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采用速刺法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5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患儿采用盐酸硫必利片进行治疗,试验组患儿采用速刺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中医症候积分、抽动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精神倦怠、运动抽动、烦躁易怒等中医症候评分降幅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发生抽动情况的减轻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速刺法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抽动情况的发生,且治疗安全性高。
【关键词】小儿多发性抽动症速刺法临床效果安全性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属于慢性精神障碍,病程长、病情反复迁延,少部分患儿至青春期其病情会自行缓解,而大部分症状呈进行性加重状态,可延续至成人阶段。虽然本病不会对患儿的智力产生影响,但是大部分患儿存在注意力缺陷或者多动障碍、情绪和行为异常等情况,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均受到极大的影响,严重损害患儿的身心健康,需要及时接受治疗[1]。目前并没有特效药物,西医主要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首选为盐酸必利片,具有良好的安神镇静效果,但是该药物副作用较大,患儿容易出现耐药性等问题,在使用过程中家属和患儿的接受度均较低。中医针刺历史悠久,不仅安全性高,还具有快速和便捷的优点,近年来,这种疗法逐渐应用于抽动障碍的治疗中。速刺手法能够快速刺透腧穴表皮,大大减轻进针疼痛感,但就目前的临床研究而言,对于速刺法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治疗中的具体作用效果,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采用速刺法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的安全性,以期能够对此疗法的作用效果进一步开展分析,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更为坚实的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5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4~10岁,平均年龄(6.20±1.03)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18±0.59)年;抽动程度:轻度20例,中度15例,重度2例。试验组男19例,女18例;年龄3~9岁,平均年龄(6.12±1.09)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2.05±0.67)年;抽动程度:轻度21例,中度13例,重度3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儿法定监护人对于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经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1)西医诊断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3]相关标准确诊;(2)中医诊断参照《实用中医儿科学》[4]相关标准确诊,属痰风证;(3)近2周没有接受任何其他治疗;(4)无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也无器质性疾病。
排除标准:(1)年龄低于2岁或者超过15岁;(2)有癫痫、风湿性舞蹈病等可引起不自主抽动的疾病;(3)合并有其他严重的脏器疾病;(4)对于本次研究所用疗法不耐受,或者为过敏体质;(5)依从性差,不能按时接受治疗。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盐酸硫必利片进行治疗(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306,规格:0.1 g×50 s),服用剂量为每日5~10 mg/kg,分早晚2次服用,持续治疗1个月。
试验组采用速刺法进行治疗。所取穴位包括有风池穴、太冲穴、中脘穴,还有神门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内关穴以及百会穴,在进行常规消毒后取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长春爱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津食药监械(准)字2009第2270001号,0.25 nm×25 mm],使用“持针-旋转-腕力-手散开的飞针法”,斜刺患儿的风池穴,方向指向患儿的鼻尖,进针深度控制在0.1~0.3寸左右,而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快速地进行提插,并迅速捻转针头10次,最后以迅捷的动作将针拔出。其余穴位中头面针均采用斜刺方法,即针灸针和患儿的头皮呈15。~30。角刺入穴位。体针则采用直刺方法刺入穴位,刺入深度均为0.1~0.3寸,其中百会穴经只捻转,无提插;太冲穴使用泻法进行穴位刺激;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则采用补法进行穴位刺激;内关穴、神门穴和中脘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进行穴位刺激。患儿每日接受1次治疗,持续治疗1个月。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分为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其中主要症状为发声抽动和运动抽动,次要症状为精神倦怠、烦躁易怒,根据症状的轻重分别计0分、2分、4分和6分,分数越高,说明患儿的病情越严重。
(2)评定两组治疗1个月后的总有效率,通过患儿抽动症缓解情况以及症状评分降低幅度进行评估。若患儿抽动和言语方面的症状彻底消失,随访3个月未观察到任何症状的复发,同时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ASEBA)评分减少幅度至少超过90%,则表示临床控制;患儿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ASEBA评分减少幅度60%~90%,则表示显效;患儿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ASEBA评分减少幅度30%~59%,则表示有效;患儿治疗后病情无改善,甚至有恶化趋势,则表示无效[5]。总有效率=(临床控制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统计两组治疗前后的抽动情况,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ISS)进行评定,量表包括抽动发生次数、抽动强度以及频次,评分范围为0~5分,所得分数与抽动症状呈正比[6]。
(4)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乏力、恶心、嗜睡等。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精神倦怠、运动抽动、烦躁易怒等中医症候积分降幅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疗效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抽动发生情况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发生抽动情况的减轻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在中医学中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属于“抽搐”“慢惊风”等范畴,该病的病机关键在于少阳经脉的通畅受阻,导致体内脏腑功能的阴阳平衡紊乱,这不仅与患儿先天禀赋不足有关,也和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7]。肾主藏精,肝主疏泄,患儿天生体质较弱,肾水不足无以养肝,使得肝阳亢动,致使情绪波动易躁怒,同时亢则生风,加上情志不顺畅、饮食失于节制,使得肝气郁滞、内热生风,这都使得患儿出现不自主抽动,肝风上扬可导致心神不定,患儿不自觉出现秽语[8]。除此之外,小儿年龄小,脏腑相对较弱,尤其脾脏功能,易受到内外因素干扰,使得湿气内聚成痰,使得气血流通不利,神脑失用,并且痰湿久滞,也可化火生风,如此恶性循环,可进一步加重病情[9]。对于本病的治疗应该标本兼治,以抑木扶土、疏肝潜阳、祛风止痉为主。
速刺法是一种中医针刺的具体手法,其主要特点是迅速、轻巧,常用于一些敏感、娇嫩的部位或患儿的治疗中,这种手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激发局部的生物活动,从而产生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的效果[10]。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相较于盐酸必利片治疗,速刺法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治疗中效果更为显著,考虑是因为该病责于肝风,而风池穴是治风要穴,用飞针法针刺此穴,有疏肝利胆、熄风潜阳的作用,还有醒脑宁神、祛邪通络以及开窍益髓之功效。有研究[11]指出,速刺风池穴对于多发性抽动症患儿血液循环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可促进患儿脑细胞的修复。同时速刺患儿的太冲穴和三阴交穴能够宁心安神、补阴而潜震阳气之功效;速刺中脘穴,具有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效;速刺中脘、足三里和百会,能够安神醒脑;速刺内关、神门,也要益髓和宁神之功效[12]。速刺诸穴共用,可达到通阳、安神、疏筋之功,从而有效缓解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临床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降幅及发生抽动情况的减轻幅度更明显,进一步说明速针法可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候,降低患儿抽动的次数、强度以及频度。速刺法对于穴位的刺激主要是通过Ⅰ类和Ⅱ类纤维实现神经递质的传递,因此,进针时的疼痛度低,患儿对其的恐惧也能够有所缓解,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也有研究[13]指出,针刺对于神经递质具有调节作用,尤其是人体多巴胺物质的传递,能够对大脑皮质中枢出现的过度兴奋产生抑制作用,使得患儿处于失衡状态的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功能再次恢复平衡,从而更好地缓解患儿的抽动症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相较于盐酸必利片治疗,速刺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安全性更高,考虑是因为后者避免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疼痛度的降低也提高了患儿的心理接受度。
综上所述,速刺法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抽动情况,且治疗的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姚永新,王年美,邢晓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临床特征及发病因素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23):5511-5513.
[2]刘英,朱玲,曹祖清,等.脏腑图点穴结合针药治疗脾虚肝旺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2):**48-**51.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l:161-162.
[4]育仁,张奇文.实用中医儿科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23-625.
[5]王伟,高飞.针药结合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17):1901-1904.
[6]郭圣璇,胡思源,刘虹,等.抽动宁胶囊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脾虚痰聚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J].中草药,2018,49(4):891-896.
[7]尹璐,徐锐,杨慧,等.菖麻熄风片联合硫必利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3,38(9):2212-2217.
[8]李晨,王仲易,杜可,等.逍遥散加味联合推拿、耳穴贴压治疗脾虚肝亢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2(17):2440-2443.
[9]黄健,袁小敏.落藏腹针疗法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效果及对肌肉功能、神经递质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23,50(2):174-177.
[10]丁杰,郝宏文,路晨,等.从肝脾论治多发性抽动症共患多动症经验[J].环球中医药,2020,13(5):877-879.
[11]宋彦臻,陈华德(指导).针刺为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验案2则[J].江苏中医药,2019,51(5):63-65.
[12]吴贻森,姚函伶,乐薇.张唐法教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临床经验总结[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18(7):1329-1333.
[13]冯秋菊,陈晨,杜娟,等.揿针在风痰阻络型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河北医学,2021,27(10):1739-1744.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