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红色音乐是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重要途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宿迁地区的红色音乐文化活动有效地传达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于教育和发动人民群众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宿迁红色音乐文化宣传活动,对其表现形式、主要内容、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进行梳理和剖析,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党在新时代更好地开展音乐文化宣传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宿迁;红色音乐

  宿迁作为充满英雄基因和红色血脉的革命老区,是淮海和淮北两大根据地的中心区,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自1919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现今所划分的“三县两区”(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宿豫区)地域范围内,积极开展了广泛而深入,富有温度和效度的红色音乐文化宣传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深刻传达了共产主义理想与*念、革命精神,还积极弘扬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这些宣传为党的宣传工作注入地域特色,对宿迁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宿迁红色音乐文化宣传活动的表现形式

  宿迁地区承载着数个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有着丰富的红色革命遗产。宿迁的红色音乐形式主要有歌曲、小调、戏曲、歌舞等,音乐宣传活动具体主要有4种表现形式。

  (一)传唱契合时势的歌曲传播形式

  红色音乐在革命宣传活动中一直肩负反映社会状况的功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大众中都传唱着相应的与时势相关歌曲,如:为声援北京“五四运动”,宿迁进步青年开展游行,并高唱钟吾学校音乐教师秦席之谱写的歌曲:“欧和失败生死关,青齐鲁丧利权,倭奴狂喜我心酸,国民报赧颜,四万万人发冲冠,长城壮宿迁,魏胜、刘江、项羽还,重整旧河山”①。这样的宣传活动,全面反映了宿迁地方人民群众对于国家时势的敏锐感知;1938年宿迁抗日青年救国会(简称青救会)成立,青救会组织选拔青少年学生人才成立剧团,组成歌咏队,晚间利用广场演文明戏、活报剧或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当时流行的《义勇军进行曲》《流亡三部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等歌曲在青年学生、工人、市民中广为流传。青救会还经常利用街头、广场或剧团演出之际,请于化琪等其他青救会领导成员向群众作演讲,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分析战争形势,传播胜利消息,鼓舞群众情绪。②
 

 
  (二)创作应斗争需要的歌曲演唱形式

  创编具有指导意义和顺应革命需求的作品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宿迁地域红色音乐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如1937年9月,张一平编印的《抗战吼声》救亡歌曲集,传遍千家万户;抗战歌声,响遍宿迁大地。③1942年由齐仲恒作词、贺绿汀作曲创作的《淮南卫生学校校歌》广为传唱:“革命战士有牙刷,你一把,我一把,每日早晚把牙刷,牙齿刷得干干净,干干净,病魔赶它回老家!”④

  (三)编创民歌民谣作品等演出形式

  民歌的改编和民谣作品的创作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宿迁地区较为常见的红色音乐宣传形式。如1946年在沭阳马厂一带广为流传的民歌“叮叮当,叮叮当,家家打铁造钢枪。支援咱们新四军,抗日救国保家乡”⑤;《新四军的艺术摇篮》中《我们的老师贺绿汀》一文中回忆清楚记载,贺绿汀和何士德不仅亲手编写了视唱(正谱)练耳、乐理学、作曲法、和声学、对位法等一整套教材,还时常深入民间,收集民歌、民谣,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⑥

  (四)编创戏剧、快板、鼓词、歌剧等演出形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曲艺以及富有中国特色的歌剧是宣传工作中最为主流的表现形式,宿迁地区从群众团体,到学校、部队,缘于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所以广泛开展了中国传统音乐特征突出的创作和演出形式。如1943年,群众自编自演淮剧《贺新年》《王金富参军》,话剧《生产互助》《劝夫从军》,歌剧《我们钢铁的埒》,淮海戏《损碗》等⑦;沭阳边区中学成立了两个文艺宣传队,分别是东灌沐边区中学文工团和东灌沐边区中学文艺宣传队,这两个宣传队乐团道具、乐器齐全,能演大型戏剧,兼演京剧和淮海戏,曾上演《打渔杀家》《小二黑结婚》以及李一氓的剧本《九宫山》⑧。此时,宿迁的青救会还成立了“文艺宣传队”,通过花船、花车、狮舞、龙舞等传统节目,用快板、评书、小演唱等形式讴歌抗战。沭阳地区涌现的抗日音乐文艺作品还有白夜淮海戏《十里好风光》、薛吉峰大型淮海戏《大后方》、吕问桥淮海戏《十里好风光》等。

  总体上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宿迁红色音乐文化宣传活动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我党以红色音乐为纽带,进一步强化和扩展宣传工作的力度和范围,使革命宣传工作更加贴近民众,更加深入民心。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宿迁红色音乐文化宣传活动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宿迁地区的红色音乐活动主要围绕宣传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动员群众参与革命、歌颂英雄和典型人物、增强政治觉悟和阶级意识、弘扬革命文化和精神、教育和培养青少年、支持军队和前线等,主要有4方面内容。

  (一)反映人民疾苦

  真实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人民的生活状况是音乐文化宣传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如,1929年初,“旱涝又遇饥饿岁,黎民心似火油煎。官租大粮加十倍,差丁勒措赶紧完。不知领来何圣纸?情形就如鬼门关。”的歌谣广为流传⑨;1940年,有歌谣词中唱道“郎十一,妾十九,好比毛虫配莲藕。奴想从旁说句话,可恨爹妈不改口。自古道,从来女儿多薄命,嫁鸡随鸡飞,嫁狗跟狗走,哪管十一和十九,谁管毛虫和莲藕!”这样的歌谣如实记录着中国人民的悲惨生活状态,表达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表明了鲜明的民本思想。

  (二)揭示社会黑暗

  1939年,流行着“竹板打,叮当响,诸位父老听我讲:今天不说别的事,专门控诉鬼子和二黄。狗东西,实在坏,凶狠赛过恶豺狼,**烧杀又抢掠,所到之处尽三光,残暴罪行难说尽,血债要用血来偿,不把鬼子二黄消灭净,黎民百姓难安康”;1944年,贫困妇女们一面纺织,一面唱着这样的歌曲——“日本鬼子心太狠哟,我的大嫂子,新锁洋布不准进,越思越想越坑人,卖了1斗小秫秫哟,我的大嫂子,买不到2尺布,越思越想越难受,纺纱织布好哟,我的大嫂子,学会纺纱真不易,年年都能穿新袄”。歌曲真实地反映出当局和社会的黑暗,成功地唤醒了民众的政治觉醒。

  (三)宣传党的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宿迁地区抗日根据地广为传唱《抗日三字经》,这是专门为新四军小战士“量身定做”的抗日歌谣,词中唱道“人之初,性忠坚,爱国家,处自然;国不保,家不安,卫国家,务当先;昔岳母,训武穆,背刺字,精忠谱。”新四军中的“小鬼”们通过这样的《三字经》不仅提高文化知识,也提振了抗日思想;1941年,当时任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总队长兼政委的张爱萍将军在军队教唱歌曲《革命军人真荣耀》,歌词这样唱道:“军风纪,要记牢。衣服扣子扣整齐,反对不打绑腿不戴帽。提倡活泼严肃,反对松懈骄傲。要做模范战士,人人称赞都叫好。”红色音乐文化以一首首鲜活的歌谣形式,传达和宣传着不同时期党的方针政策。⑩

  (四)鼓舞发动民众

  激励民众,团结民众是红色音乐文化宣传活动最为重要内容之一,据记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流传了众多鼓舞民众的作品。如沭阳地区就有这样一首歌谣:“枪口对外,仇敌认清,有敌无我,杀、杀、杀、杀向前去,为国家、为民族,真正值得我们牺牲……”⑪;泗阳地区就有“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八路军,工农商学兵,一齐来救亡,好铁要打钉,好人要当兵,抗战必解放,不抗日活不成,要抗日真光荣”⑫;新四军小战士们曾广为传唱:“朱总司令下命令,叫我们对敌总进攻,赶快收复大城市,切断敌人水陆交通。同志们,要认清,快准备总进攻,十四年抗战胜利果,一枪一弹都要争。”类似这样的自创歌谣,在宿迁地区数不胜数,有力地彰显了宿迁军民谋求自由解放、誓死保家卫国的斗志和激情。⑬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宿迁红色音乐文化宣传活动内容生动而丰富,不仅与全国的斗争形势遥相呼应,而且充分彰显宿迁的地域特色;不仅有力地策应了革命斗争需要,而且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和政治主张。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宿迁红色音乐文化宣传活动的时代特征

  红色音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音乐,旨在宣传党的思想和革命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和集体主义意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宿迁红色音乐文化宣传活动具备以下时代特征。

  (一)彰显救国救民的赤诚爱国精神

  宿迁革命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919年,宿迁各界一万余人就举行游行示威,提倡国货,焚毁日货,反对旧礼教,演出文明戏,声援“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宿迁的优秀儿女怀着救国救民的政治抱负,或在家乡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或远渡重洋寻求真理,或投笔从戎,在党的召唤下高举革命火炬,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赴汤蹈火,英勇捐躯。抗日战争时期,宿迁地区的广大群众响应国家抗日号召,踊跃参军,成立抗日义勇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保卫家园,保卫国家。解放战争时期,宿迁地区的人民积极支援解放军,提供粮食、衣物等物资,参与战时生产,为解放事业贡献力量。这些史实在宿迁红色音乐文化宣传活动中,都得到不同程度地体现,例如:1945年,新四军拂晓剧团组织孩儿团员学一些新歌,有《延安颂》《抗大校歌》《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等。还创编《团歌》,组织红孩儿们巡回演出。歌中唱道:“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孩子剧团,我们有铁的意志,钢的心肝!用我们的歌声和戏剧,来复兴民族,铲除汉奸!保卫我中华,恢复我河山!我们天真活泼,坚定勇敢,努力工作,挺胸向前!”⑭
 

 
  (二)彰显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中共党员为首的革命青年为救国救民奔走呼号,奋斗牺牲,以自己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人肺腑、气壮山河的革命颂歌。例如:1941年,宿迁地区党的宣传队,创作了如《战斗》《轻骑队》《盐阜之歌》《模范战士赵老三》《一条心》《天快亮》《读书好》《欢迎战友歌》《爱护苏北》等歌曲,在宿迁大地广为传唱。⑮宿迁藉人艺人丁士云,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成长为党的优秀文艺战士,他创作的《大破程道口》《三岔打鬼子》《徐二哥哭妻》《二老谈天》等歌曲,不仅流传广泛,也极大地宣传了不屈不挠的英勇革命斗争精神。

  (三)彰显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

  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宿迁县委领导下,为了保卫解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权利和幸福,与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三年时间历尽艰险,前仆后继,终于取得了反“扫荡”、反“清乡”,反“清剿”斗争的伟大胜利;并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支援宿北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人民群众积极踊跃参军参战,配合主力反攻,同全国人民一起,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赢得了宿迁二次解放,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在音乐文化宣传活动中充分体现。例如:1947年,解放军指导员李创锋编了《挺进淮北》小调,歌中唱道:“同志们要记清,我们是淮北的子弟兵,挺进淮北有责任,肃清淮北害人精,拯救人民出火坑,收复淮北,坚持华中,准备今后大反攻。”⑩

  (四)彰显坚定*仰的团结协作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宿迁地区党组织号召群众团结起来,共同参与战斗。宿迁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团结一致,共同抵抗敌人的入侵。各个村庄和城镇的居民都积极参加防御工作,组织起来,筑起防线,保卫家园。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宿迁的党员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率先冲锋在前,鼓舞着广大群众勇敢奋斗,他们带领群众学习军事技能,组织起义壮大队伍,共同抗击侵略者。在党的领导下,宿迁人民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斗志,为保卫家园、捍卫国家利益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战斗中,宿迁军民团结一心,共同面对敌人的威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团结就是力量,共同守护家园,捍卫着每一寸土地。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宿迁军民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例如:老战士陈德尚回忆说,“1938年,每天到大队部学唱救亡歌曲,有很多老歌就是1939年在政治大队学的,有《黄河颂》《五月的鲜花》《大刀进行曲》《在太行山上》《松花江上》等;李涂队长教我们识谱、发音、唱歌,还教唱反‘扫荡’歌,歌中唱道‘老乡们,不要慌,快快来把办法想,先把麦子收藏好,再把大水缸、锅碗瓢勺都收光,叫鬼子饿死在四方。老乡们,不要慌,把游击战争展开在家乡,东打一枪向西走,再打一枪冷不防,把鬼子消灭在家乡’。”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宿迁红色音乐文化宣传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人紧扣时代脉搏,应革命形势发展之需,应解决革命斗争问题之需,应人民群众迫切需求之需,及时、准确、便捷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音乐文化宣传活动,呼应出了时代之声、人民之声。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宿迁红色音乐文化宣传活动的现实意义

  (一)为培根铸魂打下良好基础


  当前迈入新时代,宿迁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党的宣传工作需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立好党史,学好党史,用好党史,努力提高宣传工作科学化水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宿迁红色音乐文化宣传活动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在宿迁的革命运动,与宿迁党史一脉相承,不仅具备了充足的英雄特色和浓郁的红色基因,而且体现了坚定马列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念。梳理出红色音乐文化宣传活动中体现宿迁人民听党话、跟党走的优良品德和模范行为,归纳出宿迁人民为党的事业奋不顾身、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对于新时代宣传工作更好地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服务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好宿迁,迫切需要红色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核作为思想基础和政治底色。

  (二)为净化风气提供不竭动力

  众所周知,音乐艺术能陶冶人的情志,音乐对人的性情、品格的形成具有铸造作用,音乐不仅使人得到一般情感的满足,更能感化人心,有益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使人致善。红色音乐“入人也深”“化人也速”,更能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由红色音乐反映出来的天地之灵气,人性之光辉,充实着人的爱心,促使人们爱自然、爱家园、爱正义、爱自由,成为推动道德升华的内在动力。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新民主主义时期宿迁的红色音乐的主题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它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主流思想,是能够促进人民大众砥砺奋进的正能量。新民主主义时期宿迁的红色音乐可以滋润了人的心灵,在人的心理结构建造过程中,形成一种对美的热爱与追求的心理定势,以美的法则塑造自己,使心灵、情感、个性以及举止、行为、外表都统一在美的基调上。新民主主义时期宿迁的红色音乐具有广泛的人民性,是心灵真诚的流露,是革命真情自然表达。在这样的红色音乐感召下,奉献牺牲精神受到崇尚,人的真善美内质得到升华,社会风气必然得以净化。

  (三)为红色教育提供优质素材

  红色音乐教育是党政教育、学校音乐教育、企事业单位文化教育活动的必修课。让红色音乐融入各类教育形式之中,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审美观念的形成、爱国意识的觉醒、历史革命知识的积累重要手段。新民主主义时期宿迁的红色音乐虽然零碎,难成体系,但经过不断地挖掘梳理和总结,完全可以记述九十多年间宿迁党组织领导人民英勇斗争的生动实践与伟大历程,展示出宿迁广大军民的革命精神和气质风貌。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宿迁红色音乐文化宣传活动的研究可以形成一套真实、生动的好教材,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宿迁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的艰难历程,更加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以更多激情和斗志积极投身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

  (四)为宿迁文旅提供优良价值

  步入新时代,宿迁紧紧把握宝贵的历史机遇,从党的百年非凡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红色文化场馆、红色景区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弘扬红色文化。切实让红色旅游成为学习领悟党史重要方式,成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载体,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红色音乐文化资源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开展红色教育的有效依托,也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抓手。为进一步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可以通过红色音传播形式创新红色旅游展陈方式,开展红色旅游宣传推广,推进红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活力。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开展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普查和梳理,依托红色音乐延伸产业链,能够构筑更为强劲的红色旅游发展“新引擎”。利用和依据红色音乐促进红色旅游与生态游、民俗游、研学游、乡村游等深度融合,催化形成旅游新业态。鲜明的中国红与醉人的生态绿在宿迁这片热土上交相辉映,一定能成为宿迁旅游业发展中的精彩篇章。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于音乐宣传工作的开展,其目标清晰明确,内容真实可靠,方法切实可行,充分体现了党在音乐宣传工作上的真实性、针对性和全面性。面对新时代的红色音乐宣传活动,我们应当在继承百年红色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上,创作出能够引领和反映新时代宿迁地区“主旋律”的音乐作品。这不仅能够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坚实基础,为净化社会风气提供持续动力,为红色教育提供丰富素材,同时也为宿迁地区的文化旅游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与价值。

  注释:

  ①中共宿迁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宿迁地方史1919-1949市区卷[M].2010:4.

  ②中共宿迁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宿迁地方史1919-1949市区卷[M].2010:44.

  ③中共宿迁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宿迁地方史1919-1949市区卷[M].2010:42.

  ④赵连军.新四军与宿迁[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100.

  ⑤孙正龙.宿迁抗战史料汇编[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371.

  ⑥朱泽.新四军的艺术摇篮[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24.

  ⑦孙正龙.宿迁抗战史料汇编[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790.

  ⑧中共宿迁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宿迁地方史1919-1949沭阳卷[M].2011:105.

  ⑨中共宿迁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宿迁地方史1919-1949市区卷[M].2010:18.

  ⑩宿迁市新四军研究会.新四军中的“小鬼”们[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205.

  ⑩中共宿迁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宿迁地方史1919-1949沭阳卷[M].2011:55.

  ⑩中共宿迁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宿迁地方史1919-1949泗阳卷[M].2011:118.

  ⑧⑩宿迁市新四军研究会.新四军中的“小鬼”们[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81.

  ⑩宿迁市新四军研究会.新四军中的“小鬼”们[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147.

  ⑥朱泽.新四军的艺术摇篮[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157.

  ⑩中共宿迁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宿迁地方史1919-1949泗阳卷[M].2011:148.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