直面问题,反对封建主义、倡导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深层政治理念,在理论和现实方面对当时意大利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强调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对于当今社会之中国,同样需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将问题意识和系统观念贯穿始终,进而才能更好地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
参考文献:
[1][意]尼科洛·马基雅弗利.君主论[M].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24;65;80;8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0.
[4]臧安民.大力弘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J].理论导报,2021(11):16-1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