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产业升级,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更新。当前,职业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职业素养对个体终身发展至关重要,文中对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中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相融合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改革为例,以OBE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前人构建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模型对二者成体系的融合进行设计与实践。这些经验对高职物流及其它专业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能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发展,适应市场需求,提升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关键词】职业素养;课程改革;配送管理实务
1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1应政策之需促行业发展
现代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成为根本任务,突显德育核心地位,同时,职业素养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物流领域尤需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程,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主战场作用。国家政策也强调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职业素养教育放在突出位置,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也明确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物流专业职业素养不仅涉及专业知识技能,还包括核心价值观素养、职业品格素养、生活与生涯素养、学习与创新素养、信息与技术素养等。物流行业迅速发展,单纯技术技能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企业更看重员工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物流专业课程是响应国家政策、满足行业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手段。因此,物流教育者应深刻认识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接受全面、系统的职业素养教育,为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这样的教育改革不仅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更是对物流行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做出的积极回应。
1.2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现代企业更加重视员工的职业素养。经过多次的企业调研走访发现,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更看重应聘者的稳定性、吃苦耐劳精神、责任担当意识、敬业奉献精神、沟通协调能力以及探索创新能力等职业素养。企业方表示对于许多初级物流岗位,专业技能可以通过短期的培训和实践获得,但良好的职业素养却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积累。企业希望校方能加大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关注与投入,能根据每门课的特点以及对应的就业岗位,在专业课中将技能目标和素养目标相融合,培养出符合企业期望的人才。
1.3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对职业素养教育的认识和需求,本文对322名物流专业准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63.35%)认为在找工作时,单位更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而非单一的专业技能。这进一步证实了职业素养在就业市场中的重要性。令人欣慰的是,绝大多数学生(97.83%)希望在专业课程中除了能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能接受职业素养教育。但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18.33%)认为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得不够深入,学校当前的职业素养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这些数据表明,物流专业课程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到每一节专业课程中,能够平衡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确保学生步入职场时,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还具备高度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的统一。
2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1教师改革动力匮乏
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推动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既要践行“三教”改革政策,也要成为塑造学生职业素养的坚实基石。然而,当前教师改革动力不足,使得专业课程中融入的职业素养比较零散,亟待加强系统性。另外,职业教育要紧跟行业的发展,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也应随需而变,但高职教师普遍存在频繁更换新课,部分教师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导致对课程的理解不够,很难与岗位实际紧密结合,影响课堂质量和育人效果。再有,专业教师繁重的教学与学生管理任务,使教师难以专注课程改革与创新,导致教学改革力度不够,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需要积极采取措施,激发教师改革热情与动力,推动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
2.2教材改革亟待深化
尽管国家鼓励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以及融媒体教材,以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但在实际操作层面,这类教材的开发面临诸多挑战。要成功编写并运用这类教材,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还需要与企业专业人士紧密合作,共同参与教材的开发和建设过程。除此之外,为了制作高质量的微课、动画及虚拟现实等数字化资源,还需要充足的经费投入作为支持。
要推动新型教材的改革,产教融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意味着需要得到地方行业龙头企业的积极支持,以及学校教学经费的充分保障。然而,在当前的实际情况中,这种深度合作在许多地方尚未完全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型教材的开发与使用。
2.3教学方法创新不足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要求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现代信息技术如虚拟现实、在线学习平台等工具,可提供多元、生动的学习体验。然而,如何将这些现代元素与传统课堂融合仍是难题。单纯的理论教学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及职业发展,但当前实训教学受限,理实一体理念未得到贯彻,教学方法创新不足,阻碍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在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职业素养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储备,更涵盖了实践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等多维度。遗憾的是,在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往往只是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机会,这无疑限制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
2.4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
在职业教育中,学生学习主动性是职业素养教育效果的关键。然而,多数学生表现得较为被动,缺乏探索热情。部分原因是学生缺乏明确职业目标和规划,对待学习多是应付态度。调查发现,仅半数学生选择物流相关岗位就业或深造,三分之一的学生无职业规划,超半数学生缺乏自信。更严重的是,高职物流学生中存在抄袭、作弊、旷课等不良现象。在社会实践中,部分学生重工资轻学习,抱怨工作强度大,离职率、跳槽率高,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提升职业素养教育效果,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至关重要。这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同时,学校和教师可引导帮助他们明确职业目标,培养职业兴趣和素养,主动学习,为未来职业生涯做好准备,从而有效地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助力学生走向成功的职业生涯。
3《配送管理课程》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探索
以问题为导向,打破传统专业课程中单纯重视专业技能的现象,本文以物流专业核心课程《配送管理实务》为对象,采用以成果为导向,根据前人提出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模型,构建出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并提出具体优化实践策略。
3.1激发教师改革的动力
教师的成长进步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至关重要。他们不仅传递职业操守价值,更引导诚信、责任和尊重他人等原则,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及适应行业要求。要激发教师改革动力,可采取多项措施。例如,组织教师培训、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帮助教师增强改革信心、积累经验与知识,提高教师改革的动力与自我效能感。另外,学校领导要积极营造支持改革、鼓励创新的环境,给予杰出教师相应荣誉奖励,激发改革热情。学院和教研室推动教师发展,协助老师们明确定位,汇聚不同资质、经验教师,组建课程组,鼓励合作,共同提升教学质量。
以《配送管理实务》课程为例,通过集结具有不同特质、能力、背景和观点的教师,形成优势互补的课程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鼓励老师们以高职教师国家教学能力大赛为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对课程标准、教案设计、课程实施方案进行深入打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进而打造出一门优质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成果,如申报课改项目、发表论文、建设在线精品课程、开发适应职业教育的新型教材等。随着教科研成果的形成,教师个人成就感得到提升,晋升职称的机率提高,这将使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改革,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3.2深化推进教材改革
教材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对提升职业教育整体质量和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相连,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为深化教材改革,应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其内容严谨科学,与职业教育高度契合。在现行教材改革未全面实施的背景下,《配送管理实务》课程组全面重构现有教材,结合校企合作企业岗位设置,打破原学科体系章节结构,以模块化重组教材内容。以OBE教学理念为指导,明确每个模块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目标,采用桑雷提出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起的“同心辐射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模型[1]。本课程设计涵盖核心价值观素养、职业品格素养、生活与生涯素养、学习与创新素养、信息与技术素养等5个层面的职业核心素养模型,重点对应二十五个职业核心要素融入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如表1所示。
3.3加大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至关重要。在《配送管理实务》课程中,推崇教师紧密团队协作,共同备课,确保教学内容丰富实用。采纳OBE教学理念,借助智能云平台的“人才培养质量智能监测系统”监测课程实施及学习目标达成度。教师在课前准备环节中进行体系建设,设计项目,学生通过云班课进行课前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课中,教师利用云班课平台进行考勤、课堂互动、布置活动,课后发布拓展作业。实施过程被记录和监测,教师可通过系统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指导异常学生。课程后,教师可查看课程目标达成度,了解教学偏好,促进教学方法、资源、活动、作业及考评方式多样化,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这一系列举措,能够更加精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和持续改进的方向。
3.4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为了让学生意识到专业课程中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将二者视为同等重要,为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配送管理实务》课程实施中实践了以下策略。
首先,教师要传递对物流专业的热爱与激情,展示行业的魅力和前景,激发学生对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课程中,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物流行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唤醒他们的使命感。引领学生关注我国配送行业的发展,培养行业洞察力和职业自豪感。带领学生深入分析配送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前景,助力学生明确职业定位,树立可行的职业发展目标。
其次,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提问和讨论,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设立过程性考评和激励机制,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组织技能大赛训练营,鼓励学生报名参与,通过以老带新的训练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组织协调能力。
4结语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旨在为物流行业培养服务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程在职业素养教育中的主战场作用,应有目标、有体系、有针对性地将职业素养教育融于课程中,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以《配送管理实务》课程为例,从教师、教材、教法和学生四方面进行改革实践,创新运用了“同心辐射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模型,将五个方面、二十五项职业核心素养素贯穿全课程的实践,为高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课程改革无止境,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断反思和修正,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期待未来有更多职教同仁能够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在专业课程中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相融合视为常态,不断创新方法,共同为促进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桑雷.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1.
[2]兰先芳.职业素养教育:实现高职教育理想的必然选择—从日本人的职业精神看我国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5):19-22.
[3]江许胜,张兄武.“冰山理论”下高职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策略—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4):442-448.
[4]张开涛.基于产教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商科学生职业素养考核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储配岗位职业全养培养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53):233-234.
[5]孙建明,龚建云,王仁强,马理胜.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高职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J].现代职业教育,2023(29):93-96.
[6]张莉.职业技能大赛导向下的高职实践教学改革—以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课程为例[J].中国市场,2018(32):164-165.
[7]王丹文.展示设计课程中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相结合的研究与实践[J].才智,2024(02):133-136.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