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犯罪学的核心内容始终是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要以犯罪学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就必须明白什么是犯罪、为什么犯罪和如何预防犯罪。不论是从刑法学角度还是犯罪学角度,犯罪必然具有严重的危害社会性是一个普遍的共识。但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假设,是否存在这样一种犯罪:犯罪人确实实施了犯罪行为,也确实对社会造成了危害结果,但是却因为犯罪人对犯罪行为的主观设计,导致犯罪没有被发现,或者即使被他人发现了他的犯罪行为,犯罪人却并未受到惩罚和制裁。据此假设提出一个问题:电影《误杀》中的犯罪行为是不是完美犯罪?

  影片《误杀》的片名有三重含义,分别是“误杀”的本意,二是李平“误杀”素察,三是从电影的英文名翻译,指群众是“迷途的羔羊”。以犯罪学的视角对电影《误杀》进行解读和分析,讨论“完美犯罪”的假设,或许对我们研究犯罪学和电影艺术都能有新的启发。

  从犯罪的定义看电影《误杀》

  什么是犯罪,即研究犯罪的定义。对犯罪的概念性评价可以从刑法学和犯罪学两个视角出发。从刑法学角度来看,犯罪是指“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而从犯罪学角度来看,学界对此并未形成一个明确的结论,而是基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研究角度形成了不同的犯罪定义。但有一个原则被大家普遍接受,即“犯罪学上的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故而犯罪学上的犯罪需要满足三个要件:犯罪真实发生、犯罪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达到严重程度。也就是说,只有这三个要件同时满足,才可被认定是犯罪。那么根据上述原则,对照影片中的情节,可以提出三个问题:谁能定罪?有谁犯了罪?又造成了什么样的社会危害?

  一、何人是定罪者

  由于犯罪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那么我们如何定罪呢?我们的定罪依据是法律、道德规范还是社会准则,抑或职业伦理和传统习惯。事实上,犯罪就好像一种“贴标签”的行为,换言之,就是立法者、司法者、社会舆论把某一行为定义为越轨的过程。各种社会群体创造了越轨行为,其方式是制定那些一经违反就会造成越轨的准则,并把这些准则应用于特定的人,给他贴上不受欢迎者的标签。从这种观点看,越轨不是人们所从事的某种活动的特质,而是其他人将准则及制裁施加于“触犯者”的结果。那么在影片中,谁能定罪呢?我们并不考虑法律意义上,而是影片中的现实场景。那么其实是两类人,一是代表公权力机关的警察(在此我们不考虑法院),其因为认为李维杰一家有罪,而对其实施逮捕和殴打。二是代表平民的群众,他们认为李维杰没有犯罪,因而发生了暴乱。两类群体各自的标准不同,但最终都发生了犯罪。

  二、何人构成了犯罪

  回顾影片,从犯罪学角度来看我们能够发现,如果按照“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来判断,影片中的犯罪并不只有素察被误杀这一事件,其实许多人都是犯罪者。这些行为都对社会造成了危害,这些危害是否造成了严重社会危害的程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量。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行为都属于越轨行为。当然,真正严重的犯罪行为其实有三个。
 

 
  一是在夏令营中,素察在李平的果酒中下药,将其迷晕后实施了侵犯,并进行录像。这一事件的发生是整个电影的起因,为后来的素察再次去找李平、素察被李平及其母亲阿玉“误杀”,李维杰进行设计、帮助家人脱罪等情节埋下伏笔;二是李维杰在知道素察被“误杀”后,通过蒙太奇的手法进行设计,制造了家人不在场的证据,并瞒过所有人,将素察的尸体与羊的尸体进行调换,使得警方难以发现真相。这一事件是影片的高潮,在此部分影片中几乎所有人都被卷入其中,无法脱身;三是在没有发现尸体后,群众对警察的愤怒达到高潮,发生暴乱导致许多人死伤,李维杰最终选择自首,替女儿顶罪。基于此,电影《误杀》已经不仅仅涉及一桩“误杀案”,更是一场关于情、理、法的现实争斗与斡旋。

  三、造成了何种社会危害

  第一个犯罪是素察所造成的。其通过下药迷晕李平,并对其进行侵犯。这种行为是违法的,触犯了伦理道德底线,在所有的道德判断中所呈现出的无疑是恶。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允许**行为的肆意发生,那么女性的性的尊严和自由的权利就受到了毫无人性的剥夺,无数人为之努力和奋斗的平等权也自然化为了泡影。但在现实生活中,“妇女和儿童是天生的受害者”,这一群体始终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我们必须对其进行保护。

  第二个犯罪是李维杰一家所施行的。李平将素察“误杀”,想要打**叫救护车,但却被母亲阿玉制止,两人共同将其埋在不久前去世的恩叔的墓中,此时开始出现犯罪。李维杰拨打家中的**却无人接听,立刻赶回家中,知晓了事情的经过。为了家人,他开始对犯罪事实进行隐瞒,其身份也发生转变,由受害者一方转变为参与“加害”的行动。

  从犯罪预防看电影《误杀》

  “犯罪预防”一词,从表面上看,其含义似乎不言自明,但实际上,犯罪预防的含义因具有相当灵活性而难以准确界定。“预防”本身就带有一种预先色彩,所以犯罪预防一定是一种事前手段。而要了解如何预防犯罪,就必须清楚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只有从细节入手,才能真正掌握完整的犯罪行为。只有获得完整的犯罪行为,才有可能预防犯罪的发生。本节将对电影中多次出现的“羊”的内涵进行解读,并对片中的主要角色或称为“行为人与犯罪被害人”进行人物分析,最后对影片中的细节进行分析。从羊、角色和细节三方面对影片进行梳理,串联起完整的情节,以思考如何预防犯罪。

  一、羊的意象

  对于电影而言,羊这个动物起着寓意故事结局的作用。它的出现,贯穿了影片的始终,羊在电影中反复出现,推动电影真正地走到高潮。用“羊”的隐喻使得影片更具有吸引力、更耐人寻味,同时也会激发观众的想象。导演从人与动物的共性出发,在影片中通过对羊的多次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电影中羊的意象一共出现了七次。比较重要的有三次。第一次是男主去湖边抛车,有羊群路过,男主掩埋真相的过程被羊凝视,此时的羊代表的是部分案件的知情者。第二次是警察去学校找大女儿的时候,老师正在讲“羊视力不好,很容易离群,被大型动物吃掉”。羊视力不好,唯一见证男主罪行的羊其实并没有看清过程,给男主作证的人们也并没看清事实的真相。第三次是开棺验尸,素察的尸体换成了死去的羊,代表替罪,一命抵一命,暗示着李维杰会在最终的时候承认罪行。

  二、行为人与犯罪被害人

  片中其实主要是三方势力的交锋,分别是李维杰及其家人、以拉韫为代表的公权力机关和李维杰的邻居与普通群众。这三方主体既相互对抗,又相互依靠,在主动或被动地交锋中,成为“误杀”案的参与者,最终难以脱离犯罪的深渊。行为人与犯罪被害人的角色在情节的演进中不断转换,难以分清。根本上,三方主体其实是两个阶层的对抗,以拉韫为代表的上层和以李维杰为代表的平民,都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运用各种手段,在越轨的道路上穿行,只为设计出自己眼中的真相。

  纵观全片,其实我们很难对李维杰一家进行一个善恶的明确分析。他们是否犯罪也很难进行直观的评价。人性的复杂有它的不确定性,并没有一个精准的定义。他们有自身独立的认知,会对一个事物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选择,在选择面前形成了善与恶的交织、美与丑的对立。

  公权力机关本应作为正义的化身,但在影片中却处处体现着腐败与黑暗。以拉韫为代表的警察官员,在面对案件时,并不是通过证据破案,而是伪造证据来恐吓嫌疑人,以获得口供,审理案件。在面对自己儿子素察的失踪,她完全失态,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将李维杰一家全部抓走,甚至动用私刑以获取真相,将个人的情感凌驾于法律和社会规则之上,丧失了身为公权力代表的身份,也成为“罪犯”。

  在心理因素中笔者其实已经对素察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但其实还是要从青少年这个阶段再次对其进行分析。因为素察的行为才是引起后续一系列情节的开端。青少年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在过渡阶段,这一阶段被心理学家称作“危险年龄”,容易形成“逆反人格”。其正处在最容易受外部刺激而改变行为模式的阶段,在受到强刺激后就易产生过激行为,由于受情境因素激发产生的犯罪,犯罪人对犯罪后果的预见最低,甚至可以说是毫无预见,因此这类犯罪产生的后果往往是意外的、严重的。所以素察对其犯罪行为的恶,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最终酿成了被“误杀”的惨剧。

  《误杀》的三重含义

  影片的名字是《误杀》,仔细分析,对此其实可以有三种解释,从中文角度来看,第一种解释即为“误杀”之本意,是说并非出于本心的杀人,在片中是指李平并不是想要杀死素察,而是为了打掉手机。除第一种解释外,另外两种解释更值得深思。

  一、李平“误杀”素察

  第二种是说素察其实并没有被李平失手杀死,而只是受到重击昏死过去,但在被埋在棺材后,由于氧气耗尽,窒息而死。这一解释在片中其实是有两处暗示的。第一处是在李维杰一家从警局回来后吃午饭时,他制止了小女儿安安用叉子划桌面的行为。正常情况下,小孩子的一些玩耍行为父母并不会制止,但此时李维杰却进行了制止。其实这是因为安安用叉子划桌面的行为,让李维杰想起了素察被活埋在棺材中手指疯狂抓棺材的声音。第二处是当警察把棺材打开,此时的棺材盖上满是鲜红的手指印,但死羊和死人都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必然是素察在棺材中被憋醒,惊慌失措下手指不断叩击棺材盖所产生的,这也就证明了为什么是“误杀”。
 

 
  二、乌合之众—“迷途的羔羊”

  第三重解释是从英文角度来看。电影《误杀》的英文片名是Sheep Without a Shepherd,这句英文出自《圣经》,先知米该雅说:“我看见以色列众民散在山上,如同没有牧人的羊群一般。”后来这句话就被意译为“乌合之众”或者“群龙无首”。没有牧羊人,羊会怎样呢?羊会迷路、误入狼口、被人捕捉和任人宰割。所以,“没有牧羊人的羊群”深层次的意思是“我们成了迷途的羔羊”。这其实是对平民的一种描述,他们处于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人们不知不觉被卷进一股力量中,出于各种各样欲望的驱使,变成了其中一分子,最后演变成了暴乱,成了整体失控事件。

  《误杀》这部电影暗藏许多伏笔和线索,利用交叉蒙太奇手法处理时间顺序,运用阴暗环境的渲染和画面处理的技巧展现叙事线索,用“羊”这一叙事符号连接人物与观众情感,产生共鸣,叙事的主题则表达创作者的多层意图,由亲情救赎,由个体觉醒到群体意识,由自身内心善恶到不同阶层的矛盾对立,引发深入思考。创作者在影片语义表达的过程中,进行*息传递和情感宣泄,使整部影片呈现出独特的叙事魅力。以犯罪学的视角对影片进行解读和分析,讨论“完美犯罪”的假设,或许对我们研究犯罪学和电影艺术都能有新的启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