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伴随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然成为当下教育实践的一种常见模式。伴随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迭代演进,使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基于此,文章首先梳理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现状,然后阐述以活动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框架,接着分析以活动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最后重点提出以活动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以期为打造混合融通、教学相长的课堂生态提供参考,促进新时代高等院校混合式教学改革。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活动导向;教学活动;教学模式
1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混合式教学最早出现在国外的企业培训过程中,随后才逐渐应用到学校教育中。2007年起,混合式教学出现在理论研究的舞台上,由此逐渐系统化。近几年,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尤为迅速,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涉及多个领域。对于混合式教学最初的探索,多位研究者对其理论概念进行了归纳总结,从各自的角度探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巴纳姆(Barnum)等提出“四阶段混合教学模式”的观点[1]:第一阶段是基础,信息化时代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的传输基础主要是网络,有了线上的网络教学,但也不能舍弃线下的教学;第二阶段是对线下教学的合理安排;后两个阶段则是教学的实施方案和拓展延伸,是从多个层面对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改进[2]。特威格(Twigg)博士设计了取代模式、补充模式、完全线上模式、中央市场模式、自助餐模式共5种不同的混合教学模式[3]。根据自己对教学需求的判断,教师可合理运用这5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国内针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也有一定进展,主要集中在理念研究层面。从支持理念、构成方面来看,余胜泉等提出了自己的混合式教学观点[4]。除此之外,对于当代大数据网络背景下的教学,混合式教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与众不同的模式与方法理念都是研究关注的焦点。李克东和赵建华提出混合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并提出混合式教学存在8个环节[5]。张淑君和孔祥艳认为,混合式教学可以将多媒体与课堂相结合来提高教学效果[6]。多媒体与课堂结合的观点为教师探索混合式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教师不再拘泥于知识的形式,多样化地进行教学活动,以活动为最终导向来建立多媒体信息化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活动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也已经逐渐应用到当今教学活动中。从整体来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存在一定的研究基础,但以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仍未能得到研究者广泛的挖掘探究,也缺乏权威的成果引领后续的探索。
2以活动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框架概述
以活动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三大方面。
2.1教学分析
充分的教学分析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前提。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理念提出,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教学设计对于学生而言,重点应在于学习是否有收获和学习目标是否能完成。教师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传统教学中,教师教授的绝大部分内容为课本中的固有知识,教学评价也多由学生的考试成绩所决定,这样的教学设计起点不是学习目标,也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个人能力等。但以活动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旨在从学习目标出发,优化课程内容,将知识分层细化,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后续的教育评价环节,则可以对教学设计产生反馈和优化作用,使教师依据评价结果继续调整教学内容。
2.2多种教学模式
随着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多种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这些教学模式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多者结合成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同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先进教学设备与软件工具也给师生双方提供了便利和新的交流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头脑风暴、小组讨论、圆桌会议等方式有效利用线上资源,同时,学生的线上学习也不再是单纯的“打卡式”学习,不仅仅是收听、观看,而是带着问题去线上学习,在线提出自己的见解,将自己的观点发布到学习讨论区,教师与学生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束缚,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教学。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从而营造和谐的教育生态。
2.3混合式教与学
混合式教与学过程中,传输知识的主体是教师,接受知识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学活动均是围绕学生展开,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为了学生。混合式教与学中,在教的方面,教学方法是重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加入案例、角色等方式,逐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性,以学生为中心,把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一理念融入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中。在课程实践中,结合案例,模拟岗位实际工作过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将混合式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即课前任务准备、课中任务实施、课后任务总结,课前依托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而课中则主要在教室开展线下教学活动[7]。
3以活动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3.1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有效引导学生全面学习课程理论知识,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破学生学习的局限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基本原则[8]。线上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枷锁,学生不会因上课时间和地域因素的限制而影响学习,自主性也因此增强。
3.2系统化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需要成体系,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系明确,但因为混合式教学存在多种不同的模式,活动体系可能会不明确。以活动为最终导向设计教学活动要保障系统性、体系性,这样可保证教学活动的设计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够提供有效的指导。
学习存在延展性,体系化设计教学活动需要考虑这一点,防止因过度重视体系化,导致学习延展性受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考虑书本知识的局限性,接纳融合外界知识,在保证教学深度的同时,拓展教学的广度。
3.3支持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是从教育理念被提出后,就一直存在的,改革的目的是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水平。以活动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支持教育改革的理念,在理念基础上,以教学活动为重要内容,以教学资源为基础,合理设计与规划,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
4以活动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
4.1梳理课程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点
高校可以根据各个教育阶段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将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学科拓展3个方面,按照知识分类,梳理、筛选、提取知识点梳理,找到相关案例或情景,并将其融入教学活动中,以供学生学习参考[9]。
4.2设计学生线上学习资源库
学生线上学习的资源大致可分为4个主要模块:学习资源、课程导学、专业动态以及练习反馈。学习资源分为多种,可以是教师提供的线上课程视频,以及不同类型的与课程有关的资料,也可以是学生之间共享的多种资料和资料获取渠道,旨在鼓励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全方位、系统地学习和理解课程。课程导学、专业动态以及练习反馈则主要由教师提供。基于此,高校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为学生设计线上学习资源库,为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提供支持。
4.3做好活动的设计
(1)做好活动主题任务的设计。主题任务要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其意义在于控制和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主题的有效性在于完成课程目标与活动任务的同步性。
(2)做好活动操作序列的设计。活动操作序列设计的重要内容是完成活动主题任务,即优化设计任务中的多项目标及其完成顺序。序列设计意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享受获得知识的满足感中完成学习任务。
(3)做好活动监管规则的设计。设计中应包含对活动完成时间、质量的评价,同时包含活动中不良事件的监管要求。
(4)做好活动评价规则的设计。活动评价的指标要集中在对学生个体的评价上,包含学生参与过程中的情感、兴趣、参与程度、贡献值等,评价应更倾向于学习过程。
(5)做好活动成果输出的设计。成果输出的设计重点在于标准评价,以此评估不同形式的成果输出在教学活动中的后续指导作用。
(6)做好活动交互方式的设计。活动的交互设计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在线答疑与交流、讨论等,也可以利用新兴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交互等技术。教师是交互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也是反馈者,及时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多种问题,尽量避免学生学习无助、学习情感缺失。
(7)做好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活动中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视频、音频、图像、文本等多种形式,随着科技教育的发展,教师要使用与网络相关的新形式资源。
(8)做好活动支持的设计。在现代学习环境中,活动支持主要包括网络工具和实习环境的支持,包括语义网络工具、计算机化通信工具、超媒体工具、活动场地、教学设备以及安全保障措施等。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活动支持工具和手段。
(9)做好学习动力系统的设计。学习动力的激发和维持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其直接影响学生对活动结果的认知。因此,教师可从学习兴趣、认知水平、活动形式、奖惩标准等方面进行学习动力系统的设计。
另外,具体活动操作过程设计要点包括两个方面。①确定活动量。在设计学习活动序列时,一是避免为使活动内容丰富,而增加活动的数量和难度;二是活动量不宜过少,体系设计需要充分而完备。只有合理确定活动的数量和活动的知识点,才能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全面理解。②确定活动操作顺序。学生进入活动序列后,需要按照该顺序依次完成活动操作,而序列本身符合逻辑原则和认知规律,同时也和整体的教学活动有密切关联。活动序列存在先后的逻辑关系,并非并列的关系,不能将学习目标分成多个子任务而随意排序。因此,教师要按照学生的思维方式构建活动的操作顺序。
4结束语
不同的教育工作者对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会导致整体的教学质量难以评估,难以选出更为合理的教学模式组合,因此,不能只是单纯地把不同教学模式进行叠加。只有注重混合式教学的问题所在,才能真正发挥其在当代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另外,每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特点,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授课对象的学习情况,在扎实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通过课程活动,引导学生更加积极有效地掌握课程知识点,这样才能构建良性的教学生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BARNUM C,PARMANN W.Bringing introduction to the teacher:a blended learning model[J].T.H.E Journal,2002(2):56-64.
[2]汤晓媚.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生态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10):178-181.
[3]邹景平.美国大学混合学习的成功应用模式与实例[J].中国远程教育,2008(11):33-34.
[4]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0-56.
[5]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6]张淑君,孔祥艳.网络课程开发与混合教学模式[J].高等理科教育,2006(3):57-60.
[7]程欣.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活动设计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12):13-15.
[8]郝喆,徐连满.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辽宁大学的环境地质工程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22(6):113-115.
[9]梁莹莹.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网络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国际贸易”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190-191.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