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机械取栓联合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4月—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观察组应用机械取栓联合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闭塞血管再通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血流参数、神经功能、躯体化症状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闭塞血管再通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观察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流参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血流参数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人采取机械取栓联合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血管状态,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可确保患者预后,建议临床推广。
关键词:机械取栓;动脉内介入溶栓;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0引言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在临床中是指发生在脑动脉的疾病,具有并发症多、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疾病进展快等特点。疾病形成后,患者受疾病影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失语、偏瘫、头痛、呕吐、昏迷、感觉障碍等,疾病进展可持续对脑组织及神经造成损伤,如未能得到及时治疗,疾病进展可诱发偏瘫或死亡,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当前,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有多种,比如溶栓、手术等,治疗有利于血运及时恢复并减轻脑组织损伤,但具体治疗方案有待研究,选取一种更为合理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措施以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的生命十分重要[1]。基于此,此次研究旨在分析机械取栓联合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4月—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措施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7.18±2.21)岁,平均发病时间(4.35±1.18)h,平均体重指数(25.41±1.35)kg/m2。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67.25±2.18)岁,平均发病时间(4.40±1.24)h,平均体重指数(25.43±1.38)kg/m2。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满足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诊断标准[2];②明确研究主题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系统疾病者;②合并严重脑血管病者;(3)合并免疫性疾病者。
本研究获得了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方法
1.2.1对照组
应用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
1.2.2观察组
应用机械取栓联合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详细方法如下。
(1)静脉滴注1000000U尿激酶溶于100mL 0.9%氯化钠注射液,滴注时间控制在6h之内;此后进行局部麻醉,麻醉药物选择10mL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后经改良Seldinger股动脉穿刺,6F动脉鞘慢慢置入后注入3000U肝素,通过导丝引导置入6F指引导管;在责任导管置入头端后实施血管造影,应用100000U尿激酶置入并溶栓;经血管造影明确动脉狭窄时,经路图引导,置入微导管支架输送系统,穿过血栓且携带Rebar微导管头端,直到微远端并进行微血管造影,进而确定位置;撤回导管后将阿替普酶10mg溶栓埋入到血栓中,并持续将阿替普酶5mg置入,10min后对造影情况予以检查,确定责任动脉未开通,则实施支架取栓。对于动脉狭窄的病人,应用Renar微导管,第二次造影时对血管情况进行判断,满足要求后通过Rebar微导管送入责任血管。
(2)释放支架,铆合好后回撤支架、微导管、导引导管,取栓后回收30mL导管内血液,再次造影确定无栓后,将动脉鞘退出,最终止血包扎处理。
1.3观察指标
(1)比较神经功能状况:参照NIHSS评分系统,分值100分,分值越低神经缺损越小[3]。
(2)比较躯体化症状:参照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分值80分,分值越低躯体化症状越小[4]。
(3)比较生活质量:以卡氏功能状态评分标准为依据,总分100分,评分越高则提示生活质量越好[5]。
1.4数据处理
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闭塞血管再通成功率对比
观察组闭塞血管再通成功率92.00%(46/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38/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比较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内动脉等血流参数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血流参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血流参数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4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生活质量评分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缺血性脑梗死是临床神经内科常见疾病,致病因素相对较多,包括大脑动脉栓塞、颅外颈内动脉狭窄、闭塞、脑血栓等,受上述因素影响会导致脑部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患病后,患者存在突发性侧肢体麻木、感觉障碍、复视、眩晕等,疾病进展可持续损伤脑组织及神经。对于缺血性脑梗死而言,及时控制损伤是保障预后和确保健康的主要手段。而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则需要尽快接受治疗以改善疾病进展及控制损伤,需对血栓部位进行处理以恢复颅脑内正常血供,并通过修复神经损伤来为预后提供保障。
既往临床针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多采用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干预下能够有效延长患者后续接受治疗的时间,控制损伤并降低其他并发症风险,对血管堵塞再通也有较好效果。但是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该治疗措施有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包括症状性颅内出血或出血转化风险,会导致疗效受到影响。因此,有必要辅以更为有效的治疗措施。机械取栓是近年来临床应用于治疗血栓的措施,它通过特制的仪器进入血管,将血管中存在的血栓取出,从而恢复正常血运[6]。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该治疗措施能够快速疏通闭塞的动脉血管,缓解组织低灌注损伤风险。同时,该治疗措施干预下能够规避不稳定型斑块纤维帽破裂风险,减少斑块内损伤或血栓再形成的情况,并且可以从根源处规避狭窄血栓脱落所引起的远端血管堵塞,最大程度恢复脑血流灌注。本研究还显示,患者预后状态良好,进一步证实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综上所述,机械取栓联合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可发挥显著作用,利于改善颅脑血供和患者预后,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祁江峡,李海燕,刘洋,等.血清HIF-1α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发生及预后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3,16(7):694-699.
[2]魏淑琦,孟心怡,阎文静,等.急性轻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与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2,21(1):20-27.
[3]苏鑫,马豆,刘诤,等.温针灸结合推拿手法在老年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及对其NIHSS评分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3,47(5):732-733.
[4]姜萌校,张维拓,苏璇,等.中国版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CN)识别和测量躯体症状障碍严重程度的诊断研究方案[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21,24(6):313-319.
[5]金薇薇,肖莹,侯俊玲,等.针对性护理在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行颅骨缺损修补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28):3641-3645.
[6]吴志平,喻莲珍,柳亮,等.机械取栓联合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23,9(2):245-24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