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研讨不同负压封闭引流压力与大鼠创面中厚皮片移植疗效的关系。方法目的选取2022年8月—2023年10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实验室购买的48只实验大鼠,均行创面中厚皮片移植术,根据负压值大小及治疗方案分为低负压组(负压值75 mmHg)、中负压组(负压值125 mmHg)、高负压组(负压值175 mmHg)及打包加压组,比较组间移植疗效。结果术后7、14 d中负压组皮片存活率均高于低负压组、高负压组和打包加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负压组并发症总发生率0,低于低负压组、高负压组、打包加压组的16.70%(2/12)、33.30%(4/12)、50.00%(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89,P<0.05)。术后7、14 d中负压组微血管密度水平均高于低负压组、高负压组和打包加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7、14 d中负压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低负压组、高负压组和打包加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大鼠创面中厚皮片移植最佳的负压封闭引流压力为125 mmHg,能提高皮片存活率,促进VEGF、bFGF等生长因子表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中厚皮片移植;创面;负压封闭引流;不同负压;大鼠
中厚皮片移植存活之后外形美观,且有较佳的弹性,目前在临床通常用于四肢、颈部等特殊部位创面的修复。但是由于皮片有一定厚度,局部受压区域情况复杂,固定较为困难,常规的局部加压包扎很难将压力控制在理想范围,因此常会出现皮片存活不佳的情况,严重者还会出现大部坏死[1]。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目前已经在各种急慢性创面早期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高效引流、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优势,但是目前关于引流压力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2]。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不同负压封闭引流压力与大鼠创面中厚皮片移植疗效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目的选择2022年8月—2023年10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实验室购买的48只实验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大鼠平均体质量250~300 g,全部单笼喂养,在室温下生长,常温下无菌进食和饮水两周,根据负压值大小及治疗方案分成4组,低负压组、中负压组、高负压组及打包加压组,各12只,在本院实验室完成。依照《实验动物管理条例》[3]的相关规定完成实验操作。本实验方案经过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2020]2020ZH0042)。
1.2方法
大鼠编号1~12为低负压组(负压值75 mmHg),13~24为中负压组(负压值125 mmHg),25~36为高负压组(负压值175 mmHg),37~48为打包加压组。予以所有大鼠麻醉处理,而后实施中厚皮片移植术,将皮片覆盖并固定于创面上,在皮片上方放置VSD一次性敷料(国械注准20183661697),首先依照植皮大小确定VSD敷料,将其覆盖在创面上后,用丝线缝合并固定,用生理盐水和双氧水清洗大鼠植皮区域的周围组织,同时将植皮区域周围皮肤污垢清除干净,用75%酒精擦洗植皮区域周围皮肤,用无菌纱布擦干并贴膜,将负压源和引流管连接,按分组给予不同负压值。各组分别维持VSD负压引流和打包加压7 d,定时观察饮食、精神,同时观察负压是否稳定,管道有无堵塞的情况,大鼠手术后7 d拆除VSD和打包敷料,进行普通换药观察。
1.3观察指标
对比大鼠术后7、14 d皮片存活率,麻醉大鼠,展平背部,使用数码相机在大鼠背部正上方3 cm处,平行于皮片区拍摄,保证取景一致,计算皮片存活面积率。
对比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皮片下积血积液、皮片滑动、压痕、皮片周围组织坏死。
对比大鼠不同时间点免疫组化CD34-微血管密度(micro vessel density,MVD)水平。
对比大鼠不同时间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蛋白表达水平,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算分析数据,皮片存活率、免疫组化CD34-MVD水平、VEGF和bFGF蛋白表达水平为计量资料,经Shapiro-Wilk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用(±s)描述,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对比用方差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为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率(%)描述,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4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皮片存活率对比
术后7、14 d中负压组皮片存活率均高于低负压组、高负压组和打包加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 4组大鼠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中负压组并发症总发生率0,低于低负压组、高负压组、打包加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2.3 4组大鼠不同时间点免疫组化CD34-MVD水平对比
术后7、14 d中负压组MVD水平均高于低负压组、高负压组和打包加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2.4 4组大鼠不同时间点VEGF、bFGF蛋白表达水平对比
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各组VEGF、bFGF表达均随时间延长而下降,各组间VEGF、bFGF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图1、图2。术后7、14 d中负压组VEGF、bFGF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低负压组、高负压组和打包加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表5。
3讨论
皮片移植术被首次提出是在19世纪晚期,全厚皮片和刃厚皮片是早期应用的形式。外国学者于1939年研制了鼓式取皮机,其精确的尺度调整方便了不同厚度的皮片切除,中厚皮片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4-5]。国内外有多种理论和学说,目前有2个理论体系得到普遍认可,①为该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微循环动力学增强,即为负压能使引流部位过多的组织间液和细胞得到改善;②为通过负压可以增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进而能增强血管生长因子的分泌作用[6]。
本研究中,术后7、14 d中负压组皮片存活率均高于低负压组、高负压组和打包加压组(P均<0.05);中负压组并发症总发生率0,低于低负压组、高负压组、打包加压组的16.70%、33.30%、50.00%(P均<0.05);术后7、14 d中负压组MVD水平均高于低负压组、高负压组和打包加压组(P均<0.05);术后7、14 d中负压组VEGF、bFGF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低负压组、高负压组和打包加压组(P均<0.05)。国外学者首先把VSD运用于猪急性创面模型,研究发现负压值在125 mmHg时创面血流灌注量达峰值,比基准值增加了4倍;最近一项关于健康人皮肤组织灌注实验研究表明,在大腿内侧予以125 mmHg负压治疗30 min后,用近红外成像仪和热像仪检测皮肤灌注,可增加局部组织血氧饱和度和皮肤温度等组织灌注指标。国内学者通过制作SD大鼠皮肤缺损模型,予以不同负压值治疗,发现负压125 mmHg时,创面基底血流量明显增多,并且观察到负压治疗早期阶段可加速创面肉芽组织生长、促进微血管发生,创面愈合的后期能够促进创面血管微环境的稳定,促进新生血管成熟。在临床上,常规的皮片移植术一般都是将多块疏松的干纱布均匀堆叠压平,然后在其上覆盖干燥的纱布和棉垫进行加压包扎,但是伤口经常会有大量的渗出,仅依靠皮片上方的纱布进行吸附会影响皮片的生长[7-8]。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将生物半透膜作为一种完全密闭的材料,将整个伤口和创面都封闭起来,并把引流管和负压源相连,让创面处于一个完全密闭的负压引流状态,促使伤口腔内的渗液、液化坏死的组织在最短的时间内排出[9]。另外对于负压封闭引流材料接触界面下的毛细血管也能产生促进作用,加速其内肉芽组织均匀、整齐地生长[10]。在移植皮片上放负压引流敷料有助于在特殊部位产生较好的固定作用,例如嘴、眼周围及面颊等。生物半透膜有较好的密封性,在隔绝液体通过的同时能允许空气通过,能维持创面的空气质量和氧含量,还能抑制厌氧菌的生长,利于皮片成活;创面的渗出液被持续引流排出,避免形成皮下积液和血肿,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剂量[11]。相关研究认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与传统的加压打包法在植皮术中应用相比可提高植皮成活率,降低感染率[12]。-125 mmHg目前是慢慢被接受的标准压力值,该压力值来源于1997年国外学者的报道[13]。之后的相关研究都表明,-125 mmHg压力与没有负压相比更能促使肉芽组织生长[14]。负压为125 mmHg时,可为移植皮片提供高效的术后固定,并且对皮片及周围皮肤无继发性损害,从而可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皮片存活率[15-16]。
综上所述,大鼠创面中厚皮片移植最佳的负压封闭引流压力为125 mmHg,能提高皮片存活率,促进VEGF、bFGF等生长因子表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Salmerón-González E,García-Vilariño E,Pérez-García A.Therapeutic management of traumatic tension hema⁃toma with potential skin necrosis: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180 patients[J].Eur J Trauma Emerg Surg,2022,48(2):1363-1367.
[2]黄波,薛刚,张彦标,等.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临时覆盖后延期植皮修复严重感染的腹壁缺损(附7例报告)[J].腹部外科,2023,36(1):55-59.
[3]颉黄峰,陈骅,戴如冰,等.削痂植皮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中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22,31(6):70-73.
[4]王伟.银离子凝胶联合切削痂植皮术及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及对炎症因子、致痛因子的影响[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2,42(11):2713-2718.
[5]曹凤,李升红,黄海玲,等.削痂植皮术后结合负压封闭引流在深度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清致痛因子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3,23(7):1324-1328.
[6]郑林文,郑建军,陈昭宏.一期负压封闭引流结合二期植皮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疗效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21,30(8):22-24,170.
[7]苏海涛,屠华雷,张鸿稚,等.高压电烧伤骨坏死创面应用封闭负压引流后植皮修复的效果观察[J].感染、炎症、修复,2020,21(4):241,256,封2.
[8]陈宇,熊竹友,蒋邦红,等.改良打包技术与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皮肤缺损植皮修复中的联合应用观察[J].山东医药,2020,60(36):73-76.
[9]藏琳琳,杨磊,赵春月,等.封闭式负压引流术联合自体游离皮片植皮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感染创面的疗效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2,22(1):94-98.
[10]戚伟伟,陈晨,徐飞,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颈部及躯干深度烧伤植皮修复患儿生活质量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17):3336-3340.
[11]闫永宏,武淑华,来治国,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游离植皮治疗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疼痛介质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0,20(20):3875-3878,3887.
[12]顾翠霞,陈雯,王月华.不同浓度局部氧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下肢创伤性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4):104-107.
[13]Li XQ,Zhang F,Liu XJ,et al.Staged treatment of chest wall radiation-induced ulcer with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and latissimus dorsi myocutaneous flap transplantation[J].J Craniofac Surg,2019,30(5):E450-E453.
[14]黄顺勇,陈前芬,韦庆,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康复新液外用治疗四肢损伤性创面的效果[J].广西医学,2020,42(13):1740-1742.
[15]张增辉.清创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游离植皮修复治疗Ⅲ/Ⅳ度烧伤创面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5):758-760.
[16]Ochoa-Segundo EI,González-Torres M,Cabrera-Wrooman A,et al.Gamma radiation-induced grafting of n-hydroxyethyl acrylamide onto poly(3-hydroxybu⁃tyrate):A companion study on its polyurethane scaf⁃folds meant for potential skin tissu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J].Mater Sci Eng:C,2020,116:111176.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