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基于读后续写协同效应的理论依据,以2023年全国高考英语新课标I卷读后续写题为例,从挖掘故事主题、捕捉关键信息、品读两段首句等途径出发,阐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实现续写短文在主题意义、故事内容、情节发展等方面与前文的高度协同。指出教师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协同效应;高考英语;读后续写
读后续写题型将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英语理解和产出能力。读后续写题型通常提供一段350词左右的语言材料,要求考生依据所给材料及续写部分的两个段首句,创作一篇150词左右与所给定的材料有逻辑衔接、情节和结构完整的短文(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同时,要求续写短文在主题、内容、情节和语言等方面与原文保持高度协同。此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考查了学生对原文的深度解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读后续写题型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模仿与创造、学习与运用等有机结合起来,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一、协同效应的理论依据
对话是人类使用语言最基本、最自然的方式,潜藏着语言使用的机理。为探索这个机理,皮克林和加罗德(Pickering&Garrod 2004)提出互动协同模式(Interactive Alignment Model),认为人们会在交流中动态调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以使交流顺利进行。协同既发生在语言层面(语音、词汇、句法等),又体现在情境模式(situation model)层面。茨万和拉德万斯基(Zwaan&Radvansky 1998)认为,情境模式指为理解文本所构建的表征,含时间、地点、人物、因果、意图等五个核心维度。以互动协同模式为基础,王初明(2011)提出读后续写的观点和外语学习的有效路径:互动→理解→协同→产出→习得。他认为,学习者的理解能力总是超出其产出能力,因这种不平衡产生的拉平效应,是提高语言水平的潜在动因。在拉平过程中,理解与产出之间互动而催生协同效应,较弱的产出能力在与理解能力的协同中不断得到提高(王敏、王初明2014)。他同时指出,促进二语能力发展、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在于将理解和产出紧密结合,强化协同,引发拉平效应。两者结合得越紧密,促学效果就越佳(王初明2015)。读后续写是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整合在统一语境中,直接向学习者提供模仿并运用语言的机会,是促进其二语习得的一种有效方式(杜建超2018)。
“协同”是高考英语读后续写题型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下面,基于读后续写协同效应的理论依据,以2023年全国高考英语新课标I卷读后续写题为例,从协同效应的视角探究续写高度协同的短文的有效途径。
二、基于协同效应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路径
2023年全国高考英语新课标I卷的读后续写题的大致内容为:作者是一名来自巴西的中学生,英语是他的第二语言,他英语写作水平很差且不喜欢写作,但在社会学教师的鼓励下,仍决定参加写作比赛。经过反复修改,作者终于完成参赛作文,从最初的厌恶写作转变为享受写作并意外获奖。试题所给的首句分别是:我差不多都忘记比赛了,直到一天听到消息;以及颁奖结束后,我去教师办公室。续写部分两个段首语为:
Para.1:A few weeks later,I almost forgot the contest when the news came.
Para.2:I came to the teacher’s office after the award presentation.
所给材料的主题语境是“人与自我”,话题是“自我成长”。自我成长类故事通常包含“自我否定、自我怀疑、自我尝试、自我坚持、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等具体内容。这类故事的续写往往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一)挖掘故事主题,确保主题协同
主题是语篇讨论的核心议题,渗透并贯穿语篇的全部内容,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张兵2021)。主题是续写的依据和方向,也是读后续写的逻辑起点,学生对主题的挖掘和把握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续写文与原文的协同度。仔细研读2023年全国高考英语新课标I卷读后续写原文,不难发现故事主题是“挑战自我、实现自我”或“赞美教师、感恩教师”,学生要围绕这两个主题续写,不偏不离,从而达到主题协同的要求。通常,在续写文结尾可以使用议论或抒情等写作手法表达故事更深层次的主题意义,从而升华故事主题。具体而言,可以从“实现自我”和“感恩教师”两个维度升华主题。于是,进行类似“Looking back,I was aware that my efforts had finally paid off.I was sure that with passion,dedication and persistence,everyone could make their dreams come true.”等的主题升华,确保与原文主题协同。
(二)捕捉关键信息,提升内容协同
读后续写以读为辅、以写为主,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握所给材料的关键信息,从而在写的过程中做到“有迹可寻”(张兵2021)。所给材料的关键信息往往能帮助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探索其主旨大意,同时为续写短文提供思路和依据。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善于捕捉所给材料的关键信息,并找准续写短文两个段首句的关键词,然后围绕关键信息和关键词提出一些与主题相符、有逻辑关联的问题,最终创作出具有合理情节且与前文内容融洽度很高的故事。基于此,借助思维导图列出上述续写短文六要素的关键信息(见下图)。
除了记叙文六要素等关键信息外,还有一些相对隐蔽的信息,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和推理才能发现。例如,“我”选择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莱克星顿事件中瑞维尔(Revere)的马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在写作过程中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时,与故事中的马产生了共情。马长途奔袭、坚持不懈的感人精神,赋予“我”坚持下去的精神力量。于是,“我”反复检查拼写,纠正语法,努力钻研,将参赛作文修改了一遍又一遍,这正是“我”自我尝试、自我坚持、自我成长的过程。另外,让马作为作品主人公的构思,能使故事生动有趣,富有创意,这也是参赛作文获奖的重要条件。这一关键信息又一次为“我”最终获奖埋下了伏笔。因此,学生如果能在所给材料中捕捉到此伏笔提供的关键信息,那么续写的短文就不会偏离主题。总之,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所给材料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及伏笔等捕捉关键信息,能为续写短文提供内容协同上的支撑和保证。
(三)品读两段首句,助力情节协同
续写部分所给的两个段首句规划了写作思路和框架,同时指明了续写情节的发展方向。在开始写作前,仔细研读两个段首句,重视首句和段落内容之间的逻辑衔接,能推动续写情节与所给材料的协同。
1.第一段情节续写
在续写第一段的情节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语段的协同,即与本段开头语的衔接、与前文情节的呼应衔接、与续写短文第二段开头语的衔接。例如,在续写第一段情节时,依据开头语“A few weeks later,when I almost forgot the contest,there came the news.”可知,要对news的具体内容、作者得知这个消息后的情感及亲朋好友的祝贺等方面加以描写。第二段开头语实际上对第一段段尾的情节作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在续写第一段段尾内容时须考虑与第二段开头语的逻辑关联。在上述续写题中,第二段开头语“I went to teacher’s office after the award presentation”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即“‘我’的参赛作文获奖了”。这时,采用逆向思维,推测出第一段段尾应有“‘我’上台领奖并即兴发表获奖感言”等此类情节。至此,第一段的续写成功搭建了前后段的桥梁,完美实现了情节协同。
2.第二段情节续写
在续写第二段情节时,要考虑三个方面的衔接,即与本段首句的衔接、与上一段情节的衔接、与故事主题的呼应。第二段首句为结局部分情节的展开提供新场景。依据该段开头语“I went to teacher’s office after the award presentation”可知,下文新场景是“‘我’来到教师的办公室,与教师分享喜悦并表示感谢”;创作“我”与教师之间合乎逻辑的对话,实现与开头语的无缝衔接。续写第二段结尾时,可根据不同语篇的主题意义,弘扬感情的真、人性的善或奋斗的美,从而升华故事主题。
三、教学启示
读后续写需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获取所给材料的主要内容,把握所给材料的行文逻辑,抓住关键信息,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为接下来的写作找到支撑和依据。学生只有通过精准、到位地解读文本,把握关键信息和语言特点,才能有逻辑地合理续写(宋颖超2017)。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语篇知识。语篇知识是关于语篇如何构成、语篇知何表达意义,以及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如何使用语言的知识(教育部2020)。在解读文本时,学生要分析语篇中段与段的关系及语篇各部分与语篇主题之间的关系,也要理解句子内部的语法结构、句子的信息展开方式、语篇中的显性衔接和连贯手段等(教育部2020)。然而,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语篇知识,阅读时不能准确地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深层内涵,在续写时人物关系混乱、情节发展不合逻辑,主题、内容、语言等与前文不协同。因此,在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语篇知识,帮助他们充分利用语篇知识有效地获取和理解信息,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态度,从而达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目的。
读后续写的文体类型通常为类似微型小说的叙事性文章,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教师可指导学生从记叙文视角研读文本,明确记叙文的六要素,即5W1H(Who、Where、When、What、Why、How),把握记叙文的结构特征、衔接和连贯手段、语言特点等要素,理解语篇主题,抓住语篇的关键信息和关键细节,分析人物性格,梳理故事情节,领会语言风格。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故事创作中常用的叙事伏笔手法,以求前后呼应。从语篇视角深度解读故事文本,可使续写短文逻辑更加清晰,内容更加有条理,故事前后协同度更高。
读后续写作为将语言理解和产出紧密结合的高考英语新题型,已经被证明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有较好的促学、促教功能。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和探究协同效应的相关理论,不断探索可操作、可实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语篇视角精准解读文本、重视语言积累、培养读写思维品质等方面入手,积极达成续写短文与所给材料的高度协同,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引用文献
杜建超.2018.基于协同效应的读后续写教学研究和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5):42-46.
教育部.2020.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考试说明(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份试用)[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宋颖超.2017.读后续写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2):22-26.
王初明.2011.互动协同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4):297-299.
王初明.2015.读后续写何以有效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9):753-763.
王敏,王初明.2014.读后续写的协同效应[J].现代外语,(4):501-502.
张兵.2021.基于协同的读后续写文的内容创造[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学篇),(12):53-57.
Pickering&Garrod.2004.Toward a mechanistic psychology of dialogue[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27(2):169-26.
Zwaan&Radvansky.1998.Situation models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memory[J].Psychological Bulletin,123(2):162-185.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