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动力,但也带来了如能源危机、资源浪费、空间拥挤、环境污染、人们精神压力增大等负面影响。在未来的城市建筑空间中如何更好地缓解、平衡这些矛盾,对建筑设计师而言是莫大的挑战,于是新建筑理念在这种新环境下应运而生。其主要是基于现代生产科技基础,以满足人们对生态生活、人文环境、绿色节能、健康环保等一系列需求而进行的建筑外观形态、使用功能和建造技术的实用及创新设计,从而达到技术、艺术、科技、环保的和谐统一。在该理念下,建筑美术专业课程如何实现人文、科技、生态三者融合的授课模式,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是现代高校建筑专业美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建筑理念的内涵
(一)创建生态节能型建筑设计理念
高速发展带来了高能耗问题,而建筑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其能源消耗量是巨大的。因此,在保障安全舒适的基础上,建造生态节能型建筑显得尤为重要。生态节能型建筑强调在保障建筑质量、功能及环境的前提下,引入更为环保节能的新材料以及高科技技术手段,综合利用各种有效的节能管理措施,合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温湿度控制,加强对光、风、水等自然能源的利用,并与环境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循环系统,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建筑的使用能耗,达到低耗节能的效果。
(二)智能一体化建筑理念
智能一体化是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多种智能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概念,智能一体化的出现将会突破建筑在地域与形态上的限制,形成由智能集成循环系统组成的建设网络。其中自动化施工能够执行高风险、重复性工作任务,降低劳动成本和人为错误风险,节约能耗,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通过智能化手段检测建筑结构和设备的工作状态,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制订最优的维护方案,延长建筑设施使用寿命;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等技术进行预测、分析和管理,能够实现对城市交通、环境、能源等方面的整体优化,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生活环境质量。
(三)人本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理念
人本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理念注重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提倡借助新材料和新科技表现传统文化精神,丰富建筑内涵,力求在满足人们情感和文化的需求中提供现代科技的便捷与舒适。因此,建筑设计师要致力于将人文、自然、科技知识融入建筑设计中,在高度、密度、绿化率以及建筑的体量、风格、空间尺度上进行系统的规划,将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与建筑整体环境如隔热、保温、照明、通风等结合起来,以打造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自然舒适、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
二、新建筑理念与建筑美术教学的联系
(一)现代建筑美学与艺术思维特征
现代建筑美学是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从审美角度研究建筑实用性、技术性、地域性、公共性等特征的学科。现代建筑美学思维是基于新建筑理念对建筑设计的新思考,其在建筑风格上充分考虑传统艺术文化形式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建筑理念,同时兼顾民族文化传承、科技智能环保等现代生活需要,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现代建筑美学与艺术思维是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只有紧密结合二者,才能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建筑艺术。
(二)新建筑理念下建筑设计与建筑美术教学的关系
1.美术教学为建筑设计提供了重要的艺术理论与技能基础
美术和建筑在审美体验、创意表达等多个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是两个相互交融的艺术领域。美术教育在探讨美术的起源、本质、形态、欣赏、创作以及风格流派等美术原理中揭示美术同社会、经济、政治、宗教、哲学等之间的关系,为建筑设计的学习奠定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从形体结构、空间透视、明暗色调、色彩构成等多方面进行大量、综合的绘画练习,能够为其进行创意表达提供有力的实践支持。
2.美术教学拓展了建筑设计的思维与创新模式
无论是在理论形态还是在哲学基础上,美术的发展都与建筑一脉相承、相互促进,因此美术教学中探讨的如美术思潮、美术批评、美术研究方法论等广义的美术理论,也为丰富建筑设计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美术教学中对色彩、线条、构图的分析和运用,丰富了建筑设计的表达手法。透视和景深技法的运用,加深了建筑空间的层次感。绘画中对肌理质感与明暗、光影的研究和实践为建筑材料纹理设计与照明效果的营造提供了创新思路,激发了建筑设计师的灵感和创意,从而推动了建筑设计的进步和发展。
3.美术教学实现了建筑与多种艺术形式的知识整合
建筑具有集艺术、科学、人文、工程于一体的独特性,在建筑专业美术教学中探讨艺术的起源、本质、形态、创作、赏析等,能够揭示艺术同社会、经济、政治、哲学、宗教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相应的跨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融会贯通的,在美术教学中对绘画、雕塑、书法、设计、传统工艺、家具、陶瓷等艺术形式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但能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更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不仅要掌握艺术、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能够从审美的角度去发现和欣赏生活中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勇于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通过广泛涉猎各种艺术形式,不断扩大知识范围,从而开阔眼界和创新思想。
三、建筑美术教学在新建筑理念影响下的改革思路
(一)高校建筑美术教学加强对新建筑理念的创新应用
新建筑理念提倡绿色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其符合时代需求,也与美术中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寄情于山水园林的审美思想一致。因此,建筑美术教学应与新建筑理念相结合,并从中找出发展和创新模式。
1.在建筑美术教学中对人文、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应用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将人文社科知识引入建筑美术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思考能力以及拓宽学生视野有很大帮助。纵观中外艺术作品,其所传达出的内容无不透露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索。在艺术作品中强化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的理解、将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建筑理念融入艺术创作实践中,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使其能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中设计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建筑形式。
2.人工智能在建筑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在建筑美术教学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更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的原理和方法,辅助艺术创作实践等。如利用生成式对抗网络(GAN)技术对图像进行修复增强和风格转换,以及生成独特的纹理图案、虚拟现实和具有高度真实感的图像,能在建筑美术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创作素材,从而使学生在艺术空间、材料质感、图像创意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借助人工智能从多个角度对物体结构比例进行精确分析、生动演示,能够为建筑美术教学提供有力的辅助支撑;利用AI技术对画面进行构图、色彩分析,有利于学生理解构图原则,增强其色彩感知力。
3.新科学技术为建筑美术教学提供无限可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建筑美术教学在新的教学辅助设备及技术材料等软硬件方面都有了更多的发展与突破。如利用3D打印技术设计和打印创意模型,辅助学生对物体结构空间形态的理解;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使学生在虚拟仿真的环境中探索艺术形态;各种艺术学习软件、数字建模软件的辅助教学,能更方便地创建和修改美术设计,为教学提供便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其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新建筑理念下建筑美术教学模式的创新
1.综合新学科领域知识助力建筑美术教学
随着跨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不同学科尤其是新学科领域如生物、材料、物理、人工智能等引入建筑美术教学中,能够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质量及科研水平,使学生在深入了解建筑美术的同时拓宽视野,增强团队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美术教学的改革创新以及建筑行业的发展。
2.利用新科技实现新型互动式学习模式
利用人机交互(HCI)模式、VR技术、AR技术等能够从课堂讨论、作品分析、小组合作、实时反馈、创意分享等多方面为建筑美术教学提供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和探索的互动式学习新方式,从而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探索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创作实践与个性化教学的新尝试
在建筑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以新建筑理念为指导,整合美术创作实践与建筑专业的独特性,全面涵盖人文、科技、环保等领域的知识。通过从建筑视角剖析美术设计作品,着重关注空间与透视、材料与质感、比例与构图、色彩与情感、创新与科技等多方面的艺术表现。同时,还要利用数据模块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深度分析,根据其不同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需求,实施个性化教学,并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建议。
创新建筑美术教学模式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通过跨学科整合、互动式学习、创作实践以及个性化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呈现出更加符合现代建筑专业学生特点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新模式。
技术的创新、市场的开放及政策的利好为人们带来更加舒适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社会动荡等问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现代建筑随时代的发展不断革新,在注重以人为本、科技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新建筑理念下,对高校建筑专业美术教学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只有在注重发展趋势和优化教育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使建筑专业美术教学更加符合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从而为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优秀建筑人才作出贡献。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