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正文

  摘要:目的探索分析“互联网+社区安宁疗护”在社区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某社区养老中心2022年1—12月治疗的120例老年患者,采取整群分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社区疗护,60例)和观察组(“互联网+社区安宁疗护”,60例),对比分析两组疗护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社区老年患者护理中应用“互联网+社区安宁”疗护模式,可有效消除患者消极心理情绪,降低其心理压力,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其满意度,值得推荐。

  关键词:安宁疗护;养老中心;社区;人文关怀;护理管理

  0引言

  “互联网+”是指在创新2.0(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创新形态)推动下由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也是在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由互联网形态演进、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当前,我国养老机构逐渐开始应用“医养结合”的管理模式,通过为老年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来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切实处理好社区养老问题、老年疾病问题,但是此种养老模式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老龄化趋势严重、人口基数比较大;互联网+医养结合模式的服务范围较为局限[1-2]。安宁疗护模式是一种为老年患者、患者家属提供支持性、缓解性照护服务的人性化护理干预模式,通过对患者心理问题、生理问题加以疗护,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3-4]。但现阶段临床对“互联网+社区安宁疗护”应用效果的研究资料较少,为此本文探索分析了“互联网+社区安宁疗护”在社区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疗护方案的选择与完善给予一定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某社区养老中心2022年1月—2022年12月治疗的老年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整群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为66~81岁,平均为(73.33±3.45岁);受教育程度:初中以下28例、高中及大中专25例、本科及以上7例。观察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为64~83岁,平均为(73.43±3.21岁);受教育程度:初中以下31例、高中及大中专20例、本科及以上9例。两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的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伦理号为2022012512。纳入标准:①无交流障碍且日常行为活动能够自理;②糖尿病或高血压等疾病者能遵医嘱合理用药;③无精神异常;④患者、患者家属对本研究目的、内容均表示完全知情,自愿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短期内发生危急重症疾病,例如急性心衰、恶性肿瘤等;②合并认知、智力、视觉或者听觉等功能异常;③对乙醇或者药物存在严重依赖性;④中途退出、断联或者失联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社区疗护模式:护理人员给老年患者详细讲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健康知识以及可能会诱发的并发症;叮嘱患者、患者家属保持少食多餐的饮食习惯,饮食尽量少油少盐,树立良好的饮食习惯;时刻关注其疾病的发展情况,叮嘱其根据天气变化对应加减衣物,注意保暖,对其提供日常营养支持等。

  观察组则采取互联网+安宁疗护模式:

  (1)构建社区老年群体“互联网+安宁疗护”管理服务组织,对各种护理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尽量获取卫生管理部门的支持,主动接受其管控。选择社区医院、养老中心等相关护理人员担任小组成员,选取护理经验丰富、工作时间较久的人员担任小组组长,总结以往护理服务的不足,制定细致化、优质化的疗护方案,定期(1次/2周)开展学习研讨会,总结疗护工作的缺点,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与护理水平。

  (2)实施疾病症状监护与管理。躯体症状监护、控制、管理是安宁疗护工作的重要构成内容,通过安装家庭监控系统、配备移动互联网通信设备等对患者进行远程正常监督与管理。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养老中心工作人员正确使用症状管理系统和动态化躯体监测装置,并采取临床风险计算方法,结合躯体症状报告设置对应的分级预警:“绿色”表示患者具备良好的自我居家护理能力;“黄色”表示症状可能会对患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带来一定威胁,须及时为其提供预防性干预服务;“红色”表示症状严重,会威胁生活,护理人员须及时告知医生,并在半小时内辅助医生进行对症干预。

  (3)强化心理开导。护理人员通过电话、微信或者家庭随访等联系方式,与患者保持良好的交流关系,给患者讲解疾病发病机制、发病原因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同时还需告知其药物治疗效果以及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等内容。在和患者沟通环节中,尽量打消或者缓解患者对疾病、死亡的恐惧感、焦虑感,通过讲解治疗成功案例来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对其表示鼓励与支持,传播正能量,使其深刻认识到死亡、生活的含义。

  (4)强化饮食干预。叮嘱患者增加纤维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的食物的摄入量,例如新鲜蔬果等,避免过多食用甜食(如蛋糕)、辛辣刺激食物、油炸类食物等,树立健康的饮食习惯,保障每日营养元素摄取充足。

  (5)强化生活干预。尽量获取患者家属的支持与参与,使用互联网技术叮嘱家属每日检查患者口腔卫生状况,要求其每日早晚、三餐饭后均须刷牙漱口,以保障口腔的卫生与清洁。告知家属需保障患者卧室空气的流通,尽量将室内温度、湿度控制在人体适宜区间内。根据实际情况还可在卧室内摆放绿色植物,有利于使患者保持愉悦轻松的心理状态。

  1.3评判标准

  (1)干预前后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评估:在干预前、干预后28d分别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两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5]。焦虑评分:界点分数为50分;51~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及以上为重度焦虑。抑郁评分:界点分数为52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及以上为重度抑郁。

  (2)满意度评估:在干预后28d应用自行设置的满意度评估量表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量表分数为100分,85~100分为满意;75~84分为基本满意;0~74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分组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27.0进行统计与分析,采取双侧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计量数据(正态分布或者近似正态分布)采取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数据采取百分率或者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干预前后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比较


  干预后,两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显著下降,组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满意度评估

  干预后,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其创新性成果可为安宁疗护的开展提供便捷条件,如管理功能、信息储存功能、信息传递功能;对于某些因为特殊原因而无法来院诊治的患者给予面对面的诊断、治疗服务,能通过虚拟访问、远程监督控制、多元应用程序等手段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症状干预以及心理支持、生活支持等疗护服务,将患者个人基本信息、各种各样的诊疗资源等相关数据加以保存与共享,以便合理配置资源,为安宁疗护模式的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

  安宁疗护(又可称之为“临终关怀”)主要指的是对无治愈希望的患者提供专业医疗队伍的照护干预,降低其疾病痛苦感、焦虑感以及恐惧感,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6-7]。大多数老年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健康知识的了解度、认知度较低,导致其心理压力、精神压力较大,可能对临床治疗、护理服务产生强烈的抵触、抗拒等消极心理情绪,不利于提高临床疗护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和改善预后效果[8-9]。“互联网+安宁疗护”模式通过采取现代互联网技术,运用电话、微信等交流渠道,了解患者病情进展,评估其心理状态,对其实施针对性、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有利于改善其消极心理情绪[10]。本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从中可见,“互联网+社区安宁疗护”模式能够改善社区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其原因:社区老年患者希望获取家庭、社会的关心、关怀,“互联网+社区安宁疗护模式”能够在全方面、多角度了解与掌握患者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与获取其家属、朋友的支持、参与,对患者表示关心、鼓励,使其深刻感受到来自亲朋好友的关怀,有利于消除其消极心理情绪,减轻其心理压力和负担,有利于提高其依从性与配合度。本研究: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在社区老年患者护理中采取“互联网+社区安宁疗护”模式,能够显著提高老年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分析其原因:由于“互联网+社区安宁疗护”模式和放弃治疗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前者是在完全尊重患者个人生命的基础上,为其实施针对性、规范化、系统化的护理服务,对其表示安抚与鼓励,有利于消除其不良心理情绪,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死亡,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同时,此种护理模式对患者保持高度的重视、尊重以及关系,尽可能给予他们全面化、人性化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他们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综上,在社区老年患者护理中实施“互联网+社区安宁疗护”模式,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此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消除或减少其不良心理情绪,降低心理压力和负担,使其正确看待死亡,同时还可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张晓青,吕红玉,黄凯林.个性化安宁疗护对临终前老年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2,29(11):124-126.

  [2]张慧荣,姜宏宁,安海燕,等.芳香疗法在安宁疗护中对老年恶性肿瘤患者临终期生命质量的影响[J].北京医学,2021,43(4):340-343.

  [3]李静,李景,崔玉兰,等.安宁疗护对老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终末期患者负性态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2,44(8):1164-1167.

  [4]饶梦,卢玉林,杨丹,等.社区医护人员实施居家安宁疗护促进及阻碍因素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23,38(1):104-107.

  [5]李露佳,白瑞涵.全面护理方案对早期肝性脑病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的影响[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2,32(5):123-125.

  [6]杨雪敏,吕菲,樊海娃.跨文化护理服务模式在临终患者安宁疗护中的应用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22,51(12):1423-1426.

  [7]马丽,张小鑫,朱彩兰,等.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与居家照护平台在老年肿瘤患者PICC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1,37(31):127-128.

  [8]周丽娟,唐瑶,张宇,等.以意义疗法为基础的综合干预在中年晚期肺癌患者安宁疗护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1,37(31):66-168.

  [9]黄映贞.优质护理联合安宁疗护在晚期恶性肿瘤临床护理中应用探讨[J].智慧健康,2022,8(17):180-183.

  [10]刘颖颖,张艳.“互联网+”模式下O2O智慧养老服务配合中医治未病理念在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贵州医药,2023,47(3):481-48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