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南通童子戏和川北傩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传承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优秀的戏曲人才,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南通童子戏和川北傩戏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方法,旨在深入了解这两种戏曲在地方的传承现状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成都戏曲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一、南通童子戏与川北傩戏现状

  (一)南通童子戏


  传承现状:南通童子戏已传承千年,并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种种原因,南通童子戏已成为国家濒危剧种。据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童子戏代表性传承人丁杰君介绍,现在剧团里最年轻的演员也已经40多岁了。

  演出情况:南通童子戏是南通地区的一种传统演剧形式,至今已传承千年,是研究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资料。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南通市非遗传继承人杨建明建起了童子戏传承基地,吸引了部分年轻人学习童子戏表演。该基地仅2021年一年的演出场次就近400场。
 

 
  (二)川北傩戏

  传承现状:傩戏,又称鬼戏,是汉族一种古老的祭神跳鬼、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2009年,傩戏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傩戏没有专业艺人,只有纯业余的班社(队),演员由各宗族按房头摊派男丁担任,表演内容及表演方式由艺人口传心授,父子相传,宗族师承,其剧目唱腔世代沿袭,自成一格。

  演出情况:傩戏共分傩舞、傩戏、致吉祥词3部分,主要剧目形式有独舞、双人舞、群舞、锣鼓伴舞。傩戏舞蹈语言简洁、节奏明快,气氛热烈,通过手、脚、腰的动作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情感,具有夸张、粗犷、朴实的风格。

  由此可见,南通童子戏和川北傩戏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第一,经济基础薄弱,传承人缺乏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相关戏曲活动也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导致演出活动无法持续开展。第二,传承队伍薄弱,传承人数量较少且年龄偏大,年轻人对童子戏和傩戏了解甚少且缺乏兴趣,导致传承队伍的构建与壮大面临困难。第三,政府帮扶力度小,宣传力度不足,缺乏有效的职能发挥。第四,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使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受到限制。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这两种戏曲在当地的演出情况都呈现出了积极的发展态势。例如,南通童子戏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童子戏传承基地,吸引了部分年轻人加入剧团,学习童子戏表演,且增加了演出频次。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创新传承模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参与到南通童子戏与川北傩戏的学习与传承工作中来;此外,我们还需研究如何结合当代社会需求,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二、成都戏曲传承现状

  (一)成都市艺术文化学校开设非遗传承课程


  四川扬琴和四川清音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曲艺,它们以非物质文化的形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虽然文字可以记录乐谱,但其绝妙的韵味还是需要依赖“口传心授”。此外还有成都武侯祠的大庙会、青羊宫二月间的花卉展、杜甫草堂的人日活动等,也同样以非物质文化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为了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市艺术文化学校开设了专门的非遗传承课程。

  (二)川剧进校园活动

  自2012年起,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和四川省川剧院整合全省川剧资源,开展了“川剧进校园”工程,先后在成都、遂宁、自贡、泸州、德阳、巴中、南充等地的40余所学校建立了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基地,并向被列入川剧传承示范基地的特色学校提供2万元至4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学校开展教师培训、服饰采购、剧本创作等。经过多年积累,四川省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从首届仅覆盖7个市州,发展到2023年共覆盖了20个市州,共4000名师生、数百个节目参与选拔,参演学校逐年增加。可喜的是,四川各地的“川剧进校园”活动正在突破以往“几张展板、几场演出”的局限,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重视与学校开展合作,通过邀请川剧名家现场展示、让孩子们参与演出互动、编写川剧教材等方式,推动川剧在校园的推广和传播。

  (三)政府支持

  成都市文广新局公布了2017年成都市促进川剧发展第一批13项立项扶持项目,涉及川剧剧本创作、新创川剧剧目(或提升、复排剧目)、川剧演出活动等六大门类,累计投入扶持资金300万元。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梅花川剧演艺中心、群生川剧团、简阳市文化艺术中心、大邑县群英川剧演艺中心、郫都区石牛川剧团等均获得了资金扶持。

  三、成都非遗戏曲传承面临的困境

  (一)人才断层


  第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他们可能更倾向接触和追求当下流行的时尚文化,而对传统的非遗戏曲缺乏兴趣和认同感。这种文化趋势导致古老的非遗戏曲艺术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一些老一代的非遗戏曲传承者年龄偏大,无法长期进行高强度的传承活动,这导致了传承链条的中断和破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资深艺术家的传统技艺和经验可能面临失传的风险,需要有新一代的人才接替传承。

  第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压力增大,年轻人更倾向于寻求简单、快速和新潮的娱乐方式来释放压力和放松心情。而学习和传承非遗戏曲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追求快节奏的年轻人而言,缺乏吸引力。

  为了解决人才断层问题,相关部门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加强非遗戏曲的宣传推广、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强传统艺术教育等方式,激发年轻人对非遗戏曲的兴趣,促进非遗戏曲人才的传承和培养。

  (二)缺乏传承机制

  缺乏传承机制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挑战。第一,传统的师徒制度和口耳相传的教习方式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适用,传统的传承模式无法与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相结合。传统的师徒制度具有孤立性和封闭性,容易消磨现代年轻人的耐心和兴趣。第二,现代化、标准化的教学模式难以与非遗戏曲相融合。传统文化复杂且具有综合性,而现代教学难以覆盖其所有内容。现代化的教学模式通常侧重系统化、标准化的知识传授,而非遗戏曲这样的艺术形式更强调情感传承、表演技巧和个性化的学习过程,这与现代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冲突。

  (三)社会认知度不足

  社会认知度不足的问题主要源于非遗戏曲在当代社会中的知名度不高和观众群体狭窄。一些非遗戏曲由于历史、地域、文化等因素未能得到足够的社会关注和宣传推广,导致知名度较低。部分非遗戏曲由于未能成为主流文化产物而鲜有机会得到曝光和传播。同时,非遗戏曲的特殊表演形式和内容也导致了其观众群体相对狭窄,难以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支持。

  (四)资源匮乏

  资源匮乏导致成都非遗戏曲传承的发展和传播受到限制。第一,场地资源不足,使得非遗戏曲演出无法进行。第二,资金匮乏,影响了非遗戏曲的培训、研究、推广等工作,限制了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发展。第三,宣传推广资源不足,导致了非遗戏曲的知名度不高,难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参与支持,从而影响了其传承和传播。

  四、解决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可以采用政策倡导、活动推广等措施,如建立非遗戏曲传承基地,鼓励年轻人参与非遗戏曲传承,并通过教育、演出等方式提高社会对非遗戏曲的认知度。笔者参考了其他地区一些成功的案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一)建立非遗戏曲传承学院

  成都市戏曲文化保护相关部门可以借鉴京剧、粤剧等中国戏曲的成功经验,建立非遗戏曲传承学院,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和培训,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戏曲传承队伍,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路径。学院可以结合传统戏曲教学模式和现代艺术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非遗戏曲传承教育,包括声乐、表演、舞蹈、化妆、戏曲文化等方面的专业培训,还可以开设非遗戏曲产业管理、文化创意设计等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职业选择和发展空间。此外,学院还可以与地方非遗戏曲传承团队、剧团等机构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非遗戏曲传承工作。设立非遗戏曲传承学院有助于培养更多的非遗戏曲传承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结合校园教育

  中小学要加强对非遗戏曲的普及和教育,例如,可以将非遗戏曲纳入校本课程或课外活动,开设非遗戏曲社团,让学生接触和了解非遗戏曲,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此外,学校还可和非遗戏曲传承团队、艺术家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非遗戏曲体验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非遗戏曲艺术,以培养未来的传承者和爱好者。中小学对非遗戏曲进行普及和教育,可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戏曲。

  (三)打造品牌节目

  借鉴杭州宋城千古情、成都锦里、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等文化旅游品牌的成功经验,成都也可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戏曲表演节目,以提高非遗戏曲的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支持者。在成都打造非遗戏曲表演节目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为非遗戏曲赋予新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这不仅可以丰富成都文化旅游的内涵,提升其文化软实力,还可以为当地非遗戏曲传承团队和艺术家提供更多演出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和活动平台,可以将非遗戏曲表演节目纳入各类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扩大观众群体和影响力,提高其社会认知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出积极的贡献。

  (四)引进现代元素

  在传统非遗戏曲中融入现代审美元素,探索创新演出形式,如跨界合作、多媒体融合等方式,可以使非遗戏曲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增加其传播力和吸引力。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给予非遗戏曲传承者和从业人员更多的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经济扶持,鼓励更多人参与到非遗戏曲传承和保护工作中。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成都戏曲人才的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在非遗传承背景下,相关部门需注重对非遗戏曲人才培养,以及对传统戏曲形式的传承与创新,以激发年轻一代对非遗戏曲的兴趣,促进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和发展。同时,成都市戏曲文化保护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强多方合作,整合各种资源,共同推动成都戏曲人才的培养工作,应对现代生活压力对非遗传承工作的影响,为非遗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