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从态度、知识、技能和批判文化意识四个维度阐述拜拉姆ICC模型,并深入分析模型中四个关键维度的具体内涵。同时,进一步探讨将拜拉姆ICC模型应用于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效果,并强调多样化课程内容和活动设计对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跨文化意识和态度培养、跨文化交际技能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阐述拜拉姆ICC模型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拜拉姆ICC模型;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引言
随着全球多元文化互动的深入,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简称ICC)在英语语言教育中的重要性受到广泛关注。近几十年的研究明确强调了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英语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必要性。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熟悉国际规范、能够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和竞争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学者们注意到,英语教育的目标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单纯注重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到优先培养语言学习者的国际交流能力,从而培养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这一转变迫切需要探索创新的教育方法,以在日益互联的世界中有效促进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英语教育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以及利用语言和非语言资源,用英语与其他国家的人进行有效互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适当交际的能力。换句话说,根据拜拉姆(Byram)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态度、知识、技能及批判文化意识。
一、拜拉姆ICC模型
1997年,拜拉姆提出了ICC模型(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涉及态度、知识、技能和批判文化意识四个维度,从而提出了在特定教育背景下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模型。拜拉姆(2020)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和评估》一书中描述了这些维度,并解释了它们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
拜拉姆ICC模型强调了语言能力的重要性,语言能力一般由四个要素组成: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拜拉姆认为“跨文化能力的基础在于与另一种文化的人互动时的态度”。没有这个基本能力,其他三项就无法真正发展。
在拜拉姆ICC模型中,跨文化能力由四个维度构成,即跨文化态度、知识、技能(包括解释和关联技能、发现和互动技能)、批判文化意识。该模型中四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一)态度维度
在拜拉姆ICC模型中,态度被认为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互动的先决条件。态度包括好奇心和开放性,表现为对他人的意义、信仰和行为持有好奇心,以及愿意暂停对他人和自己的意义和行为进行怀疑和判断。通过这种态度,个体能够从与之交往的其他人的角度分析他们的意义和行为。
培养学生跨文化态度的教学目标应侧重激发他们与他人建立平等关系的意愿,挑战文化实践中的价值观,并在与另一种文化的适应和互动的过程中体验不同文化。
(二)知识维度
在与其他国家的人交往中,个体所具备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自己国家社会群体及其文化的知识,以及与对话者国家相似的知识;另一类是关于个体和社会互动过程的知识。
为了拓展学生的跨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了解自身与外国人的历史和当代关系,以及与外国人交往的方式。此外,学生还应了解来自不同文化的对话者之间误解的原因和类型,以及了解自己国家的民族记忆和如何从外国人的视角理解这些事件(Safa&Tofighi 2022)。
(三)技能维度
跨文化交际另一个必要的维度是人们在互动中所具有的跨文化交际技能。这其中又包括两类技能,即解释和关联两种文化之间关系的技能,以及发现和互动的技能。
一方面,解释和关联两种文化之间关系的技能依赖现有知识,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帮助学生识别文件或事件中的民族中心主义观点并解释其起源,识别互动中存在误解和功能障碍的领域,并根据每种文化系统对其进行解释,以及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冲突。
另一方面,发现和互动的技能在社交互动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涵盖培养学生从对话者处引出文件或事件的概念和价值的能力,开发出适用于其他现象的解释系统的能力,以及运用跨文化态度、知识和技能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对话者互动的能力。
(四)批判文化意识维度
批判文化意识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除了应有能力识别并解释自己和其他文化中的文件和事件的价值,对文件和事件进行评估分析,还应意识到自己与其他意识形态之间潜在的冲突,并具备建立评价不同文化文件或事件的标准并接受差异的能力。
拜拉姆ICC模型因其全面性和实用性而受到广泛认可,该领域的最新研究一般基于该模型。该模型是在外语教学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关注外语能力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并从教育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等学科的角度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拜拉姆ICC模型已被大量实证研究所验证,是最广泛引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经典理论之一(Tran&Duong 2022)。
二、拜拉姆ICC模型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使用拜拉姆ICC模型在英语教学中被视为促进学生跨文化理解和交流的关键方法。
(一)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1.多元文化内容的选择
多元文化内容在英语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可以选择来自各种文化的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例如,中国的诗词、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非洲的民间传说等。通过阅读和讨论这些作品,学生能接触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写作方式,从而丰富词汇量和提高表达能力。引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历史事件和传统习俗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例如,日本的节日庆典、印度的传统婚礼仪式等。学生通过了解这些事件和习俗,不仅能学习相关词汇和表达,还能理解背后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观。引入各种文化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能够让学生接触地道的语言和文化传统。例如,非洲的寓言故事、北欧的神话传说等。通过阅读这些故事,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语言表达方式。
2.模拟真实的跨文化场景
在英语教学中,模拟真实的跨文化场景是促进学生实践语言应用和交流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可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跨文化交流场景。例如,扮演不同国家的游客、商人或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展开交流,学生需要运用所学语言技能沟通。教师可创建真实的跨文化场景,让学生置身不同的文化情境。例如,模拟国际商务谈判或文化交流活动等。学生可以在这些情境中运用语言技能,解决语言交流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活动,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共同讨论特定话题。这种交流能够激发不同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促进语言的交流和理解(顾晓乐、赵毓琴2021)。
3.语言技能的应用和实践
教师鼓励学生在实际的跨文化语境中运用所学语言技能,如参与文化展示、主持跨文化活动或撰写跨文化交流的文字材料,能够使其更自信地运用语言,理解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化和使用方式。在组织或参与展示来自不同文化的艺术、传统手工艺品、音乐、美食等内容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语言交流、解释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担任跨文化活动,如国际文化节或文化交流会的主持人或组织者时,学生需要进行现场引导、介绍活动内容,并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交流。通过撰写关于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文章、报告或博客文字,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和表达观点,同时提高语言书写能力。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态度
1.文学作品的影响
阅读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其他文化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比如,日本的短篇小说、南非的小说等,为学生展现了文学多样性和文化特点。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不仅能开阔视野,还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他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展现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和语言特点,让学生领悟语言对文学表达的深刻影响。通过文学作品,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语言,还可以感知不同文化的精髓,从而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李依霏2023)。
2.历史与传统的学习
了解不同文化的历史事件和传统习俗有助于深入了解文化形成的背景和独特性。比如,中国的传统节日、美国的历史事件等展现了文化多样性和独特魅力。通过历史和传统,学生了解文化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历史事件和传统习俗反映了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学生体验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样的跨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从而为未来的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奠定基础。
3.尊重与包容心态的培养
通过接触和了解不同文化,学生能逐步培养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心态,打破偏见和歧视,促进与他人的友好交流和相互理解。学生通过接触多样文化,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保持更开放的心态,提升对多元文化的尊重。此类交流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他人的观点和立场,实现相互尊重和友好交流。培养尊重与包容的心态对学生更好地融入多元文化社会和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跨文化交际技能
1.交流与讨论
跨文化交流和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文化差异,使其学会倾听、理解他人观点,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跨文化交流中,学生能学会倾听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点和看法,促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升表达和解释能力。这样的交流让学生不仅能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还能提升沟通技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李昱坤2021)。
2.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和挑战,能使学生通过实践逐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灵活应对文化多样化情况。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在全球化环境中的职业发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适应不同文化环境
参与各种跨文化活动,学生能更快地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提升文化适应能力和灵活性。通过跨文化活动,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传播自己的文化。通过这些跨文化技能的培养,学生能够更自信、从容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并更好地融入跨文化环境。
三、拜拉姆ICC模型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具体策略应用拜拉姆ICC模型,全面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结合语言学习与跨文化教育
1.跨文化主题课程设计
教师可以设计跨文化主题课程,将跨文化知识与英语语言学习相结合。例如,在以“全球化与文化交流”为主题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不同国家的文化现象,使其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了解其他文化的背景和特点。这样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增强跨文化意识和理解能力。
2.使用多样化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选择包含跨文化内容的教材,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接触不同的文化知识。例如,使用包含全球化、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等主题的教材,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跨文化现象,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借助多媒体资源,如电影、纪录片、新闻报道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跨文化交流场景。通过观看和讨论这些资源,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和社会习俗。例如,观看介绍不同国家节日的纪录片,学生可以学习相关词汇和表达,同时理解各国节日蕴含的文化意义。
(二)实施互动式教学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分享各自的文化背景和观点。例如,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国家的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并对其他小组成员的文化进行提问和讨论,增强跨文化理解和合作能力。角色扮演是模拟跨文化交流情境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对话。例如,模拟国际会议、跨文化商务谈判或文化交流活动等,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锻炼语言表达和跨文化交际技能。
(三)鼓励反思,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撰写跨文化反思日记,记录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体验和感悟。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参与跨文化活动或交流项目后写下感受和思考,通过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对跨文化问题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围绕“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这一主题,教师组织学生辩论,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增强对复杂跨文化现象的理解。
结语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目标强调了从传统语言技能到更广泛的国际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技能的转变。拜拉姆ICC模型突出了四个关键维度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跨文化能力的要素。教师可以开展长期的教育实践研究,监测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成长,以及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这些技能的情况。通过定性和定量数据的分析,教师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教育模型的有效性,并为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可靠的指导。
引用文献
顾晓乐,赵毓琴.2021.跨文化交际能力教与评的融合[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241-258,264.
李依霏.2023.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J].大众文艺,(16):83-85.
李昱坤.2021.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基于Byram ICC理论模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6):106-108.
Byram.2020.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New York:Multilingual Matters.
Safa&Tofighi.2022.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Iranian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EFL teachers[J].Inno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16(2):164-175.
Tran&Duong.2022.EFL graduate students’intercultural language learning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C]//Erasmos Charamba.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in multicultural and multilingual contexts.Hershey:IGI Global:302-318.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