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非语言性沟通联合激励式心理干预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9月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8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非语言沟通联合激励式心理干预,两组均干预3个月。干预前后评价两组癌因性疲乏、心理韧性和创伤后成长水平,干预后评价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和遵医行为。结果:干预前,两组癌因性疲乏、心理韧性和创伤后成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癌因性疲乏程度均降低,心理韧性、创伤后成长水平均提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和遵医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语言性沟通联合激励式心理干预可降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癌因性疲乏程度,提高心理韧性、创伤后成长水平、治疗依从性和遵医行为。
【关键词】非语言沟通激励式心理干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异常增生、恶性克隆的疾病,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占儿童白血病发生率的80%[1],我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罹患人数占所有儿童总数的85%[2]。儿童生理功能及心理尚未发育完善,在面临白血病疾病进展、器官浸润,医院陌生的环境,以及较频繁的侵入性检查和治疗过程中,患儿承受较大的身心痛苦和压力[3]。上述压力易引起患儿对疾病治疗和护理的抵触心理,长期存在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从而造成患儿住院期间情绪不稳定,负性情绪滋生,甚至不配合治疗护理[4]。因此,在护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过程中有必要关注心理健康的影响。非语言性沟通是指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过程中借助言行举止、眼神交流及仪表外观等方式向患者传递信息,从而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5]。而激励式心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6]。基于此,本研究拟将非言语沟通和激励式心理干预相结合,应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护理中,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9月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8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1)纳入标准:①符合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标准[7];②预期寿命>6个月。(2)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③合并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7.46±0.61)岁。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7.53±0.5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睡眠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指导等。(1)睡眠护理主要包括了解患儿每夜睡眠情况,指导患儿家属掌握促进睡眠的方法,如按摩、讲睡前故事等,对于严重失眠的患儿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2)心理护理主要包括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帮助其在住院期间维持良好的心态。(3)生活指导包括评估患儿的生活质量,指导其和家属餐前洗手、餐后漱口、睡前刷牙、合理锻炼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帮助患儿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体魄,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持续干预3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非语言沟通联合激励式心理干预,具体干预方案如下。(1)非语言沟通将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温暖的眼神和柔和的手势等非言语沟通元素应用在患儿的日常护理中。①护理人员在对患儿实施护理前保持微笑,面对面交流时注意面部表情管理,进行穿刺或侵入性操作时给予患儿鼓励性、支持性的眼神,使其感受到护理人员的温度,尽可能降低恐惧心理。②护理人员在指导和陪同患儿训练及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尽可能地动作轻柔,当出现不良情绪时可采取轻轻拥抱、全身抚触等方式安抚患儿情绪,从而有效降低其在操作过程中的不配合行为。③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过程中,眼神交流是非语言沟通中的重要一环,因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操作需要护理人员和患儿面对面交流,护理人员和患儿目光对视时传递温暖柔和的情绪可有效化解其治疗护理中的心理不适。④手势是肢体语言中的重要部分,护理人员在患儿配合良好时给予鼓掌或伸出大拇指以表示鼓励和表扬,在情绪低落及疼痛时可采用抚摸头部、背部等方式安抚患儿情绪,帮助其快速进入睡眠状态。(2)激励式心理干预包括目标导向激励、言语和行为激励、医护人员激励及家属陪伴式激励4个部分。①目标导向激励:鼓励患儿建立小目标,根据其性格特点、饮食方式、日常生活习惯等在化疗及康复过程中制定相应的小目标,患儿完成相应目标后给予小礼品鼓励支持。②言语和行为激励: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对配合良好的患儿给予言语鼓励和支持,根据其护理过程中的表现真诚地夸赞患儿;若护理过程中感到恐惧时可用肢体接触的方式安抚患儿的不良情绪。③医护人员激励:医护人员在整个干预过程中注意患儿心理状态的变化,要经常鼓励安慰,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心理方面的异常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早期干预,避免患儿负性情绪的形成和发展。④家属陪伴式激励:家属是患儿住院期间的心理支柱,家属的陪伴和激励对其健康稳定的心态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护理人员应加强与家属的沟通,指导其给予患儿一定程度的心理疏导与支持,采取言语、行为等方式激励患儿。持续干预3个月。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癌因性疲乏
干预前后采用Piper疲乏修订量表(RPFS)评估两组癌因性疲乏程度,该量表包括认知/情绪、情感、行为/严重程度、感觉4个维度,22个条目,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为0~10分,评分与患儿的癌因性疲乏程度呈正相关[8]。
1.3.2心理韧性
干预前后采用心理韧性量表(CD-RISC)评估两组心理韧性,该量表包含坚韧、乐观、自强3个维度,25个条目,满分100分,评分与心理复原力程度成正比[9]。
1.3.3创伤后成长水平
干预前后采用简易中文版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C-PTGI)评估两组创伤后成长水平,该量表包括5个维度,20个条目,总分100分,评分与创伤后成长水平成正比[10]。
1.3.4遵医行为
比较两组干预后遵医行为,参考文献[11]自制儿科患儿遵医行为评价工具,包括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医嘱要求、积极配合诊疗工作及按时进食和休息4个维度,各维度评分均为0~25分,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遵医行为越高。
1.3.5治疗依从性
比较两组干预后患儿治疗依从性,治疗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基本依从、不依从。完全依从:患儿主动遵循并接受;基本依从:患儿基本遵从医嘱要求;不依从: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抵触心理,劝告后仍抵触。总依从率=(完全依从例数+基本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癌因性疲乏程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RPFS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RPFS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心理韧性比较
干预前,两组CD-RISC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CD-RISC各维度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干预前后创伤后成长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C-PTG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C-PTGI评分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患儿遵医行为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遵医行为各维度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大部分白血病患者在初次确诊时心理负担较重,心理痛苦程度较高,随着治疗和护理的进展,症状程度降低,心理痛苦轨迹随之呈现降低趋势[12]。心理韧性是患儿在治疗护理中面对心理创伤时所产生的保护性因素,可帮助其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维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检查和治疗,促进康复[13]。非语言性沟通联合激励式心理干预在护理过程中应用非语言沟通技巧能提高患儿信任程度,非语言沟通源于远古时代,包括面部表情、目光交流、身体接触等动态无声的沟通方式,也包括体姿、双方距离等静态无声的沟通方式,相较于言语沟通能传递给患儿更多的信息[14];激励式心理干预则对患儿的负性情绪有重要缓解作用。
本研究表明,非语言性沟通联合激励式心理干预在护理过程中可降低患儿的癌因性疲乏程度,提高心理韧性和创伤成长水平。分析原因如下:癌因性疲乏是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是一种主观感觉和体验[15],癌因性疲乏对患者的睡眠和生活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中非语言性沟通联合激励式心理干预可降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癌因性疲乏程度,这与非言语沟通联合激励式心理干预可促进患儿在疾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舒适度及减轻恐惧、焦虑不安等情绪有关,平和的心态可提高患儿对治疗和护理的接受度,降低抵触情绪及心理,从而有助于患儿在护理过程中保存体力,降低癌因性疲乏程度。心理韧性是患儿在面对疾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正性保护性因素,心理韧性的提高代表患儿在面对复杂的治疗护理情境中具备一定程度的抗挫折能力及坚毅的品质。本研究通过给予患儿非言语沟通提高护患信任程度,激励式心理干预提高患儿在治疗护理中的信心,从而帮助其在面对治疗和护换术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理时形成坚毅的品质,提高心理韧性。创伤后成长是患儿在逆境中出现的积极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创伤后成长水平与心理韧性呈正相关[16],因此该护理方式同样可提高患儿的创伤后成长水平。
本研究还表明,该护理模式可提高患儿的遵医行为和治疗依从性,分析原因如下:遵医行为和治疗依从性在一定程度上息息相关。本研究通过给予患儿非语言性沟通联合激励式心理干预,有机结合言语激励、心理安抚和非言语沟通三方面的合力,使患儿更容易接受住院期间的治疗和护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儿的遵医行为,进而提高其治疗护理过程中的依从性。
综上所述,非语言性沟通联合激励式心理干预可降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癌因性疲乏,提高心理韧性、创伤后成长水平、治疗依从性和遵医行为。
参考文献
[1]候威锋,苏舒,陈颖茜,等.基于集成磁共振成像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儿童脑体积测量[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23,44(2):271-276.
[2]刘媛媛,王然.认知行为团体心理干预在化疗后急性白血病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心理月刊,2023,18(11):170-172,184.
[3]杨淑芳,李雪玲.以童趣化理念为导向的整体护理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依从性、疲乏程度及不适反应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2,20(4):93-96.
[4]向德华,向志凌,余喜新.表达性艺术护理对减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医疗恐惧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3,20(15):2324-2328.
[5]袁海英.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对儿科患者配合情况的影响[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1,28(1):124-126.
[6]王慧,王秀霞,汤云山,等.程序化疼痛干预联合激励式心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疼痛心理弹性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23,29(6):105-109.
[7]万媛媛,薛玉娟,张乐萍.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18,36(7):557-562.
[8]李贺,王莉,陈昆.围术期疲乏量表评估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5):764-766.
[9]周雁荣,张严丽,罗亮春,等.叙事护理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20,35(21):81-84.
[10]倪利华,杨小乐,胡园园.急性白血病患儿心理创伤后成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6):997-1001.
[11]宋光蕊,刘霞,曲克丽.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联合激励式心理干预对患儿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2):97-100.
[12]仇杰,成玉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心理痛苦轨迹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全科护理,2022,20(20):2852-2855.
[13]张苗苗,孙晓虹,林亨捷,等.急性白血病患者创伤后成长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J].护理与康复,2021,20(12):56-59.
[14]许晓梅.非言语沟通研究的进展[J].浙江社会科学,2002(4):164-169.
[15]王静,罗雨田,叶琼告,等.宫颈癌化疗病人癌因性疲乏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21,35(4):630-633.
[16]吕琴,陈晓莉,陈松妍.非意愿妊娠患者人工流产后创伤后成长与自我表露和心理韧性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20):73-76.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