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鼻在咽喉部恶性肿瘤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7月—2023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收治的83例咽喉部恶性肿瘤气管切开患者。对照组给予传统气管切开气道管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人工鼻气管切开气道管理。比较两组痰液黏稠度,痰痂堵塞气道发生率,血氧饱和度,痰细菌培养阳性率,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痰液黏稠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痰痂堵塞气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早上、中午、晚上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切开后第15天,试验组痰细菌培养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鼻更符合人体生理的气道加温湿化、过滤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效果,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人工鼻咽喉部恶性肿瘤气管切开气道管理
咽喉部恶性肿瘤是耳鼻咽喉头颈科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常常需要进行气管切开手术。气道管理是关键的护理环节,对患者的术后恢复和预后具有重要影响。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气道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保证气道通畅和患者的正常呼吸[1]。传统的气管切开护理主要包括气管套管的固定、痰液的吸引、口腔护理等。然而,传统护理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痰液黏稠度高,不易排出,容易导致气道堵塞。其次痰痂的堆积也会导致气道阻塞,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此外,气道干燥和缺乏过滤功能可能导致肺部感染的发生[2-3]。因此,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气道管理方法,以改善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人工鼻作为一种新型的气道管理设备被引入临床实践,其能够提供更加符合人体生理的气道加温湿化和过滤方法,有望改善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效果[4]。人工鼻也被称为温-湿交换器,是一种由多层吸水性材料和亲水性化合物构成的细孔网状纱线过滤装置,它模仿了鼻子的功能,能够收集并储存呼出的气体中的热量和水分,对吸入的气体进行温热和湿化处理,是一种被动湿化的装置,它能够将患者呼出的气体中至少70%的水分和热量保留在装置中,起到类似鼻腔湿化的作用,与此同时它在某种程度上对细菌具有过滤功能[5]。
目前人工鼻已逐渐开始应用于一部分的咽喉部肿瘤气管切开患者当中,但尚缺乏对人工鼻在上述患者中使用的临床效果评估。国内已有人工鼻在呼吸机辅助通气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估,而既往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价人工鼻应用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6-8]。但其对人工气道护理相关临床指标,如痰液黏稠度、痰痂堵塞气道发生率、痰细菌培养阳性率等临床指标的系统观察及综合评估的国内研究尚少见。本文旨在评估人工鼻在咽喉部恶性肿瘤气管切开患者中应用的临床价值。为进一步拓展人工鼻在临床中的选择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并为咽喉部恶性肿瘤患者个体化气道护理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2年7月—2023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收治的83例咽喉部恶性肿瘤气管切开患者。纳入标准:均为初次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不超过0分;年龄18~75岁,无其他系统性基础疾病;可正常沟通并愿意配合完成研究调查。排除标准:罹患其他严重躯体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和精神病史;呼吸道分泌物过多、咳嗽频繁或伴有咯血;患者或家属在研究期间因各种原因不能配合参加本课题研究。根据不同气道管理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n=42)和对照组(n=4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符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要求。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气管切开气道管理。患者接受常规的气道护理措施,包括吸痰、气道湿化和抗感染等。具体包括无菌生理盐水湿化无菌纺纱并覆盖在气管套管口处,每4小时更换(视实际使用情况而定),同时通过气管造瘘口向气管内每小时滴注无菌生理盐水,并将吸氧管置入气管套管内持续给予低流量(2 L/min)吸氧;患者所在病房里使用空气湿化器对环境空气加湿,并视情况给予吸痰护理。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人工鼻气管切开气道管理。(1)成立专门的气管切开气道管理团队:①组建本科气管切开气道管理护理团队,团队由1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护理人员担任组长,其余护士均为工作5年及以上并具有中级职称资历人员。②成员培训,组织团队护理人员学习气管切开气道管理相关标准化护理知识,提高护理人员气管切开气道管理护理的能力。(2)具体方法:在患者实行气管切开手术术后安返病房后,立即将人工鼻连接到气管套管口处,原则上每24小时更换人工鼻,如污染时立即更换。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痰液黏稠度:痰液黏稠度评价标准,Ⅰ度(稀痰):米汤或白色泡沫样的稀痰,较为容易咳出,吸痰管无痰液滞留情况;Ⅱ度(中度黏痰):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黏稠痰液,需用力咳出,吸痰管壁有痰液,但易于冲洗;Ⅲ度(重度黏痰):黏稠的黄色痰液,伴有血丝或血痰,不易咳出及冲洗。课题组成员在课题实施前经过统一培训并掌握痰液黏稠度分级标准,有统一的观察方法和记录描述方式。术后使用人工鼻第1天晨起(8:00)吸取经气管切开口负压吸痰所取样本,评估时需两人同时在场进行观察并记录,当两人判定结果不一致时由更高职称人员进行最终判定。(2)痰痂堵塞气道发生率: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术后围手术期内痰痂堵塞气道发生的判断标准为患者有吸气性呼吸困难的临床症状,血氧饱和度下降(SpO2<90%),可有缺氧表现,取出痰痂后呼吸困难症状缓解,血氧饱和度回升至正常水平(SpO2≥95%),无明显缺氧表现。(3)血氧饱和度:患者术后使用人工鼻第1天使用经皮血氧饱和度检测仪监测患者早上(8:00)、中午(14:00)、晚上(20:00)血氧饱和度情况。(4)痰细菌培养阳性率:两组患者均在住院期间(气管切开后第5天、第10天、第15天)送检3次痰液进行细菌培养。(5)肺部感染(肺炎)发生率:肺炎的发生根据症状、体征、血常规结果、胸片或肺部CT影像学检查由主治及以上的临床医师判定。患者于出院后第1个月内每周电话随访1次,1个月后每个月电话随访1次,直至出院后6个月随访结束。利用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方式了解患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观察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痰液黏稠度比较
试验组痰液黏稠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2.2两组痰痂堵塞气道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未发生痰痂堵塞气道情况,痰痂堵塞气道发生率为0;对照组8例发生痰痂堵塞气道,痰痂堵塞气道发生率为19.51%。试验组痰痂堵塞气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4,P<0.05)。
2.3两组血氧饱和度比较
试验组早上、中午、晚上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痰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
气管切开后第15天,试验组痰细菌培养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未发生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为0;对照组肺部感染9例,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1.95%。试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62,P<0.05)。
3讨论
咽喉部恶性肿瘤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通常需要进行手术切除。然而,咽喉部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患者面临着围手术期的许多挑战,其中包括气道管理的问题[9-10]。围手术期气道管理的重要性在于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传统的气管切开气道管理上,通常使用间歇雾化吸入的方式,将雾化器的面罩置于颈部气管套管口处,定时进行雾化吸入达到湿化作用[11-12]。然而,传统的气管切开气道管理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如气道加温湿化不足导致痰液黏稠度高、痰痂堵塞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
人工鼻作为一种新型的气道管理设备,具有加温湿化和过滤功能,能够更好地满足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保护需求。人工鼻通过提供加温湿化的气流,可以减少痰液的黏稠度,促进痰液的排出,降低气道堵塞的风险[13]。同时,人工鼻还可以过滤空气中的微粒和细菌,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与传统的气道管理方式相比,人工鼻在气道湿化、痰液排出和过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14-15]。在本研究中,分析了人工鼻在咽喉部恶性肿瘤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通过观察和对比两组的临床指标,得出了以下结论:在痰液黏稠度方面,本研究发现试验组患者的气管内痰液黏稠度优于对照组。在痰痂堵塞发生率方面,本研究发现试验组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在患者血氧饱和度方面,结果显示,试验组的平均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高。在肺部感染发生率和痰液细菌培养阳性发生率方面,本研究发现试验组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以上指标进一步证明人工鼻符合人体生理的气道加温湿化和过滤方法,能够有效减少痰液的积聚和细菌的滋生,降低肺部感染的风险。
人工鼻具有的加温湿化和过滤功能,能够提供更加符合人体生理的气道环境。通过加温湿化,人工鼻能够保持气道内的湿度,减少痰液的黏稠度,降低痰痂堵塞的风险。同时,人工鼻还能够过滤空气中的污染物和细菌,减少肺部感染和痰细菌培养阳性的发生率。这些优点使得人工鼻在咽喉部恶性肿瘤患者的气道管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人工鼻在咽喉部恶性肿瘤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管理中的应用能够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这一方法更符合人体生理的气道加温湿化和过滤要求,为个体化气道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杨文霞,杨素芳,吴雪婷.人工鼻对脑卒中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痰液性状及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12):1873-1876.
[2]汪涓,罗春梅,陈宇.人工鼻对预防人工气道患者肺部感染的Meta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1):44-49.
[3]严玉娇,丁娟,王虹,等.成人危重症病人气道管理循证护理审查指标的制定及气道管理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21,35(18):3340-3343.
[4]黄雨佳,杨琳,曾梁楠,等.一次性气管切开集痰保湿防护罩在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临床护理,2021,13(5):267-271.
[5]范致远,许鎏芳,邵忠华,等.新型防喷溅吸痰功能人工鼻的设计和应用[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2,34(11):1206-1208.
[6]吴榜静,易国梅,黄泽静,等.人工鼻在口腔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8):161-164.
[7]王飞龙,陈渝杰,陈晓英,等.两种不同湿化方式对ICU机械通气患者湿化效果的Meta分析[J/OL].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21,14(3):350-354.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gr2ERH1ElEvzgRjgHi3otLdauEcD4u WBVKAmMb1WbA1MnNY0noX9O-dkSdvWBfMtyQu58c9IuCJ VCRDN9Fnp53aVSpkJRabicjp1kWQpD82HALt_6p3jvNK9Jg-9RaFjcFhnrq9-i64=&uniplatform=NZKPT&flag=copy.
[8]马灵草,董婷,戴晗青,等.基于SMOTE算法的声门型喉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预警模型构建[J].护理学杂志,2021,36(8):1-4.
[9]郦振伟,曹晓林,李勇,等.喉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病原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3):3044-3047.
[10]夏欣华,张紫君,王宇霞,等.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方案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21,56(3):353-359.
[11]杨佳.系统性气道湿化管理在喉癌术后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2):188-190.
[12]苏莹,刘丽莎,刘莉,等.喉癌患者术后早期不同气道湿化方式的湿化效果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0):11-14.
[13]单玉珍,黄晨燕,匡安娜,等.气道湿化查检对喉癌切除术后患者气道管理质量控制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23,13(3):138-141.
[14]潘楚梅,汤昌连,张琢玉,等.人工鼻在CCU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6):659-661.
[15]黄维,林波,陈明军,等.改良气道管理方案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20,20(10):19-2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